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内落针可闻,只有柯明义平静却不容置疑的声音在回荡,勾勒出一幅彻底颠覆现有格局的宏伟蓝图。
没有激烈的辩论,也没有即时的赞同或反对,巨大的信息量如同冰山压下,
让在场的各方代表都需要时间消化这石破天惊的安排。
会议在一种极度微妙和紧绷的沉默中暂时休会,
但历史的车轮,已然在黄河畔这间密室里,被一股强大的意志强行扳动了轨道。
接下来的两个月,暗流汹涌。
柯明义的意志通过其无孔不入的体系和绝对的实力,
化为了无形的巨手,推动着各方势力沿着他划定的路径前行。
妥协、交易、威慑、乃至无声的清洗,在台面下密集地进行。
终于,在一个秋意渐深的清晨,国民政府发布了震惊中外的公告,
正式宣告结束其在大陆的统治,实现政权和平交接。
庞大的国家机器开始按照预定计划分解、转移。
国民党及其核心力量,开始有序地向海峡对岸的台湾岛集结,准备经营那块新的根据地。
与此同时,那些在内地盘踞多年的大小军阀,也纷纷行动起来。
他们或主动,或被迫,开始将重心转向他们在世界大战期间于东南亚、中亚等地以“安保公司”、“拓殖团”等名义攫取的地盘。
李宗仁的“广厦安保”、滇系的“矿业护卫兵团”等组织,
迅速从半官方半民间的模糊状态,彻底转变为割据一方的海外领地实体。
未能在外获得立足之地的较小势力,则必须在夹缝中寻求依附或自行消散。
柯明义的东山体系,同样展现出惊人的执行力。
庞大的工业设备、精锐的部队、核心的技术人员与档案,
如同退潮般,高效而有序地向着大蒙古省、外东北、外西北以及香港等预设的特别行政区收缩。
他信守承诺,让出了关内广袤的腹地,仿佛一位冷静的棋手,主动让出中腹,以换取边角的实地和外势。
社会层面的震荡同样剧烈。
那道针对小资产阶级及以上阶层的“选择题”,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迁徙潮。
无数家庭在去留之间艰难抉择。
有人变卖家产,携带着允许的一半财富,登上前往往台湾、海外军阀领地或东山特区的船只、车辆,前途未卜;
也有人选择留下,将家族积累捐献出来,试图融入即将到来的新时代。
这场规模浩大的人口流动,充满了希望、彷徨与泪水,深刻地重塑着中国的社会结构。
舞台,就这样被近乎暴力地清扫出来,留给了延安。
面对这前所未有的机遇与苛刻之极的考验,延安方面展现出了高度的凝聚力和务实精神。
他们深知,这是历史给予的窗口期,稍纵即逝。
一套套经过长期酝酿和实践的政策方案,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推行下去。
在广大的乡村,深入的土地改革如火如荼,将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极大地激发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生产热情和对新政权的拥护。
在城市,维护秩序、恢复生产、稳定物价、安置流民,一系列举措虽然艰难,却有效地赢得了工人和市民阶层的基本信任。
民心,在这点点滴滴的务实政策中,开始悄然汇聚。
对外,延安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攻势。通过已有的渠道和新兴的舆论工具,
向散布全球的华人华侨传递祖国新生的信号,描绘未来的蓝图。
华侨们对于一个能够洗刷百年屈辱、走向强盛的祖国充满期待,
捐款捐物、人才回流开始形成涓涓细流,海外归心初见成效。
在国际舞台上,尽管主要列强仍深陷世界大战的泥潭,
但延安凭借其在国内展现出的组织能力和潜力,以及在中国战场事实上的主导地位,
开始谨慎地与一些国家进行接触,为未来的外交承认铺路。
同时,一套涵盖政治协商、经济重建、文化教育、国防建设的《建国方略大纲》被精心制定出来,
展示了延安治理一个现代国家的初步构想与决心。
军事上,按照柯明义设定的考核标准,八路军等武装力量继续轮换进入世界战场。
在东南亚的雨林、中亚的荒漠,中国士兵们用鲜血和生命锤炼着战斗力,
他们在实战中学习现代化战争,装备着日益精良的武器,
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和坚韧,一支忠于国家、能征善战的精锐之师正在战火中逐步成型。
至于雪耻复荣,相关工作也在秘密而坚定地推进。
