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的夏天,华夏大地的热度仿佛都汇聚到了北平。
新生的政权在经过艰苦卓绝和柯明义设定的苛刻考验后,终于稳稳地站住了脚跟。
七月一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通过电波和报纸传遍了大江南北,乃至世界的各个角落:
新政府正式宣布,将于十月一日举行开国大典,一个全新的华国即将向世界宣告她的诞生。
消息传出,举国欢腾。
历经百年屈辱和多年战火,这片古老的土地和它的人民,太需要这样一个仪式来告别过去,开启未来了。
国际社会也为之侧目,尽管意识形态各异,
但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忽视这个在世界大战末期凭借强大武力和神秘“小姑凉”炸弹一举奠定地位的东方大国。
各国使节、观察家、记者纷纷启程,怀揣着不同的目的,涌向北平,试图近距离观察这个新生政权的脉搏。
柯明义在兰州的指挥部里,平静地阅读着关于建国筹备工作的简报。
他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在延安方面基本达成他设定的六项条件后,便不再干涉其内部事务。
对于开国大典,他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只是在一些细节上,通过隐秘渠道递送了一些建议,
例如海陆空三军新式军服的设计应体现威仪与时代感,
以及徒步方阵通过天安门时可采用更具视觉冲击力的“三段式劈枪”动作。
这些建议被新政府高度重视并采纳,成为了阅兵式准备工作的一部分。
整个夏季,整个北平都沉浸在一种忙碌而兴奋的筹备气氛中。
天安门城楼被精心修缮,广场被拓宽和平整,工人们夜以继日地布置着会场。
参加阅兵的部队从全国各地抽调而来,在郊外的专用场地进行着封闭式的高强度训练。
战士们顶着烈日,汗水浸透了新发的军装,只为在那一刻展现出中国军人最昂扬的精气神。
十月一日,终于到来了。
这一天的北平,秋高气爽,阳光灿烂。
天安门广场上,人潮如海,红旗招展,汇聚成一片欢腾的红色海洋。
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豪,翘首以盼那个历史性时刻的到来。
天安门城楼上,新政府的领导人群体肃立。
他们穿着朴素的中山装,目光坚定,俯瞰着广场上欢腾的人群和远处巍峨的正阳门。
下午三时,庄严的时刻来临,雄壮的国歌响彻云霄,
第一面红旗在广场中央的旗杆上冉冉升起,迎风飘扬。
宏亮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广场,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这一刻,广场上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无数帽子被抛向空中,泪水与笑容交织在无数张脸上。
百年沉沦,终得昭雪;古老民族,涅盘重生。
紧接着,盛大的阅兵式开始。
在指挥员洪亮的口令声中,护卫着军旗的三军仪仗队首先通过天安门,他们步伐铿锵,动作整齐划一,如同一人。
紧随其后的,是来自各大战略区的陆军方阵。
战士们身着崭新的“四九式”军服,头戴钢盔,手持上了刺刀的步枪,
当他们行进至天安门前时,随着一声令下,整齐划一地做出了“三段式劈枪”的动作,
刺刀寒光闪耀,动作干净利落,瞬间引爆了观礼台上的惊呼。
这简洁而有力的动作,完美展现了军队的纪律性、力量感,汹涌的杀气扑面而来。
机械化方阵滚滚而来,卷起漫天烟尘。
轮式越野车搭载着步兵,中型坦克、重型坦克炮塔高昂,履带碾过路面,发出沉重的轰鸣。
各种口径的牵引式榴弹炮、加农炮,以及造型威猛的多管火箭炮,彰显着中国陆军已然脱胎换骨的强大火力。
更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安装在特种车辆上的圆筒状装置,
首批公开亮相的战术地对地导弹,它们沉默地指向天空,代表着这个国家已经触及了战争艺术的更高维度。
就在地面装备的轰鸣声尚未完全散去,天空中传来了另一种不同于固定翼战机的、节奏鲜明而有力的旋翼轰鸣声。
观礼人群的目光瞬间被吸引过去。
只见远处,一个庞大的直升机编队正以整齐的队形、低空通场的方式向天安门广场飞来。
飞在最前方的是体型轻巧的侦察\/通用直升机,
紧随其后的是负载能力强大、用于吊运火炮和物资的中型运输直升机,
而最为引人注目的,则是那些机身两侧短翼下挂载着火箭发射巢和反坦克导弹的武装直升机。
它们涂装着迷彩,显得杀气腾腾,这是共和国陆军新生的“树梢杀手”,标志着陆军航空兵和立体突击作战模式的确立。
直升机群以稳定的速度和高度掠过天空,其展现出的低空机动能力和多样化的任务配置,引起了观礼台上一阵由衷的赞叹。
天空传来了飞机的引擎轰鸣。
首先飞过天安门上空的是螺旋桨式的战斗机编队,它们曾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天空立下赫赫战功。
紧接着,喷气式战斗机的身影首次出现在共和国的阅兵式上,它们速度更快,姿态更矫健,引得人们阵阵惊呼。
庞大的运输机、体型硕大的轰炸机,以及机背上顶着巨大圆盘的预警机也相继飞过,展示了初具规模的空军体系。
