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影视基地的临时会议室里,暖气开得很足,却压不住满桌人的焦灼。张黎指尖敲着汉武帝的角色画像,画像上的帝王眉骨高耸,眼神里藏着吞山河的雄才与晚年的多疑。“这个角色得立住,不然整部戏就塌了。”他推了推眼镜,目光扫过桌上的演员名单,“流量明星pass,小鲜肉pass,要的是能演出‘轮台罪己诏’前后反差的老戏骨。”张承衡端着保温杯点头,窗外传来工匠打磨城砖的声响,长安城的轮廓在暮色里渐次清晰——这座耗费亿金搭建的城池,容不得半点敷衍。
“陈宝国老师那边有消息了。”张承枢推门进来,手里攥着手机,声音里藏不住激动,“他看完剧本连夜回了消息,说‘汉武帝这角色,我等了二十年’,还问我们什么时候方便聊细节。”张黎猛地直起身,差点碰倒桌上的青铜爵模型:“真的?我去接他!”要知道陈宝国近年早已减产,只接“能留进影视史”的角色,上次为一部历史剧推掉七部商业片的事,业内人尽皆知。
三天后的北京饭店包间,陈宝国刚坐下就掏出随身携带的《史记·孝武本纪》,书页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比剧本还详尽。“汉武帝不是神,是个人。”他用铅笔圈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段落,“年轻时他是‘金戈铁马扫匈奴’的雄主,晚年却要面对巫蛊之祸的骨肉相残,这种从膨胀到反思的转变,得靠眼神和步态撑。”张黎频频点头,把早已准备好的人物小传推过去,上面标注着汉武帝不同年龄段的语速、手势甚至呼吸频率。当聊到片酬时,陈宝国摆了摆手:“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敢拍纯正史,敢把帝王当‘人’拍——这戏我零片酬接了。”
卫青的选角则费了些周折。张黎心里的第一人选是张译,这位以“细节控”闻名的演员,曾为演军人提前半年体验生活。可联系团队时却得知,张译刚接了一部主旋律电影,档期冲突。张承衡亲自飞到上海见他,在剧组的化妆间里,张译正对着镜子贴胡须,扮演一位抗战老兵。“卫青这角色,不是简单的武将。”张承衡把剧本放在化妆台上,“他是卫子夫的弟弟,是霍去病的舅舅,得演出战场上的铁血,更得演出宫廷里的隐忍——从不以功自傲,到最后主动交兵权,这是最难的。”
张译盯着剧本里“漠北之战”的段落,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道具步枪的木纹。“我知道这角色的分量。”他忽然抬头,眼里闪着光,“当年拍《士兵突击》时,我就研究过汉代军制,卫青的‘车骑将军’印,现存的拓片我都有。”他顿了顿,看向导演:“那部电影我推了,卫青这角色,我不能放。”当张承衡提片酬时,张译笑了:“跟宝国老师一样,零片酬。你们花八亿搭长安城,不是为了给演员发高薪的——这道理我懂。”
两位老戏骨零片酬加盟的消息,像颗炸雷在业内炸开。当天下午,就有位流量明星的经纪人带着七位数的“诚意金”找到张承衡的办公室,经纪人递上精心包装的礼品盒:“我们家哥哥粉丝量破亿,自带热度,卫青这角色换他演,票房保底十个亿。”张承衡拆开礼品盒,里面是镶钻的蹴鞠模型,与基地里复刻的汉代蹴鞠判若云泥。“历史片要的是演技,不是流量。”他把礼品盒推回去,语气平静却坚定,“卫青是‘七击匈奴无一败绩’的大将军,不是靠粉丝刷数据的偶像——这个角色,你们家哥哥演不了。”
经纪人脸色铁青地离开后,张承枢走进来,手里拿着热搜截图:“‘张承衡拒流量’已经上热搜了,好多粉丝在骂我们‘不懂市场’。”张承衡拿起桌上的汉代军靴模型,靴底的纹路是按出土文物复刻的:“市场要的是能留传的好作品,不是昙花一现的热搜。你看这靴底的纹路,两千多年前的工匠都知道较真,我们凭什么糊弄?”窗外,青岛青训的孩子们刚好发来视频,李佳琪穿着蹴鞠服踢进任意球,背景里的“我命由我不由天”标语格外醒目——这股较真劲,从来都是一脉相承。
刘诗诗是在化妆间第一次见到陈宝国的。当时她正对着镜子练习卫子夫的敛衽礼,右手压左手的动作刚摆好,就听见身后传来一声赞许:“有汉代女子的风骨。”转头看见陈宝国站在门口,手里还拿着那本批注满的《史记》。“卫子夫和汉武帝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帝后情深。”陈宝国翻到“卫皇后谥思”的段落,“她是他的贤内助,也是他平衡朝局的棋子,你和我对戏时,眼神要敬,更要藏着分寸。”刘诗诗连忙拿出笔记本记录,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比化妆刷扫过脸颊还轻。
