许褚趁机道:“先生们既已聚齐,我有个提议 —— 请蔡先生任书院祭酒,总领书院事务;高彪先生任经学总讲,统管经史课程;高岱先生任史学讲师,兼管藏书阁;顾雍任算术讲师,吕岱任兵法讲师,王铁山任技艺讲师。书院学费全免,贫寒学子食宿由郡府承担,每月还发两匹布做衣裳,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蔡邕还想推辞,高彪已抢先道:“伯喈,你就别推辞了!你乃当世大儒,声望、学识都压得住阵,这祭酒之位,非你莫属。咱们能在乱世中办书院,教出些能安民救国的学子,已是莫大的功德,还计较什么名分?”
蔡邕望着众人期待的目光,终于点头:“好!我便应了这祭酒之位。只是我有个要求 —— 书院的大门,要永远向寒门学子敞开,绝不能让世家子弟独占名额。”
“这是自然。” 许褚笑着道,“我已让人在庐江及周边郡县张贴告示,无论出身贫富,只要年满十二、识得千字,都能来报名,由先生们亲自考核,择优录取。”
消息传出后,不过十日,报名的学子便达三百余人。考核当日,蔡邕、高彪坐在讲学堂正中,高岱、顾雍分坐两侧:经史考核由蔡、高二人出题,考学子们对《六经》的理解;算术考核由顾雍主持,考丈量土地、计算粮税;甚至还加了一场 “识时务” 的问答,由吕岱提问,考学子们对庐江防务、民生的看法。
最终录取的八十名学子中,有出身世家的子弟,也有农家子弟,甚至还有两个曾是流民的少年。开学那日,蔡邕身着礼服,站在讲学堂的讲台上,手中举着那卷《送羊公之南阳序》,朗声道:“诸位学子记住,咱们在庐江书院读书,不是为了做官,不是为了吟诗作赋,是为了‘明理安民’—— 懂经史,是为了明辨是非;学算术,是为了体恤民生;习技艺,是为了自食其力;练兵法,是为了保护乡邻!若有一日,天下大乱,我希望你们能成为庐江的脊梁,成为江淮百姓的依靠!”
台下八十名学子齐声应和,声音震得梁上灰尘簌簌落下。许褚站在门外,看着周瑜在演武场教学子们辨认舆图,高岱在藏书阁整理书籍,顾雍在算术课上教孩子们用算筹计算粮税,心中满是欣慰 —— 这书院,不仅是文治的根基,更是庐江的未来。
几日后,陆康与张允从吴郡赶来。陆康身为吴郡望族陆氏的族长,一进门便递上一份书单:“仲康,这是吴郡陆氏藏书楼的经史刻本目录,凡书院需要的,我让人即刻送来。我还跟吴郡其他几家世家说了,每月组织一次学子交流,让吴郡的子弟来庐江,也让庐江的学子去吴郡,互相学习,互通有无。”
张允也笑着补充:“我张家在吴郡有二十多家笔墨铺,往后书院的笔墨纸砚,我全包了,每月按时送来,分文不取。乱世之中,能有这样一处安心治学的地方,是咱们江淮文人的福气,我岂能不尽力?”
许褚握着两人的手,心中满是感激。江风再次吹过书院的庭院,松竹摇曳,腊梅含苞,讲学堂的读书声与演武场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 —— 这声音,是庐江的希望,是乱世中的一束光,更是许褚心中 “文治武功” 的初显模样。他知道,有蔡邕、高彪、高岱这样的大儒坐镇,有陆康、张允这样的世家支持,庐江书院定会成为江淮乃至天下的典范,为他未来的霸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能文能武的栋梁之才。
十月,庐江书院的腊梅终于绽放。淡黄色的花瓣缀满枝头,清香弥漫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连讲学堂的经史声里,都掺了几分清雅。蔡琰每日清晨都会提着食盒来书院 —— 里面是给父亲蔡邕准备的热茶与点心,却总在路过演武场时停下脚步,望着那个挺拔的身影出神。
许褚正带着学子们练习基础刀法,手中的木刀挥舞得沉稳有力,每一个劈砍、突刺都讲解得细致入微:“这‘劈山式’,要借助腰腹的力量,不是靠胳膊硬拼;‘贯甲式’讲究快、准、狠,要对准敌人的甲缝,才能一击制敌。你们现在练的是木刀,日后若执钢刀,面对的是山贼、黄巾,容不得半分马虎。”
阳光洒在他的身上,将影子拉得很长,额角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却依旧目光如炬。蔡琰站在腊梅树下,手中的食盒微微发烫,心跳竟比平日里快了几分 —— 自上月随父亲来庐江,她见惯了许褚的模样:有时是在藏书阁,他捧着兵法书与高岱讨论阵型;有时是在讲学堂,他听父亲讲《礼记》时专注的神情;有时是在庭院里,他教小学子们辨认草药时耐心的语气。这个既能挥刀定乱,又能静听经书的男子,像一块温润的玉,渐渐住进了她的心里。
“蔡琰姑娘,怎么站在这里?” 许褚不知何时走了过来,手中还握着那柄木刀,“天这么冷,怎么不多穿件衣裳?”
蔡琰猛然回神,脸颊瞬间泛红,连忙递过食盒:“许都尉,这是给父亲的热茶,他胃不好,您若见到他,让他趁热喝。”
“好,我这就给先生送去。” 许褚接过食盒,目光落在她手中的《诗经》上,笑着道,“姑娘今日读的是《邶风》?‘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这篇,我小时候也读过,只是那时候只懂字面意思,如今才明白,这诗里藏的是百姓的安稳日子。”
蔡琰没想到他竟也懂《诗经》,眼中闪过惊喜:“许都尉也喜欢《诗经》?我觉得《国风》里的诗最是真切,有采桑的女子,有耕田的男子,有思念征人的妻子,比《雅》《颂》更贴近民生。”
“姑娘说得对。” 许褚点头,“乱世之中,读《国风》才能记得,咱们读书、练兵,都是为了让百姓能像诗里写的那样,安稳度日,男耕女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