专门的工作组开始系统梳理流失海外的文物清单,并利用各种渠道与国际友人、爱国华侨合作,探寻追索的可能性。
对于近代巨额赔款的问题,也作为一项重要的外交目标被列入议程,等待时机。
时间在忙碌与期待中飞快流逝,转眼已是一年过去。
延安交出的答卷堪称优秀,他们以惊人的效率和组织力,
在柯明义划定的六项考核标准上取得了显着的、甚至超出预期的进展。
国内局势基本稳定,生产恢复速度加快,民众的支持度持续攀升。
而在原国民政府迁台后,以及各军阀势力重心外移后,
他们在各自的新地盘上也初步站稳了脚跟,
利用带去的资本、技术和人力,以及战争期间掠夺的资源,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
与此同时,世界大战依旧在流血。
持续漫长的高强度消耗,到了1948年秋,无论是盟国还是轴心国,都已显露出极度的疲态。
兵源枯竭、资源紧张、国内反战情绪高涨,战争的巨兽似乎也到了强弩之末。
前线虽然依旧炮火连天,但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已难以为继,战局呈现出僵持的态势。
柯明义冷静地观察着世界的疲惫。
一个更为大胆,旨在彻底终结战争并最大化中国利益的想法,在他心中酝酿成熟。
通过其隐秘而高效的情报网络和特殊渠道,他开始进行一系列精密的布局与诱导。
一个关键的机会被创造出来:日军在其暗示和提供的某些“便利”下,兵行险着,
策划并执行了一次针对美国本土西海岸的奇袭。
庞大的登陆部队在付出惨重代价后,成功登上美洲大陆,并直扑美国的核心工业区。
虽然美军拼死抵抗,但大量的工厂、基础设施在日军的疯狂破坏下化为废墟,美国的战争潜力遭到了致命的重创。
轴心国阵营趁势发动了全线猛攻。
盟军防线在内外交困下摇摇欲坠,溃败的消息接连传来。
求援的信件如同绝望的雪花,再次密集地飘向中国。
柯明义向延安发出了明确的指示:借此千载难逢之机,稳扎稳打,完成最后冲刺,
做好建国的一切准备,同时谨慎使用力量,避免过早卷入与轴心国主力的正面决战,以待时局之变。
至1949年三月,延安方面宣布,已基本达成柯明义当初设定的全部六项苛刻条件。
一个全新的、凝聚了无数人鲜血与梦想的国家政权,已然呼之欲出。
而在世界范围内,盟国已到了崩溃的边缘,美国本土遭受重创,欧洲战场也岌岌可危。
轴心国虽然攻势凌厉,但同样伤亡惨重,国力透支,已是强弩之末。
眼看盟国即将彻底失败,全球或将陷入轴心国主导的漫长黑暗时代,柯明义终于动用了他的最终手段。
在绝对保密的状态下,一枚代号“小姑凉”的特种炸弹,被秘密运抵并装载上一架经过特殊改装的轰炸机。
目标:日本长崎。
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当巨大的蘑菇云在长崎上空冲天而起,
刺目的光芒和毁灭性的冲击波瞬间吞噬了城市的一切时,整个世界为之失声。
这超越常规理解的毁灭力量,带来的不仅是物理上的破坏,更是对所有参战国心理防线的彻底摧毁。
战争,再也进行不下去了。
在绝对的力量面前,所有的野心、仇恨和坚持都显得苍白无力。
无论是濒临崩溃的盟国,还是同样精疲力尽、且被“小姑凉”震慑的轴心国,
亦或是已然崛起、准备就绪的中国,都不得不坐到了谈判桌前。
漫长的、历时三个月的激烈谈判在一种诡异而复杂的气氛中展开。
柯明义再次提示延安,要抓住这历史性的窗口,利用中国此刻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小姑凉”带来的威慑,
将追索所有剩余海外文物和索还近代赔款作为硬性条件提出,无论这些文物和赔款当时是在盟国还是轴心国手中。
战争的结束,是以难以想象的代价换来的。
长达多年的全球冲突,导致超过四亿人口的死亡失踪,无数城市化为废墟,工业基础和物质财富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整个星球满目疮痍。
整个抗战,中国死亡失踪人口也不小,多达数百万。
最终,谈判结果出炉。
盟国在法律意义上被视为战胜国,但德国仅接受有条件投降,保留了部分主权和建制。
而日本,则明确表示只向中国投降,这无疑是对中国在战争末期决定性作用的承认,也为其战后处理埋下了伏笔。
在新的世界格局中,一个浴火重生、并掌握了可怕威慑力量的中国,
已然屹立于东方,其未来的道路和影响力,无人能够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