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七年的深秋,寒意渐浓,兰州统帅部内却弥漫着一种比季节更冷的凝重。
持续多年的世界大战已进入最残酷的消耗阶段,
而一个根本的问题,中国的道路选择,已无法回避地摆在了所有势力面前。
柯明义以无人能及的威望和实力,召集了国民党、延安以及其他主要势力的高层代表。
会议地点选在兰州工业区边缘一处守卫极其森严的建筑内,这里没有窗户,
只有冰冷的混凝土墙壁和昼夜不息的灯光,象征着此次会议不容外界窥探的绝密性质。
与会者神情各异。
国民政府的代表们努力维持着法理上的尊严,但眉宇间难掩对未来的忧虑与不安。
延安方面的代表则显得更为沉静,眼神中闪烁着理想的光辉与审慎的权衡。
而那些拥兵自重的地方军阀代表,此刻则大多沉默,
他们的命运早已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更多取决于这次会议的结果。
柯明义没有冗长的开场白,他站在巨大的全国地图前,背景是错综复杂的战线标记和势力分布图。
他的声音平稳而清晰,直接切入核心,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安排构想。
他明确指出,现有的国民政府,在领导抗战的过程中虽有一定功绩,
但其内部积弊已深,官僚腐败、派系倾轧、效率低下,
更重要的是,它未能真正代表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
已然不具备领导未来新中国建设的资格。
东山体系本身,他坦言,其本质更偏向于一个高效的技术官僚与军工复合体,擅长组织生产与战争,
却并非一个理想的政治领导核心,无意也无力主导全面的国家治理。
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各方代表,最终落在延安方面。
他承认,相比之下,延安展现出的组织能力、基层动员能力和相对清廉的作风,
使其在诸多势力中显得最为突出,最具成为一个新型国家领导力量的潜质。
然而,潜质不等于合格。
柯明义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极为严肃。
他强调,领导一个百废待兴、渴望新生的国家,绝非易事。
延安是否真正合格,需要一场前所未有的、公开的考验。
他随即提出了一个极其苛刻,却又逻辑严密的权力过渡与资格认证方案。
首先,是权力的和平让渡与势力范围的重新划定。
现任国民政府必须发布通告,宣布结束其统治,实现政权的和平交接。
同时,国民党及其所属庞大军事力量,需整体退出大陆,渡海迁台,以台湾岛作为其未来的基本盘进行经营。
对于散布各地的大小军阀势力,他们必须放弃在内地的割据状态,
转而以其在世界大战期间于境外(主要是东南亚、中亚等地)以各种名义夺取和控制的地盘作为新的立足点。
至于那些未能在外获得稳固地盘的势力,则需自行设法依附于其他已在外立足的集团,或寻求其他出路。
而柯明义自己领导的东山体系,也将进行战略收缩,
主力退守至已完全掌控的大蒙古省、外东北、外西北区域,以及扼守南海门户的香港。
这意味着,他将让出关内广袤的腹地。
更为激进的是,对于国内的社会阶层,他提出了一个二元选择:
所有小资产阶级及以上的家庭与个人,
要么选择将超出规定标准的财产充公,以支持新的国家建设;
要么,他们可以携带一半的财产,自行选择迁往国民党控制的台湾、各军阀控制的海外领地,或是东山体系控制的北方及香港区域。
柯明义明确表示,以上条件,是为延安清扫障碍、提供一个相对干净的舞台。
而舞台已经搭好,接下来就看延安自身的表演了。
他提出了六项极为艰巨的考核标准,延安必须在世界大战结束前的有限时间内达成,方能证明其有资格领导新中国。
第一,民心所向。
延安必须通过其政策、行动和宣传,获得全国绝大多数人民,
特别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发自内心的认可与支持。
这不是武力胁迫所能达到,而是需要真正的惠民政策和有效的组织。
第二,海外归心。
需要获得大部分海外华人华侨的认同,使他们愿意从道义、资金乃至人才上支持新的国家政权,视其为值得信赖的故国。
第三,国际承认。
新的政权必须能够赢得国际社会,特别是主要战胜国的外交承认,打破可能存在的孤立,为国家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四,治国方略。
必须拿出一套系统、可行、兼具长远眼光和短期成效的国家建设总体规划和具体方案,
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证明其具备治理一个现代国家的能力。
第五,军威国魂。
现有的武装力量,必须继续轮换进入世界战场,在最残酷的实战中检验和提升战斗力,
不仅要打赢,更要打出中国军队的威风,练就出一支忠于国家、能征善战的精锐之师。
第六,雪耻复荣。
必须运用各种外交、政治乃至军事压力,
全力追索近代以来被掠夺至海外的文物,并拿回近代的赔款,从精神和物质层面洗刷百年国耻。
柯明义最后承诺,在延安接受并努力达成这六项条件的过程中,
东山体系将动用自己的工业产能、技术储备、部分外汇和情报网络,提供全力辅佐。
但一切的主导和执行,必须由延安独立完成。
最后,大蒙古省,外东北,外西北,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将划为特别行政区。
至于其他战争中获得的地盘,能不能纳入中国,就看延安的能力了。
这是一场豪赌。
如果延安能在世界大战落幕前成功做到这一切,那么它将毫无争议地获得领导地位,建立一个全新的中国。
如果失败,那么届时国民党势力、海外军阀乃至东山体系都将有权回归,
大陆将陷入各方势力同台竞争的复杂局面,前途未卜。
会议室内陷入了长久的死寂。
柯明义的建议,无异于一场彻底的政治洗牌,其大胆和彻底的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它既给了延安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也将其置于前所未有的压力之下,几乎不容失败。
没有激烈的争吵,也没有即时的表态。
各方代表需要时间消化这巨大的信息量,并与各自的决策核心进行沟通。
会议在一种极其微妙而紧张的气氛中暂时休会。
消息虽被严格封锁,但决策的波澜已开始悄然扩散。
历史的车轮,在黄河畔这间密室内,被柯明义以强大的意志,
推向了一个充满未知却又决定民族命运的新岔路口。
留给延安的时间,已经在滴答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