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昊关于加强灾后重建工作中党的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的紧急通知,以省委省政府联合文件的形式迅速下发至全省,尤其是灾区各级党组织。文件言辞犀利,直指重建中可能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将维护和保障民生作为重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份文件像一剂清醒剂,让不少在繁杂重建工作中有些迷失方向的干部心头一凛。齐昊随后召开的全省灾后重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更是将这种紧迫感传递到了基层。他在会上没有过多强调成绩,而是大量引用在平岭安置点听到的群众原话,列举了调研中发现的资金监管、规划落实、部门协调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要求各地对照检查,限期整改。
“同志们,”齐昊的声音通过电波传遍全省,“重建工作做得好不好,不是看我们开了多少会,发了多少文件,而是看受灾群众是不是能早日搬进安全温暖的新家,看损毁的道路农田是不是能尽快恢复生机,看老百姓的脸上是不是重新有了笑容!这是对我们执政能力和为民初心的最直接考验!”
与此同时,在齐昊的持续督促下,省委组织部的动作也明显加快。关于平岭县领导班子调整的方案终于摆上了常委会。这一次,孙丽梅拿出的方案务实了许多,显然也感受到了来自齐昊和周明远的压力。
方案建议,由在救灾中表现出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群众基础较好的原政法委书记张海,正式任命为平岭县县委书记;同时,从省发改委选派一名熟悉项目规划和资金管理的年轻得力干部,担任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对在重建中推诿塞责、群众反映较大的个别科局负责人,进行了果断调整。
这个方案基本符合齐昊的预期,他投了赞成票。周明远和其他常委也一致通过。新的班子搭配,体现了经验和冲劲的结合,旨在尽快扭转平岭重建工作的被动局面。
然而,就在平岭新班子任命宣布的当天,一个意外情况发生了。原平岭县县长,那位在洪灾初期被围困后获救,一直在家养伤的干部,得知自己未被安排新的职务后,情绪激动,通过某些渠道,向省里和北京“反映情况”,声称自己在救灾中“因公负伤”,却受到“不公正对待”,指责新班子任命“未能充分考虑历史贡献和实际情况”,言语之中,隐隐将矛头指向了齐昊。
这起突发事件,虽然不大可能改变组织决定,但其 timing 和内容,显然经过精心策划,意在给齐昊和新班子制造舆论压力,抹黑平岭重建的用人导向。齐昊得知后,只是冷冷一笑,对李主任说:“跳梁小丑,不必理会。组织用人,看的是德才实绩,不是看谁会叫屈。让纪委和组织部按程序核实他反映的情况,如实上报即可。”
他的淡定和处理方式,让这起小小的风波未能掀起太大波澜,但也再次提醒他,重建路上的绊脚石,无处不在。
更大的挑战,来自于重建资金和项目的具体落实。尽管省级层面三令五申,但当巨额资金和众多项目真正下沉到县乡时,各种利益的博弈和旧有工作惯性的阻碍,才真正显现出来。
平岭县新上任的代县长赵峰,是齐昊从省发改委重点项目处亲自点将的年轻干部,干劲十足。他一到任,就按照省里重建规划纲要,着手梳理和优化全县的重建项目库,却发现不少项目前期工作粗糙,论证不充分,甚至存在为了争取资金而“包装”项目的现象。当他要求相关部门重新核实时,却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赵县长,这些项目都是灾后第一时间报上去的,时间紧任务重,有点瑕疵在所难免。现在都进入资金申报流程了,再推倒重来,恐怕会影响进度,也打击基层的积极性啊。”一位老资格的副局长语重心长地“劝告”。
还有一些乡镇上报的以工代赈项目,用工名单模糊,工程量测算不准,赵峰要求公示并复核,也引得一些乡镇领导私下抱怨“新来的县长不信任基层”、“规矩太多”。
赵峰将这些情况如实向齐昊做了汇报。齐昊在电话里沉默了片刻,然后坚定地说:“赵峰,你做得对!重建资金是高压线,是救命钱,必须管好用好!规矩不是多,而是以前太少了!不要怕得罪人,也不要怕影响所谓的‘进度’,扎实的基础工作,才是最快的进度!省里支持你,大胆去干!”
有了齐昊的撑腰,赵峰顶住压力,坚持对重建项目进行了优化和规范,虽然短期内似乎“慢”了下来,但却为后续工作的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齐昊密切关注着全省范围内的重建资金流向。他让省审计厅对重建资金实行“嵌入式”审计,全程跟踪监督。果然,在另一个受灾市,审计发现一笔用于修复农村饮水工程的资金,被当地截留挪用于修建政府办公楼的附属设施。
齐昊闻讯,勃然大怒,立即批示:“严肃查处,绝不姑息!相关责任人一律先停职,后调查!将查处结果全省通报!” 这一严厉举措,极大地震慑了那些还想在重建资金上动歪心思的人。
舆论战场,齐昊也并未放松。在他的指示下,省级主流媒体开辟了“重建一线报告”专栏,持续报道各地重建的最新进展和感人故事。当平岭县第一个按照新规划建设的灾民集中安置点完成主体结构,受灾群众代表拿到新房钥匙喜极而泣的画面在电视上播出时,当南部地区援助北部的救灾物资车队浩浩荡荡出发的镜头传遍全省时,一种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正能量开始在社会上凝聚,有效地对冲了那些杂音和负面情绪。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灾区的面貌开始发生肉眼可见的变化。倒塌的房屋被清理,新的安置点拔地而起,损毁的道路被修复甚至拓宽,部分恢复生产的农田里重新泛起了绿意。虽然距离完全恢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希望,已经如同春芽,在废墟之上顽强地萌发出来。
齐昊站在刚刚修复通车的平岭县一座大桥上,望着桥下虽然依旧浑浊但已不再咆哮的河水,心中感慨万千。这场突如其来的洪灾,像一次极限压力测试,检验了西山省的应急体系、干部队伍和执政基础。虽然暴露了许多问题,经历了诸多波折,但也淬炼了队伍,凝聚了民心,更让他对省情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知道,重建工作远未结束,改革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但与初来西山时相比,他手中有了更多经过考验的干部,心中有了更清晰的治理思路,脚下这片土地和它的人民,也给了他更多的信心和力量。砥柱立中流,任凭风浪起,他已有足够的定力和能力,去迎接前方的一切挑战。他转身对陪同的平岭县新任书记张海和代县长赵峰说:“走,我们去看看规划中的那个生态农业示范区,重建之后的平岭,应该比过去更好!” 他的目光,已投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