第一次对戏拍的是“卫子夫劝诫汉武帝停伐匈奴”的重场戏。未央宫前殿的烛火摇曳,刘诗诗跪在蒲团上,刚说出“海内虚耗,百姓流离”,就被陈宝国打断。“不对。”陈宝国站起身,踱到她面前,“此时的汉武帝刚打赢漠北之战,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你劝他,不能是哀求,要像春雨滴石,软中带硬。”他示范着调整呼吸:“说话时气息沉在丹田,尾音要稳,让他知道你不是怕打仗,是怕失了民心。”刘诗诗跟着调整,可再开口时,声音还是忍不住发颤——眼前的陈宝国,恍惚间真成了那位睥睨天下的帝王。
那天收工后,刘诗诗翻来覆去睡不着。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反复看《汉武大帝》的纪录片,可一闭眼就想起陈宝国那道穿透人心的目光。凌晨两点,她轻手轻脚走到楼道,却看见张承衡站在走廊尽头,手里端着一碗热粥。“我就知道你没睡。”张承衡把粥递过来,粥碗是仿汉代的青瓷碗,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到心里,“陈老师年轻时为演康熙,在故宫里住了一个月,每天模仿皇帝走路的步态。”他打开手机,播放着陈宝国早年的采访,采访里的年轻人对着镜头说:“演历史人物,得先把自己‘埋’进历史里。”
接下来的一周,张承衡每天陪刘诗诗泡在史料馆。他们一起看汉代皇后的画像,分析卫子夫不同时期的发饰变化;一起听历史专家讲“椒房殿”的典故,理解后宫女子“以色事人不如以才事人”的生存法则。有天傍晚,刘诗诗看着馆里的卫子夫铜镜拓片,突然说:“我知道怎么演了。”她指着拓片上的镜钮:“这镜子照过她的青春,也照过她的白发,她对汉武帝的感情,就像这镜子——清楚他的野心,也包容他的过错。”张承衡笑着点头,夕阳透过窗棂,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极了椒房殿的烛火。
霉霉的探班选在了一个飘雪的午后。她裹着厚厚的羽绒服,手里提着保温桶,刚进剧组就被场边的蹴鞠道具吸引:“这就是汉代的足球?比现代足球沉多了!”刘诗诗正在试穿卫子夫的皇后朝服,十二章纹的金线在灯光下闪着光,听见声音回头笑:“快进来,外面冷。”保温桶里是霉霉亲手做的蔓越莓饼干,形状是缩小版的蹴鞠和青铜爵,“特意查了汉代没有蔓越莓,就换了蜂蜜调味,符合你们的考据要求。”
化妆间里,霉霉捧着卫子夫的人物小传看得入神,不时指着“卫子夫推荐卫青”的段落问:“这里你要怎么演?是刻意讨好汉武帝,还是真心为国家荐才?”刘诗诗坐在梳妆台前,化妆师正在给她梳高髻,插金簪的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什么:“我想演成‘顺势而为’。”她拿起桌上的青铜梳,“汉武帝当时正愁没有心腹将领,卫子夫推荐弟弟,既解了帝王的燃眉之急,又让弟弟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这是她的智慧,不是心机。”霉霉眼睛一亮,掏出随身携带的吉他:“我给你写段内心戏的背景音乐吧,用古琴和吉他混搭,像她的温柔和坚韧。”
张承衡站在门口,看着化妆间里的画面,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刘诗诗穿着繁复的朝服,却能自如地和霉霉讨论角色;霉霉不懂历史,却能从音乐的角度捕捉人物的灵魂。窗外的雪越下越大,落在长安城的城墙垛口上,给这座复刻的古城添了几分真实的沧桑。陈宝国刚好路过,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这团队有意思,演员较真,家属也较真——难怪能搭起这么一座城。”
第二次对戏拍的是“卫子夫为太子求情”的重场戏。椒房殿的烛火被风吹得摇曳,刘诗诗跪在地上,头顶的金簪微微颤抖,却没有一滴眼泪。“太子是陛下的骨肉,巫蛊之祸疑点重重,”她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陛下若杀了太子,百年后史书会怎么写?写您为了宠妃杀子,还是写您被奸臣蒙蔽?”陈宝国饰演的汉武帝猛地拍案,龙椅发出刺耳的声响,他站起身逼近刘诗诗,眼神里满是盛怒:“你敢教训朕?”
