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绒混纺织物的成功试制,如同在独立一团的纺织梦想画卷上,添上了一抹温暖而独特的色彩。它证明了这支队伍不仅有能力攻克棉花纺织的难关,更能灵活适应本地资源,开拓新的产业路径。然而,无论是棉纺还是毛纺,最终的目标都是高效、大规模地生产布匹。手摇纺车和脚踏织布机的时代,必须被更强大的力量所取代。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那尚未完全攻克的、纺织产业链的最终环节——动力织布机。车间的灯火,再次为终极目标而长明。
细纱机的突破与纱线瓶颈的缓解
要实现动力织布,充足且质量稳定的纱线供应是前提。在宋书羽的统筹指导下,技术团队兵分两路。李卫东小组在梳棉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主攻技术相对复杂的细纱机。细纱机的核心在于“牵伸”和“加捻”机构,需要将粗纱进一步拉细、加上足够的捻度,形成强韧的细纱。
这又是一个精度和配合的挑战。牵伸罗拉的加工精度、皮辊的弹性、钢领与钢丝圈的配合……每一个细节都影响着成纱质量。经历了无数次断头、毛羽过多、捻度不匀的失败后,第一台拥有八十个锭子的简易环锭细纱机终于调试成功!
当电机带动锭子高速旋转,粗纱通过牵伸区,奇迹般地变成一缕缕纤细而强韧的纱线,卷绕在纱管上时,围观的人们再次发出了惊叹。这台机器的效率,是手摇纺车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虽然初期产出的纱线质量还不够稳定,但它标志着独立一团已经掌握了现代纺纱的核心技术,为织布提供了关键的原料保障。
动力织布机的攻坚——“经纬交织”的学问
拥有了相对稳定的纱线供应,攻坚的重点终于落在了最后的堡垒——动力织布机上。相比于纺纱机械,织布机的动作更为复杂,需要精确协调开口、引纬、打纬、卷取、送经五大运动。
宋书羽提供的依旧是简化版的图纸,核心是采用凸轮或曲柄连杆机构控制综框升降形成梭口,利用梭子引纬,钢筘打纬。但这其中的机械复杂度,远超之前任何设备。
王振虎面对着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构件,感到了空前的压力。“开口机构要平稳,梭子飞行要准确有力,打纬要紧密……这简直像是一个精密的钟表!”他感叹道。
“所以我们更要稳扎稳打,分步验证。”宋书羽鼓励道,“我们可以先搭建一个简单的模型,验证核心机构的运动是否可靠。”
于是,车间里出现了有趣的一幕:技术人员们没有直接制造全尺寸的织机,而是先用木材和部分金属件,制作了一台缩小比例的、手动驱动的模型机。通过反复操作这个模型,他们直观地理解了各机构之间的配合关系,提前发现并解决了许多设计上的潜在问题。
模型验证成功后,全尺寸织机的制造正式开始。最困难的环节之一是制造那个需要在狭小梭口中高速穿梭往复的“梭子”及其击梭机构。如何让梭子飞行平稳、准确,且力量适中?力量太小,梭子无法飞到对岸;力量太大,则可能撞坏机件或引起剧烈振动。王振虎带领小组反复调整击梭皮拳的材质、形状和击打力度,几乎试遍了手头能找到的所有具有一定弹性和耐磨性的材料。
与此同时,李卫东小组则在攻关综框的控制系统,确保其升降平稳,形成的梭口清晰,为梭子飞行创造良好条件。
“戈壁春晓”的诞生
调试阶段,是最磨人心智的。第一台样机安装完毕后,接通动力,机器发出了巨大的轰鸣声和撞击声。综框起落不稳,梭子飞行轨迹飘忽,时而被经纱绊住,时而直接飞出击梭箱,断经、断纬更是家常便饭。车间里纱线、零件散落一地,如同经历了一场暴风雨。
连续多天的调试失败,让团队士气有些低落。宋书羽、王振虎、李卫东等人几乎吃住在车间,眼睛熬得通红。
关键时刻,秦湘云再次带着妇女代表和培训车间的学员们来了。她们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帮忙收拾散落的纱线,递上热水和吃食,用坚定的眼神给予无声的支持。古丽拿着自己用驼绒混纺纱手工编织的一条围巾,挂在调试中的织机旁,轻声说:“机器一定能织出比这更美、更结实的布!”
这默默的守望和期盼,化作了攻坚团队心中最温暖也是最沉重的力量。他们知道,不能辜负。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在调整了第十二次击梭机构的参数后,王振虎深吸一口气,再次合上了电闸。
机器启动,轰鸣声似乎比以往顺滑了一些。综框平稳起落,形成清晰的梭口。这一次,那枚小小的木梭,如同被驯服的精灵,带着纬纱,在经纱的波浪间轻盈而准确地穿梭往复!“哐当!”钢筘有力地将其推向织口……
一厘米、两厘米……一尺、两尺……
洁白的棉布,如同初春冰雪消融后裸露出的土地,在卷布辊上一点点地延伸、积累!虽然布面上偶尔还能看到一些瑕疵,但它确确实实是一匹由机器织成的、完整的布!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震天的欢呼声几乎要掀翻车间的屋顶!人们相互拥抱,激动得热泪盈眶。王振虎这个硬汉,也忍不住用沾满油污的手抹了把眼睛。李卫东更是兴奋地跳了起来。
秦湘云和妇女们抚摸着那还带着机器余温的布匹,脸上洋溢着无比自豪和喜悦的笑容。
这第一匹机织布,被郑重地命名为“戈壁春晓”。它洁白、紧密,虽然略显粗糙,却承载着独立一团从无到有、从土法到机械、从棉花到驼毛的整个纺织梦想的历程。它的诞生,宣告了独立一团手工织布时代的结束,开启了机械化、规模化纺织生产的新纪元!
织机的轰鸣,从此成为了独立一团这片热土上,又一曲雄浑而充满希望的乐章。它与电站、矿山、钢铁厂、拖拉机的轰鸣交织在一起,共同奏响着这片昔日荒芜之地,向着现代化迈进的、不可阻挡的进行曲。“丰衣”的梦想,终于在这轰鸣声中,照进了现实,并且,必将走向更加广阔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