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城的初夏,烟雨朦胧,秦淮河畔的垂柳已抽出新绿,倒映在碧波荡漾的河水中,一派江南水乡的温婉景象。然而,这份宁静之下,却潜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暗流。
北伐大军北上已有月余,捷报频传,济南、德州相继攻克,中路军直逼京津,举国振奋。可就在这大好形势下,江南部分地区却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一些地方士族借“税负过重”“征兵过急”为由,暗中煽动百姓闹事,企图动摇新朝的根基。
苏州城内,街头巷尾已有流民聚集,在几名士族子弟的挑唆下,高声呼喊着“减轻赋税”“停止征兵”的口号,甚至有激进者打砸官署,局势一度失控。消息传回金陵,留守江南的苏婉清与楚嫣然立刻召开紧急议事。
议事厅内,苏婉清身着淡紫色官袍,长发挽成一丝不苟的发髻,脸上带着几分凝重。她手中捧着各地上报的急件,眉头微蹙:“这些士族真是不知好歹!陛下北伐在即,正是需要江南提供粮草兵源的时候,他们却在背后煽风点火,妄图破坏大局!”
楚嫣然坐在一旁,一身劲装未脱,腰间佩刀寒光凛冽,眼神锐利如鹰:“依我看,不必跟他们废话!直接派兵镇压,抓捕那些带头闹事的士族子弟和煽动者,杀一儆百,看谁还敢作乱!”
苏婉清摇了摇头,道:“嫣然,不可莽撞。江南是陛下的根基之地,百姓是社稷之本,若贸然派兵镇压,恐怕会激化矛盾,让更多百姓被士族蒙蔽,反而得不偿失。”
她沉吟片刻,继续道:“这些士族之所以敢闹事,一来是担心北伐持续下去,会加重他们的负担;二来是对新朝心存疑虑,担心陛下一统天下后,会削弱他们的势力。我们要做的,不是镇压,而是化解他们的疑虑,安抚百姓的情绪。”
楚嫣然眉头一挑:“那你打算怎么做?那些士族油盐不进,百姓又被蒙在鼓里,可不是轻易能安抚的。”
“我亲自前往苏州,面见那些士族首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苏婉清语气坚定,“我会向他们阐明新朝的国策,承诺北伐期间江南税负减半,同时以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教化他们,让他们明白,只有陛下一统天下,江南才能长治久安,他们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她看向楚嫣然,道:“嫣然,金陵及周边地区的治安就交给你了。你要加强巡查,严厉打击那些煽动闹事的不法分子,同时安抚百姓,稳定社会秩序。我们分工合作,务必在最短时间内平息这场风波,确保江南稳定,不让陛下分心。”
楚嫣然点了点头,虽然觉得苏婉清的方法有些温和,但也知道她考虑周全,便应道:“好!你放心去吧,金陵有我在,绝不会出乱子!”
次日清晨,苏婉清带着几名亲信,乘坐马车前往苏州。一路之上,她看到不少流离失所的百姓,心中愈发沉重。她知道,这些百姓大多是受了士族的蛊惑,并非真心作乱,若能妥善安抚,必能化解危机。
抵达苏州后,苏婉清没有立刻派兵镇压,而是先派人安抚聚集的百姓,承诺会尽快解决他们的诉求,随后便召集苏州当地的士族首领议事。
议事堂内,十几位士族首领端坐两侧,神色各异。有的面露不屑,有的故作深沉,显然没把这位年轻的女官放在眼里。
苏婉清缓步走入议事堂,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缓缓开口:“各位乡绅,今日请大家前来,是想与大家商议北伐期间江南的赋税与征兵之事。近日苏州出现的骚乱,想必大家都已知晓,不知各位有何看法?”
一位白发老者站起身,语气带着几分不满:“苏大人,不是我们有意为难,实在是陛下北伐以来,赋税日益加重,征兵不断,百姓不堪重负,才会心生不满。还请苏大人向陛下进言,减轻赋税,暂缓征兵,安抚民心。”
“是啊是啊!”其他士族首领纷纷附和,“如今江南百姓怨声载道,若再这样下去,恐怕会出更大的乱子!”