刘诗诗没有后退,反而微微抬头,目光里没有惧色,只有痛心:“臣妾不敢教训陛下,只是想起当年陛下封我为后时说,要与臣妾‘共兴大汉’。”她顿了顿,声音里带了丝哽咽,“如今大汉的根基是太子,是天下百姓——陛下不能毁了自己亲手打下的江山。”陈宝国的呼吸渐渐沉下来,盛怒的眼神里慢慢透出一丝松动,他转身走到窗边,背影里藏着帝王的挣扎。“过!”张黎喊停的瞬间,全场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掌声,陈宝国转过头,对刘诗诗竖起大拇指:“丫头,你把卫子夫演活了。”
张译的进组则带来了新的“考据热潮”。他刚到基地就钻进道具库,对着卫青的铠甲研究了整整一天,发现甲片的编缀方式不对——汉代铠甲是“片压片”的鱼鳞编,而道具组做成了唐代的“锁子甲”。“这不行,会误导观众。”他拿着放大镜给道具组上课,从《武经总要》讲到出土的汉代甲片实物,“卫青打漠北时天寒地冻,铠甲既要轻便又要保暖,鱼鳞编的甲片间隙小,能挡风雪。”道具组连夜返工,张译索性搬了行军床住在道具库,全程盯着工匠修改,直到甲片编缀符合史料记载才肯罢休。
有次拍摄“卫青出征”的戏,张译发现马匹的鞍具是错的。汉代骑兵用的是“高桥鞍”,没有马镫,而道具组给马配了唐代的“双镫鞍”。“这是硬伤。”他找到张黎,手里拿着从博物馆借来的鞍具拓片,“没有马镫的骑兵,冲锋时要靠双腿夹紧马腹,姿势完全不同——我学过骑射,我示范给你看。”那天下午,张译在训练场演示了汉代骑兵的冲锋姿势,双腿紧绷,身体前倾,手里的长枪刺出时稳如磐石。道具组连忙修改鞍具,张黎在监视器旁感慨:“有这样的演员,是这部戏的福气。”
流量明星的闹剧还没结束。那位被拒的经纪人不甘心,买了通稿抹黑剧组“排挤新人”“固步自封”,甚至伪造了“张承衡收受巨额贿赂”的聊天记录。张承枢看到热搜时,气得把手机摔在桌上:“这群人怎么不讲道理?”张承衡却很平静,让公关部放出陈宝国、张译零片酬加盟的合同扫描件,还有两人研究剧本的花絮视频。视频里,陈宝国戴着老花镜标注台词,张译在雪地里练习汉代骑兵姿势,配文只有一句话:“历史从不说谎,演技从不骗人。”
热搜瞬间反转。网友们扒出那位流量明星连“卫青是谁”都不知道的采访片段,对比陈宝国的《史记》批注和张译的铠甲研究,评论区彻底炸了:“这才是演员和偶像的区别!”“为零片酬的老戏骨点赞,给较真的剧组点赞!”《人民日报》官微特意转发视频,配文:“真正的文化自信,藏在对历史的敬畏里,藏在演员的较真里。”张黎看到报道时,正在给陈宝国讲“轮台罪己诏”的台词,两人相视一笑,窗外的雪停了,阳光洒在长安城的城墙上,金辉万丈。
霉霉的探班成了剧组的“解压时刻”。她把为刘诗诗写的背景音乐录好,在拍摄间隙放给大家听,古琴的悠远混着吉他的轻快,刚好贴合卫子夫“外柔内刚”的气质。有天晚上,剧组全员在未央宫前殿聚餐,陈宝国即兴讲起汉武帝的典故,张译跟着学汉代军人的敬酒礼,刘诗诗和霉霉合唱《汉风扬》,歌声飘出未完工的宫殿,落在满是积雪的草坪上。张承衡举着酒杯,看着眼前的场景,忽然觉得这八亿投资花得值——他不仅在拍一部戏,更在聚一群“懂历史、爱文化”的人。
青岛青训的孩子们也发来视频,李佳琪举着刚获得的“青少年足球联赛冠军”奖杯,身后的小将们穿着印有“卫青”“霍去病”名字的球衣。“诗诗姐姐,张译叔叔演的卫青太帅了!”李佳琪对着镜头大喊,“我们要像卫青大将军一样,踢遍全国!”张译刚好路过,凑到镜头前,用刚学会的青岛话喊:“加油!等你们踢进国家队,我去现场给你们加油!”视频那头的孩子们爆发出欢呼,张承衡笑着拍了拍张译的肩膀,这跨越时空的“传承”,比任何票房都珍贵。
