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淅淅沥沥下了一上午,羽墨正趴在餐桌旁包装礼物,指尖沾着金葱粉,在礼盒边缘贴了圈细碎的珍珠贴纸。窗外的雨声混着剪刀裁开丝带的轻响,她忽然抬头问:“下周六的纪念日,你有什么想法?”
天宇刚把洗好的草莓放进果盘,闻言动作顿了顿:“纪念日?”他愣了两秒才反应过来,“哦,你说我们搬进来满半年那次啊。”
羽墨手里的丝带“啪嗒”掉在桌上,金葱粉撒了些在她浅色的围裙上。她看着天宇理所当然的样子,忽然有点委屈:“你居然忘了?”
“没忘。”天宇连忙摆手,把草莓往她面前推了推,“就是觉得没必要太麻烦。要不那天晚上点个外卖,你不是一直想吃那家小龙虾吗?”
“就这?”羽墨皱起眉,“半年前我们搬进来那天,你说要‘好好庆祝’的。”
天宇挠了挠头:“我以为你更在意实际的。点你爱吃的外卖,再买个蛋糕,这不挺好?非要弄那些花里胡哨的干嘛?”他说着拿起颗草莓,咬了一口,“上次你生日买的那束玫瑰,放三天就蔫了,还不如买两斤车厘子实在。”
羽墨没接话,默默把没贴完的珍珠贴纸收进盒子里。她想起上周路过花店,看到橱窗里新到的浅紫色绣球,特意跟店主预定了一束,打算纪念日那天摆在餐桌中央;还翻了半天食谱,想做天宇爱吃的柠檬巴斯克,模具都提前刷好了油。
雨停的时候,天宇去阳台收衣服,发现晾衣绳上挂着条新洗的桌布,淡蓝色的底纹印着细碎的星星图案——是羽墨昨天特意买的,说“换块桌布像换了个新餐厅”。他忽然想起半年前搬进来那天,羽墨也是这样,蹲在地板上一块一块贴防滑贴,说“这样走路就不会有声音了”,当时他还笑她“太讲究”。
“其实……”天宇拿着叠好的桌布走进厨房时,羽墨正对着手机里的蛋糕教程发呆。他把桌布往餐桌上一铺,淡蓝色星星在日光下泛着柔和的光,“这块布挺好看的。”
羽墨抬眼看他,眼里还带着点没消的委屈:“你不是说‘花里胡哨’吗?”
“我是说玫瑰。”天宇难得有点不好意思,拉过把椅子坐在她对面,“桌布实用啊,天天吃饭都能看见,这不一样。”他顿了顿,忽然指着她手机上的蛋糕教程,“你要做这个?”
羽墨点头:“柠檬巴斯克,你上次说酸得刚好。”
“那得买奶油吧?”天宇掏出手机,“我现在去超市,要哪种淡奶油?”
“要蓝风车的,记得看生产日期。”羽墨说完,忽然觉得不对,“你不是反对铺张吗?”
“做蛋糕不算铺张。”天宇已经换好了鞋,手搭在门把手上回头笑,“你做的我爱吃,这叫实用。”
超市里,天宇推着购物车在冷藏区徘徊。他记得羽墨说过,纪念日要有“被重视的感觉”,可他总觉得“重视”该体现在平时——比如她怕黑,他每晚睡前都会检查走廊的夜灯;她来例假时爱喝红糖姜茶,他办公室抽屉里总备着两包。这些难道不算吗?
正想着,手机响了,是羽墨发来的照片:她把半年前搬进来时拍的合照洗了出来,装在个木质相框里,旁边写着“2023.3.15—2023.9.15”。
“这个放玄关柜上,算不算仪式感?”她发了条语音,声音里带着点试探的雀跃。
天宇看着照片里两人的笑脸,忽然懂了。他转身往鲜花区走,刚好看到店员在整理新鲜的绣球,浅紫色的花瓣上还带着水珠,像极了羽墨那天在花店门口多看了两眼的那束。
“麻烦包一束这个。”他指着绣球说,又想起什么,“再加一小把尤加利叶,谢谢。”
回到家时,羽墨正在厨房揉面团,面粉沾了点在鼻尖上。天宇把花束藏在身后,先去玄关把相框摆好——旁边还放着天宇送她的第一份礼物,一个有点笨拙的木雕小鲸鱼,是他加班时用边角料刻的。
“奶油买回来了。”天宇把淡奶油放进冰箱,转身时故意撞了下羽墨的胳膊,“哎,你看我手上沾了点面粉,帮我擦一下?”
