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中旬,湘西辰溪的山间已有了些许凉意,草木开始泛黄。楚云飞的“华南抗日先遣纵队”在秘密组建和紧张训练一个多月后,已初具规模,人员扩充至近三百,核心骨干稳固,士气高昂,求战心切。然而,楚云飞深知,一支新生的队伍,尤其在这种复杂险恶的环境下,迫切需要一场实实在在的胜利来锤炼意志、凝聚人心、并在周边区域打响名号,争取生存空间。
机会终于来了。侦察排长赵铁柱亲自带人摸回来一个重要情报,据可靠消息和多方印证,日军为确保进攻桂柳的部队补给,将于三日后,派遣一支由约五十辆骡马大车和少量卡车组成的运输队,由一个加强中队的日军(约180人)和一连伪军(约100人)押运,从武冈出发,经雪峰山北麓的崎岖山路,前往绥宁前线。运输队载有弹药、粮食和药品,正是日军前线急需的物资。
楚云飞闻报,立即扑到地图前,扫过雪峰山北麓的地形。他很快锁定了一处名为“鹰嘴涧”的险要地段。那里山路狭窄,一侧是陡峭山崖,一侧是深涧,且有一段弯道,视野受限,是打伏击的理想地点。
“就是这里了!”楚云飞一拳砸在地图上,眼中闪过兴奋的光芒,“打掉它!不但能缴获物资,更能狠狠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让周围的弟兄们看看,鬼子不是不可战胜的!”
战斗计划迅速制定。楚云飞决定亲自带队,投入纵队最精锐的两个连(以晋西北老兵为骨干)和一个机炮排(装备两门迫击炮和四挺轻机枪)。他采取了极其谨慎和周密的部署:
不追求全歼,目标是击溃敌护卫,缴获或销毁物资。
充分利用鹰嘴涧的狭窄地形,将主要火力布置在两侧制高点,特别是弯道内侧的悬崖上,形成交叉火力网。
将伏击圈分为三段:前段用密集手榴弹和机枪火力打乱敌军队形;中段集中迫击炮和机枪打击敌指挥中枢和重武器;后段设置障碍,阻敌退路,并预备一支精干小队从侧后发起突击。
严格规定战斗时间,得手后迅速撤离,不恋战,防止周边日军增援。
行动前夜,楚云飞进行了战前动员,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冷静的分析和严厉的要求:“弟兄们,这是我们纵队成立以来的第一仗!只许胜,不许败!要打出我们的威风,让鬼子知道,中国还有能打的队伍!记住战术动作,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缴获归公,不准私藏!动作要快,出手要狠!打完就走,谁也不准掉队!”
十月十八日,凌晨。纵队主力借着夜色掩护,悄无声息地潜入鹰嘴涧预设阵地。山间晨雾弥漫,能见度很低,更利于隐蔽。战士们静静地趴在冰冷的岩石和灌木丛后,枪口对准山下蜿蜒的小路,只有沉重的呼吸声和山风的呜咽。楚云飞亲自在第一线指挥,举着望远镜,密切注视着山路的尽头。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上午九时许,远处终于传来了骡马的嘶鸣和日军皮靴踩在石子路上的嘈杂声。日军队列渐渐进入视野,前卫是伪军一个排,中间是长长的运输队,后卫是日军主力,队伍拉得很长。鬼子显然认为这条后方山路相对安全,警戒有些松懈。
当日军主力大部分进入弯道最狭窄处时,楚云飞眼中寒光一闪,猛地挥下手:“打!”
“咻——轰!轰!轰!” 三发迫击炮弹准确地砸在了日军队伍中部,顿时人仰马翻!
“哒哒哒……哒哒哒……” 两侧山崖上的机枪喷出火舌,形成交叉火网,将山路上的日伪军像割麦子一样扫倒!
“扔手榴弹!” 随着一声令下,无数手榴弹如同冰雹般砸向敌群,爆炸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
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猛烈打击打懵了,队形大乱,骡马受惊,四处狂奔,冲撞得队伍更加混乱。伪军更是魂飞魄散,哭爹喊娘,有的就地趴下,有的掉头就跑。
“八嘎!反击!占领制高点!” 一名日军中队长挥舞着军刀,声嘶力竭地嚎叫,组织残兵试图向山坡冲锋。
“瞄准那个鬼子军官!机枪掩护!狙击手,干掉他!” 楚云飞冷静下令。
“砰!” 一声清脆的步枪声,那名日军中队长应声倒地。
“打得好!” 阵地上传来一阵低吼。
战斗呈现一边倒的态势。纵队的火力配置和地形利用达到了极致,日军完全被压制在山路上,伤亡惨重。楚云飞见时机成熟,下令发起短促突击。孙大勇亲自带领一个排,如同猛虎下山,从侧翼冲入敌群,用刺刀和冲锋枪近身格斗,迅速解决了残敌。
整个战斗持续了不到半小时。楚云飞果断下令撤退。战士们迅速打扫战场,能带走的武器弹药、药品粮食尽量带走,带不走的骡马车辆和剩余物资,浇上汽油一把火烧毁。纵队员伤亡极小,仅几人轻伤。
当纵队带着缴获的几十支步枪、数挺机枪、大批弹药和药品,迅速撤离鹰嘴涧,消失在茫茫山林中时,身后留下了近百具日伪军尸体和熊熊燃烧的运输队残骸。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开。“鹰嘴涧大捷!” “有一支叫‘先遣纵队’的队伍,干掉了一百多鬼子和二鬼子,烧了鬼子几十车军火!” 这消息在溃败阴云笼罩的湘桂地区,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压抑的天空。附近溃散的国民党小股部队、地方保安团、甚至百姓,都为之精神一振!原来,还有中国军队在主动出击,还能打这样的胜仗!
楚云飞站在宿营地的山岗上,看着战士们虽然疲惫却洋溢着兴奋和自豪的脸庞,听着他们低声交流着战斗经过,心中涌起一股热流。首战告捷,意义重大!它不仅缴获了宝贵的物资,锻炼了部队,更重要的是,在这片失败主义弥漫的土地上,树立起了一面鲜明的抗战旗帜,极大地提振了纵队的士气和周边地区的抗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