拍摄“漠北之战”的那天,气温低至零下十度。张译穿着厚重的铠甲,在雪地里奔跑了整整八个小时,每次摔倒在雪地里,都要挣扎着爬起来,保持骑兵的挺拔姿势。陈宝国站在城楼上,看着远处的“战场”,眼神里的骄傲与担忧恰到好处——那是汉武帝看着自己的军队横扫匈奴的复杂情感。刘诗诗在城楼下的帐篷里,手里攥着卫青的旧鞠模型,按照剧本要求,她要在这里为弟弟祈福,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始终没有掉下来——这是卫子夫的隐忍,也是她的坚强。
收工时已是深夜,张承衡给每个人都递了杯热姜茶。刘诗诗捧着姜茶,看着张译被冻得通红的脸,还有陈宝国沾着雪花的胡须,忽然说:“我以前觉得历史是书里的字,现在才知道,历史是人的故事。”张承衡点了点头,看向远处的长安城,城墙的轮廓在月光下格外清晰。霉霉裹着羽绒服跑过来,手里拿着刚写好的歌词:“我给漠北之战写了首插曲,叫《铁血丹心》,明天唱给你们听!”
剧组的考据热潮还在继续。陈宝国发现剧本里“汉武帝晚年吃丹药”的情节有偏差,特意请来中医专家讲解汉代丹药的成分;张译纠正了道具组“卫青佩剑长度”的错误,拿出《考工记》里“剑长三尺七寸”的记载;刘诗诗则和礼仪老师一起,还原了汉代皇后的“亲蚕礼”,从采桑的手势到祭祀的祝词,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张黎笑着说:“我们这哪是拍电视剧,是在办一场汉代文化展。”
选角风波平息后,《大汉帝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迪士尼特意派团队来探班,计划将剧集剪辑成电影版在全球上映;国内的历史学者纷纷表示期待,北大王子今教授每周都来剧组指导,还带来了最新的考古发现;周边产品的预售再次刷新纪录,卫青的仿制铠甲模型、汉武帝的冕旒钥匙扣,上线三天就售罄。张承枢看着后台数据,对张承衡说:“哥,我们赢了——观众要的不是流量,是真东西。”
拍摄“轮台罪己诏”的那天,天空飘着细雨。陈宝国穿着褪色的龙袍,站在未央宫前殿的台阶上,手里拿着诏书,声音嘶哑却有力:“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雨水打湿了他的头发,却浇不灭他眼神里的悔恨与反思。刘诗诗站在殿下,穿着素色的朝服,泪水终于掉了下来——这是卫子夫陪伴帝王一生,第一次看见他低头。张黎喊“过”后,全场安静了很久,只有雨声落在城砖上的声响。
雨停后,陈宝国走到刘诗诗身边,拍了拍她的肩膀:“丫头,你记住,好的表演不是哭和笑,是让观众看见角色的‘心’。”刘诗诗点了点头,看向远处的张承衡和霉霉,他们正撑着伞站在草坪上,霉霉指着长安城的城墙,不知道在说些什么。夕阳从云层里钻出来,给城墙镀上一层金边,也给每个人的脸上投下温暖的光影。刘诗诗忽然明白,这部戏之所以动人,不仅因为它还原了一个王朝的辉煌,更因为它聚起了一群愿意“把心放进角色里”的人——而这份较真与热爱,才是最珍贵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