羽墨嗔怪地瞪他一眼,拿起湿毛巾给他擦手时,忽然看到他身后的绣球花,眼睛瞬间亮了:“这是……”
“路过花店,老板说这个花期长,能放一周。”天宇把花递过去,语气尽量自然,“放客厅花瓶里,天天能看见,不算浪费。”
羽墨抱着花去阳台找花瓶时,天宇偷偷打开她的抽屉,看到里面藏着个小本子,第一页写着“日常细节清单”:
1. 天宇进门时递双拖鞋(他总光着脚找拖鞋)
2. 每周三晚上煮银耳羹(他熬夜写报告时爱喝)
3. 他的刮胡刀快没水了,记得换替换装
下面还有一行小字:“这些比玫瑰更重要,但纪念日要有一朵,因为他会记得我喜欢。”
天宇的指尖划过那行字,忽然觉得喉咙有点发紧。他走到厨房,从背后轻轻抱住羽墨:“蛋糕要烤多久?”
“还得等面团醒发。”羽墨转过身,鼻尖蹭到他的衬衫,带着超市里的冷气和淡淡的花香,“你不是说仪式感没用吗?”
“有用。”天宇低头看着她,认真道,“但得分两种。”他伸出两根手指,“日常的仪式感是细节,比如你给我擦刮胡刀,我给你留一盏夜灯,这些得天天有;节日的仪式感是惊喜,比如你做的蛋糕,我买的花,偶尔来一次,像给生活加颗糖。”
羽墨笑了,眼睛弯成了月牙:“那蛋糕算日常还是惊喜?”
“算日常的惊喜。”天宇帮她把烤箱预热好,“以后每周做一次?”
“想得美,”羽墨推了他一把,“每周做会腻的。”她忽然从抽屉里拿出张便签纸,写下:
纪念日约定:
1. 日常:天宇负责每晚检查夜灯,羽墨负责每周三煮银耳羹(实用细节不偷懒)。
2. 节日:提前三天互相透露一个小愿望(比如羽墨想要绣球花,天宇想吃柠檬巴斯克),不用猜来猜去。
3. 蛋糕要做,花要买,但不买贵的,够用就好。
天宇在“够用就好”下面画了个笑脸,又加了句:“允许羽墨多买一张桌布,星星的挺好看。”
傍晚时,羽墨把做好的柠檬巴斯克放进冰箱冷藏,天宇则在餐桌中央摆好了绣球花。浅紫色的花瓣映着淡蓝色桌布上的星星,像把天空搬进了厨房。
“其实……”天宇忽然开口,“我昨天偷偷查了,仪式感不是非要花很多钱。”他拿出手机,点开个视频给羽墨看,是个老爷爷每天给老伴写一张小纸条,上面画着当天的天气和一句“按时吃药”。
“你看,”天宇指着视频里的纸条,“这跟你写的清单差不多。”
羽墨忽然想起什么,从书架上翻出个笔记本,翻开第一页递给天宇。上面贴着两张电影票根,是他们第一次约会看的那部老片子,旁边写着:“他知道我怕黑,看完电影特意绕远路走有路灯的那条街。”
“这才是仪式感的真相吧。”羽墨靠在他肩上,看着冰箱里慢慢凝固的蛋糕,“不是非要轰轰烈烈,是你记得我在意的那些小事,不管是日常还是节日。”
天宇低头吻了吻她的发顶,闻到她发间淡淡的绣球花香。他想,或许他以前错把“仪式感”当成了铺张的负担,却忘了最珍贵的仪式,早就藏在每天的相处里——她会在他的公文包里塞颗润喉糖,他会在她的睡前牛奶里加半勺蜂蜜;她记得他不爱吃香菜,他记得她来例假时不能碰冷水。
至于节日的惊喜,不过是给这些日常细节加了个温柔的注脚,像此刻冰箱里的柠檬巴斯克,酸得刚好,甜得克制,就像他们找到的平衡——不铺张,却足够用心。
睡前,天宇在羽墨的“日常细节清单”上添了一行:“每周六早上,给她买刚出炉的豆沙包(要带点芝麻的那种)。”
羽墨看到了,笑着在下面画了个小鲸鱼,像他送她的那个木雕。窗外的月光透过星星桌布,在地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一地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