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台自制梳棉机的成功运转,极大地提振了独立一团上下的信心。机械加工车间仿佛被打了一针强心剂,在王振虎的带领下,开始着手优化工艺,小批量生产改进型的梳棉机,准备为建设正式的纺纱车间打下基础。然而,就在人们将目光聚焦于棉花加工之时,一个意外的发现,却为独立一团的纺织产业,谱写了一章意想不到的“变奏曲”。
原料的隐忧与阿卜杜勒的拜访
随着梳棉机试验的深入,一个现实的问题逐渐浮现——原料供应。独立一团自己种植的棉花,经过初步测算,即便将来全部用机械加工,其产量也仅能满足很小一部分的纺纱需求,距离实现“丰衣”的目标相距甚远。向上级申请大规模调拨皮棉,在当前的物资调配体系下也困难重重。原料,成为了制约纺织梦想扩大的瓶颈之一。
就在宋书羽和王团长为此商讨对策时,阿卜杜勒老人带着几名族人,赶着几头骆驼,再次来到了基地。这一次,他们不仅带来了新鲜的牛羊肉和奶制品,骆驼背上还驮着几个鼓鼓囊囊的大袋子。
“尊敬的王团长,宋工程师,”阿卜杜勒抚胸行礼,脸上带着神秘的笑容,“听说你们正在为织布的事情忙碌。我们部落拿不出棉花,但草原和大漠给了我们别的财富。这些,或许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说着,他让人打开了袋子。里面并非众人想象中的特产,而是大量清洗干净、颜色深浅不一的——驼毛!
驼毛的价值与挑战
“驼毛?”王团长有些疑惑地抓起一把,手感柔软而富有弹性,“这东西……也能纺线织布?”
“当然可以!”宋书羽眼中却闪过惊喜的光芒,他接过驼毛仔细捻搓、观察,“而且是极其珍贵的纺织原料!驼绒纤维细长,光泽好,保暖性极佳,强度也比普通羊毛高。用精细的驼绒织成的面料,柔软轻薄,保暖性胜过羊毛,是高级服装的理想材料!”
他向众人解释道,在我国西北地区,利用驼毛纺织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多限于手工捻线、织造粗呢,未能形成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阿卜杜勒点点头:“我们的祖先一直用驼毛捻线,编织帐篷、毯子和衣物,非常耐用和保暖。只是我们的方法古老,效率很低。如果你们能用那些神奇的机器,把这些驼毛也变成漂亮的布匹,那真是真主赐予的福分!”
机遇伴随着挑战。宋书羽冷静地指出,驼毛的纤维特性与棉花有显着不同。棉纤维短而整齐,适合棉纺系统;而驼毛纤维长,表面鳞片结构不同,含油脂和杂质也更多,直接使用现有的、针对棉花设计的梳棉机进行处理,效果并不理想,容易缠绕、损伤纤维,且难以彻底去除杂质。
“看来,我们的梳棉机还需要进行适应性改进。”宋书羽对王振虎和李卫东说,“而且,可能需要探索一条不同于纯棉纺织的工艺路线。”
技术调整与工艺探索
面对新的原料,技术团队迅速调整了方向。宋书羽再次提供了基于驼毛特性的梳理和纺纱工艺指引。攻关的重点集中在几个方面:
1. 预处理工艺: 秦湘云组织妇女们,向阿卜杜勒部落的妇女学习传统的手工分拣和初步清理驼毛的方法,去除粗毛和大型杂质。同时,宋书羽指导建立了简单的“洗毛池”,探索用温和的碱液清洗驼毛,去除油脂和沙尘,并利用戈壁滩充足的阳光进行晾晒。
2. 梳理设备改进: 王振虎和李卫东小组,针对驼毛纤维长、易缠绕的特点,对梳棉机进行了调整。他们降低了锡林和道夫的转速,调整了针布的角度和密度,以减少对纤维的损伤。同时,增加了反复梳理的次数,以更好地使纤维分离和伸直。
3. 和绒与纺纱试验: 将梳理好的驼绒与一部分价格较低、但纤维特性有一定互补性的本地羊毛进行混合(“和绒”),以改善可纺性,并降低成本。在尚不成熟的细纱机问世之前,培训车间技术最好的女工,尝试使用改进后的手摇纺车,纺制驼绒混纺纱线。
这个过程同样充满了摸索。清洗的程度难以把握,要么去油不净影响后道工序,要么损伤纤维光泽;改进后的梳棉机依然会出现纤维缠绕罗拉的情况;纺制驼绒纱对纺纱工的手艺要求更高,断头率居高不下。
然而,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让人兴奋不已。当第一缕用机器梳理过的、洁净蓬松的驼绒出现在人们眼前时,那柔软细腻的触感,让所有人都爱不释手。当古丽等几位纺纱能手,终于成功地用驼绒混纺纱线,在织布机上织出一小块手感丰糯、色泽柔和的棕黄色织物时,整个培训车间再次沸腾了!
新的可能与战略意义
这块小小的驼绒混纺织物,其意义丝毫不亚于之前的“独立布”。它标志着独立一团的纺织产业,找到了一条差异化发展的道路。
“团长,宋工,”李卫东激动地分析道,“棉花我们短缺,但这戈壁滩和周边草原上,驼毛、羊毛的资源相对丰富!如果能建立起驼毛、羊毛的加工能力,我们不仅能解决自己的穿衣问题,还能生产出具有地方特色、甚至可能对外交换的高价值产品!”
王团长目光炯炯:“好!这就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咱们靠着戈壁草原,就要把这上面的宝贝利用起来!”
宋书羽也深感欣慰。这意外的转向,不仅缓解了原料压力,更拓展了产业思路。他意识到,独立一团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本地资源禀赋,走一条因地制宜、多元发展的道路。纺织产业,不再仅仅是“棉纺”,而是开启了“毛纺”的新篇章。
阿卜杜勒和他带来的驼毛,如同一位智慧的引路人,为独立一团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窗外,是广袤戈壁草原所蕴含的、尚未被充分认识的资源宝库。纤维的变奏曲,从此融入了更多元、更富地方特色的音符,独立一团的纺织梦想,也因这意外的转向,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根基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