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春晓”机织布的诞生,如同在独立一团的创业史上竖起了一座崭新的里程碑。那织机规律而有力的轰鸣声,不仅象征着纺织产业的初步成型,更意味着困扰基地多年的“穿衣”问题,终于看到了彻底解决的曙光。然而,布料本身并不能直接御寒,如何将这些浸润着无数人心血的布匹,高效地转化为全体军民急需的衣物被褥,成为摆在管理层面前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建立被服厂,实现从“布”到“衣”的关键一跃,势在必行。
紧迫的需求与现实的考量
随着秋意渐深,戈壁滩上的早晚温差愈发明显,寒风开始展现出它的威力。仓库里虽然堆积着越来越多的“戈壁春晓”布匹和部分驼绒混纺面料,但战士们身上穿的,大多还是磨损严重、补丁摞补丁的旧军装,很多家属和孩子甚至没有一件像样的过冬棉衣。
王团长在一次后勤会议上,指着窗外操场上正在训练的战士们,语气沉重:“看看我们的战士,白天在岗位上拼命,晚上睡觉盖的被子都硬得像铁板!以前是没布,没办法。现在咱们自己能把布织出来了,要是还不能让大家穿暖盖暖,那就是我们领导层的失职!”
宋书羽对此深表赞同:“团长说得对。纺织产业链的最终价值,就体现在终端产品上。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被服加工能力,这不仅是经济任务,更是政治任务,关系到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然而,建立被服厂,同样面临诸多现实困难:缺乏专业的缝纫设备,缺乏懂裁剪、精于制作的熟练工人,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
“土洋结合”的筹建之路
面对困难,独立一团再次展现出其强大的执行力和创造性。
设备方面:向上级申请调配专业工业缝纫机的报告已经发出,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宋书羽提出,不能“等靠要”。他亲自画图,王振虎的机械加工车间再次临危受命,利用制造织布机积累的经验和零件,尝试仿制和改造一批脚踏式缝纫机。虽然效率和稳定性无法与工业机相比,但远比纯粹的手工缝制要快得多、规整得多。同时,将团里现有的一些家用手摇缝纫机也集中起来使用。
人员方面:秦湘云再次成为组织核心。她以原有的妇女缝纫组和培训车间中手巧心细的学员为骨干,面向全团家属和本地愿意学习的妇女,大规模招募被服厂工人。一时间,报名处排起了长队。许多妇女听说能为自己的丈夫、孩子和战士们做新衣,热情空前高涨。
场地与管理:团里迅速腾空了几间相连的、相对宽敞的仓库,作为被服厂的临时厂房。任命了一位心思缜密、在后勤管理方面颇有经验的老股长担任被服厂厂长,秦湘云则兼任技术指导和质检负责人。
技能培训与标准确立
人员招录容易,但让一群大多只有粗浅缝补经验的妇女,迅速转变为能进行标准化、批量生产的产业工人,绝非易事。
秦湘云将招募来的妇女分成若干小组,由几位早年曾在裁缝铺做过学徒或手艺特别出色的骨干担任小组长,开展紧急培训。
培训从最基础的开始:认识布料经纬,学习使用新式的脚踏缝纫机(包括穿线、控制车速、直线缝合),掌握手针的基本针法以备不时之需。
然后是关键的裁剪技术。宋书羽利用系统知识,结合当前最常见的军装、工装款式,绘制了标准尺寸的裁剪样板图。秦湘云带着骨干们,先在废布上反复练习排版和裁剪,力求在保证尺寸准确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布料。
“同志们,每一寸布都来之不易,浸透着咱们战士和工人们的汗水!”秦湘云在培训中反复强调,“我们的剪刀下去,不能有丝毫浪费!我们的每一针每一线,都要对得起这份辛苦!”
她还制定了初步的质量检验标准:针脚均匀细密,线路顺直,关键部位(如肩部、裤裆)必须回针加固,尺寸误差不能超过规定范围。
第一条生产线与“温暖”下线
经过紧张的准备,被服厂第一条生产线——主要负责生产军用衬衣和床单被套——正式开始试运行。
车间里,几十台改造的脚踏缝纫机整齐排列。女工们坐在机前,神情专注,脚下用力蹬踏,手中引导着布料,发出“嗒嗒嗒”的清脆声响。裁剪区,工人们按照样板,小心翼翼地在铺开的布匹上划线下剪。整理区,有人负责锁边,有人负责钉扣,有人负责熨烫(用厚重的炭火熨斗)。
最初几天,问题层出不穷:缝纫机断线、卡壳频繁;裁剪尺寸偶尔出错,造成浪费;缝合线路歪斜……但在秦湘云和老师傅们的耐心指导和严格把关下,情况很快好转。
当第一批五十件崭新的、散发着棉布清香的军用衬衣和同样数量的床单被套,经过检验合格,整齐地码放在成品区时,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激动不已。
王团长、宋书羽等人闻讯赶来,拿起一件衬衣,仔细摩挲,连连点头。
“好!真好!”王团长眼眶有些湿润,“这才是咱们自己的工厂,生产出来的自己的衣服!赶紧下发到连队,让战士们换上!”
意义深远与情感共鸣
第一批被服的下线,其意义远超产品本身。
当战士们领到新衬衣,替换下那件早已洗得发白、补丁无数的旧军装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豪感,是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的。这不仅是一件新衣,更是一种被关怀的温暖,一种奋斗获得回报的证明,一种对未来的坚定信心。
一位老战士摸着新衬衣,对身边的战友感慨:“以前总听说‘丰衣足食’,觉得遥不可及。现在,这‘衣’就在身上,这‘食’也在咱们地里长出来,心里头,踏实!”
家属和孩子们穿上用“戈壁春晓”布做的新衣,更是欢天喜地,整个基地都仿佛被这股“新”气所感染,洋溢着节日的氛围。
被服厂的建立和成功运转,标志着独立一团的轻工业体系,完成了从原料(棉花、驼毛)到初级加工(纺纱、织布),再到最终产品(衣物)的闭环。它不仅解决了最现实的御寒问题,更极大地提升了全体军民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凝聚力。这从布料传递到人心的温暖,比戈壁的烈日更加炽热,比电站的光芒更加持久,它汇聚成了建设家园、保卫边疆的更强大的精神力量。独立一团的“丰衣”梦想,在这一刻,终于落到了每一个人的身上,温暖而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