在广场的静态展示区,海军展区吸引了众多目光。
虽然海军因成立时间短,积累薄弱,未能组织舰艇海上受阅,
但通过巨幅照片和精致模型,向公众展示了其核心力量,
十几艘在战后接收自日本,并经过初步涂装,已然悬挂上红旗的航空母舰。
它们象征着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雄心,预示着未来的海洋上必将有中国舰队的身影。
柯明义一家子,被安排在观礼台上一处视野极佳的位置。
柯明义穿着普通的深色中山装,欣曦月则是一身素雅的旗袍,两人并肩而立,神情平静而欣慰。
他们的儿女,十来岁,被父母抱着,激动地看着眼前这恢弘的场面。
柯明义的目光扫过那一列列钢铁洪流,一架架啸傲长空的战鹰,最终落在那面飘扬的红旗上。
大典的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典礼结束后,柯明义便开始实践他此前的安排,逐步淡出权力核心。
他选择了半隐退的生活,将庞大的“东山”体系,
包括其旗下的工厂、矿山、研究机构、教育体系以及庞大的技术人才库等等,有条不紊地、分批次地移交给了新政府。
这个过程持续了近十年,双方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理性和诚意,确保了交接的平稳,没有引发大的动荡。
唯一没有被提及移交的,是那颗代号“小姑凉”及其后续衍生战略武器的终极控制权,
那个象征着毁灭与威慑的红色按钮。
柯明义没有主动交出,新政府也从未提起。
这枚按钮留在柯明义手中,本身就是一种超越常规政治逻辑的终极威慑,
让即便是同样拥有了类似武器的美国和苏联,在制定任何涉及中国的战略时,都不得不心存最大的忌惮。
时光荏苒,转眼便是十年。
到了一九五九年的国庆十周年大典,东山体系的移交工作已基本完成,新政府全面接管了国家的工业命脉和科技引擎。
此时的柯明义,已真正卸下了千斤重担。
他与欣曦月的一双儿女也早已在各自的领域成家立业。
十年大典结束后,柯明义拉着欣曦月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彻底从所有公务中抽身。
退休后的生活,柯明义严格遵循着道家养生之道,清心寡欲,注重锻炼和饮食。
他与欣曦月寄情于山水之间,足迹遍布名山大川。
或许是这养身健体、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确实效果显着,岁月似乎对他们格外宽容。
一九八五年,中国宣布“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完成,
几乎同时,覆盖全国的光纤网络也铺设完毕,个人计算机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
社会的信息化浪潮悄然兴起,柯明义在幕后推动的科技种子,终于在新时代结出了硕果。
一九九零年,新政府最初的三位核心领导人相继与世长辞,一个时代缓缓落幕。
许多曾经并肩作战的老同志,身体也渐渐出现了问题。
相比之下,已经八十岁的柯明义和欣曦月,却依旧精神矍铄,步履轻健,活蹦乱跳,
更令人称奇的是,他们的一头秀发依然乌黑,看上去只有四十余许。
进入两千年,世界格局依然是中美苏三足鼎立,但中国的综合国力多年来稳居首位。
在新世纪的曙光中,年届九十的柯明义夫妇,依旧是满头乌黑,精神饱满,活蹦乱跳,
兴致来了,依旧会去游山玩水,让身边的保健医生和工作人员提心吊胆又暗自称奇。
每逢过年,一大家子三十多口人齐聚一堂,儿孙绕膝,热闹非凡。
只是坐在主位上的柯明义和欣曦月,看着下面已经七十多岁、头发花白了不少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
心中不免有些异样的感觉,私下里调侃,带他们出门,不知情的恐怕会以为他俩才是儿女。
好在儿女们虽显老态,精神和身体都还算硬朗,无需他们过多操心。
老两口后来更乐意带着孙辈甚至曾孙辈一起玩耍,因为从外表上看,他们之间的年龄反而没什么差别。
日历翻到了二零二五年。
一百一十六岁的柯明义和欣曦月,头上终于悄然攀上了些许银丝,但依旧面色红润,眼神清澈,行动间不见丝毫龙钟老态。
在某一个平静的午后,柯明义独自来到某个地方,看着远处高楼林立的城市天际线,
重回起点,就是在这里,他穿到了民国一九三一年。
世事风云变幻,无数的人和事,如同电影胶片般在脑海中飞速闪过,
最终沉淀为一声若有若无的叹息,往事过眼云烟。
就在这一天过去,第二天清晨来临的时候,柯明义和欣曦月穿戴整齐,
平静地走进了那扇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踏入的红墙。
在里面,没有隆重的仪式,只有几位核心领导人的静静等候。
柯明义从一个贴身携带的、看似普通的小盒子里,
取出了那枚承载了半个多世纪终极威慑,从未被轻易动用,
深藏在1立方米空间里的红色按钮,郑重地移交了出去。
没有多余的话语,一切,尽在不言。
这个动作,为柯明义传奇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平静而最终的句号。
他真正地将一个完整、强大、并且消除了最后一点内部隐患的国家,交还给了它的人民。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