苏婉清微微一笑,道:“各位的心情,我理解。北伐大业,关乎汉家存亡,需要大量的粮草和兵源,江南作为天下富庶之地,自然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但陛下也深知百姓不易,早已吩咐过,要体恤民情,不可过度征调。”
她顿了顿,继续道:“今日我在此承诺,北伐期间,江南各地赋税减半,凡是家中有子弟参军者,免除全家三年赋税。同时,朝廷会加大对江南的扶持力度,开通粮道,确保百姓衣食无忧。”
士族首领们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显然没想到苏婉清会做出如此让步。
苏婉清见状,趁热打铁道:“各位都是江南的栋梁之才,深受百姓敬重。如今陛下率军北伐,浴血奋战,只为复汉家故土,救北方黎民于水火。若此时江南内乱,陛下必将腹背受敌,北伐大业也将功亏一篑。到那时,清军卷土重来,江南百姓又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各位的家业,也必将毁于一旦!”
她语气凝重,字字句句都敲打在士族首领们的心上:“儒家讲究‘忠君爱国’,如今国难当头,正是各位挺身而出,支持陛下的时候。只要我们上下一心,稳住江南,等到陛下一统天下,江南必将迎来更加繁荣稳定的局面,各位的利益,也必将得到最大的保障。”
士族首领们沉默了,苏婉清的话,让他们陷入了深思。他们心中清楚,苏婉清所言非虚,若北伐失败,清军反扑,他们这些士族子弟,必将是第一批遭殃的人。
那位白发老者沉吟片刻,站起身道:“苏大人所言极是,是我们一时糊涂,险些酿成大错。从今往后,我们必将全力支持陛下北伐,安抚百姓,绝不再给朝廷添乱!”
“是啊!我们支持陛下北伐!”其他士族首领也纷纷表态。
苏婉清心中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各位深明大义,苏婉清感激不尽。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必能稳住江南,为陛下北伐保驾护航。”
解决了士族的问题,苏婉清又亲自前往街头,向聚集的百姓宣布了赋税减半、免除参军家庭赋税等政策,同时耐心安抚百姓的情绪,承诺会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百姓们得知朝廷的政策后,心中的不满渐渐平息,纷纷散去,苏州的局势终于稳定下来。
与此同时,金陵城内,楚嫣然正全力整顿治安。她率领禁军加强巡查,严厉打击那些煽动闹事的不法分子,短短数日,便抓获了数十名带头闹事的骨干,其中不乏暗中勾结清军的奸细。
楚嫣然亲自审讯这些奸细,得知他们是受多尔衮的指使,潜入江南煽动内乱,企图牵制北伐大军。她当即下令,将这些奸细公开处决,以儆效尤。同时,她还张贴告示,向百姓揭露清军的阴谋,让百姓明白,那些煽动闹事的人,都是危害江南稳定的罪魁祸首。
在楚嫣然的铁腕治理下,金陵及周边地区的治安迅速好转,百姓们安居乐业,再也没有人敢随意闹事。
为了进一步提升百姓对新朝的认同感,苏婉清与楚嫣然还组织江南的文人墨客,编写北伐赞歌,歌颂北伐大军的英勇事迹,宣传陛下一统天下的决心和新朝的惠民政策。这些赞歌在江南各地广为流传,百姓们深受鼓舞,纷纷支持北伐,不少青年更是主动报名参军,为北伐大业贡献力量。
江南的局势渐渐稳定下来,粮草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伐前线,兵源也得到了补充,成为了北伐大军最稳固的后方。苏婉清与楚嫣然定期将江南的情况上报给吴三桂,让他能够安心北伐。
远在沧州的吴三桂,收到苏婉清与楚嫣然的奏报后,心中十分欣慰。他看着奏报上关于江南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描述,脸上露出了笑容,对身边的沈落雁道:“婉清和嫣然真是巾帼不让须眉!有她们镇守江南,朕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心应对天津的决战了!”
沈落雁微微一笑,道:“苏大人温婉睿智,楚大人刚毅果决,两人相辅相成,定能守住江南这片根基之地。陛下可以放心,只要江南稳定,粮草兵源充足,我们必胜无疑!”
吴三桂点了点头,提笔写下嘉奖诏书,称赞苏婉清与楚嫣然“忠勇可嘉,治政有方”,并赏赐了大量的金银珠宝,以表彰她们的功绩。
金陵城内,苏婉清与楚嫣然收到吴三桂的嘉奖诏书后,心中备受鼓舞。她们知道,江南的稳定,是对北伐大军最大的支持。她们会继续坚守江南,守护好这片土地,等待陛下一统天下,凯旋归来。
烟雨朦胧的江南,再次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繁华。秦淮河畔,游船画舫依旧,百姓们安居乐业,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片富庶的土地,如同坚实的后盾,支撑着北伐大军一路北上,向着一统天下的目标,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