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囊号”悬停在GJ-1214b的引力边缘之外,如同一颗沉默的星尘。所有主动探测手段都已停止,舰桥内只剩下设备运行的低微嗡鸣和众人压抑的呼吸声。之前的遭遇给初涉深空接触的团队上了深刻的一课——宇宙的多样性,远超最狂野的想象。
时间在等待中缓慢流逝。
“灰熊”摩挲着他那把特制的、铭刻了简化青囊纹路的震荡动力斧柄,低声嘟囔:“这比跟‘收割者’的舰队硬碰硬还难受,浑身力气没处使。” 他宁愿面对看得见的敌人,也不愿面对这片死寂的、仿佛能吞噬一切的绿色星球。
“藤猿”则在战术面板上飞快地模拟着各种登陆场景,从常规空降舱到单兵突入大气层的方案,嘴里念念有词:“要是那些大眼珠子植物有攻击性,它们的攻击模式会是能量喷射?精神冲击?还是物理缠绕?得准备多套应对方案……”
苏晚晴密切监控着全舰成员的生理指标,尤其是精神波动。刚才探测器失联前传来的那股精神干扰余波,让她心生警惕。她提前准备了强效神经稳定剂和能量屏障发生器,以防万一。
“工匠”和他的团队则全力分析着被动浮标传回的有限数据——背景辐射、引力微扰、大气成分(出乎意料,氮氧比例与地球惊人相似,但含有某些未知的有机挥发物)。他试图从这些碎片信息中拼凑出这个世界的物理规则。
“山魈”如同雕像般矗立在战术位,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星图和各监控屏幕,确保飞船处于最佳防御姿态,随时可以启动紧急跃迁。
莫非站在舰桥舷窗前,凝视着那颗静谧的星球。他的“青囊之心”缓缓运转,并非主动探测,而是调整着自身的生命频率,试图去“感受”那片绿色海洋下的脉搏。他能模糊地感知到一股庞大、古老、缓慢而统一的意识流,如同深海的洋流,无声却磅礴。
在专门的静修室内,林涵玥已进入深度冥想状态。她将自己的精神感知力调整到最敏锐的状态,然后,遵循莫非的建议,小心翼翼地剥离了所有具体的思想、语言和意图,只保留最本源的情感——好奇(对未知生命的探寻)、友善(毫无恶意的接近)、宁静(不带任何侵略性的存在感)。
这缕纯粹的精神波动,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露珠,轻柔地、缓慢地向着GJ-1214b的方向“流淌”而去。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且充满了不确定性。她的意识仿佛在穿越一片无形的、粘稠的介质,那个巨大集体意识形成的“精神壁垒”厚重得超乎想象。
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过去了。
静修室内依旧没有任何变化。林涵玥光洁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长时间的专注让她感到一丝疲惫。
就在她几乎要放弃,准备尝试其他频率的情感组合时——
突然!
她“感觉”到了!
那厚重的、仿佛亘古不变的“壁垒”,似乎极其轻微地波动了一下。就像沉睡的巨人,在无意识中微微动了一下手指。没有语言,没有图像,没有任何具体的信息反馈,但她清晰地捕捉到了一种“被注意到” 的感觉。对方的“目光”(如果那无数晶体复眼可以称之为目光的话)似乎第一次真正地、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落在了“青囊号”上。
几乎在同一时间,苏晚晴面前的医疗监测屏发出了轻微的警报。
“舰长!有情况!”苏晚晴的声音带着惊讶,“不是来自星球表面,是来自我们内部!船员比格尔的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波动!”
只见屏幕上,一名隶属于科学团队的年轻植物学家比格尔的数据曲线,正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同步震荡。他的脑波活动频率与林涵玥之前感应到的那丝微弱波动,以及被动浮标监测到的、星球背景生命场的一种特定低频谐波,产生了共鸣!
比格尔本人并未感到不适,反而一脸迷茫地报告:“我……我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突然觉得……很平静,很……亲切?好像听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传来一阵非常非常轻的……歌声?或者说是……树叶摇动的声音?”
“是共鸣!”“工匠”立刻反应过来,“比格尔长期研究植物通讯和共生现象,他的生命频率可能无意中与那个植物文明的某种基础频率契合了!”
林涵玥也睁开了眼睛,带着一丝疲惫和兴奋:“我感觉到了!它们‘看’到我们了!虽然只是一瞬间,但它们确实做出了反应!不是通过我们的信号,而是通过……我们船员自身的生命频率!”
这一发现,瞬间为僵局打开了新的思路!
对方的文明,其交流方式很可能完全建立在生物能量场与精神场的直接共振上。人类的电磁波信号对它们而言,可能就像噪音一样无法理解,甚至被视为挑衅。而林涵玥纯粹的情感波动和比格尔无意识的生命共鸣,反而像是正确的“敲门砖”。
“我们需要找到一把‘钥匙’,”莫非总结道,眼中重新燃起光芒,“一把能与它们产生稳定共鸣的生物频率‘钥匙’。”
“也许不需要我们刻意去寻找,”苏晚晴看着比格尔的数据,若有所思,“比格尔的现象提示我们,我们船员自身,或者说任何生命体,都可能成为与它们沟通的桥梁。关键在于找到正确的‘频率’和‘状态’。”
“我们可以尝试建立一个‘生物信号放大与调制矩阵’,” “工匠”立刻构思出技术方案,“利用林顾问的‘星语者’能力作为引导和滤波器,筛选出船员中可能与对方产生共鸣的个体或情绪状态,进行定向放大发送!”
是继续停留在外围,小心翼翼地尝试各种频率组合?还是更大胆一些,利用“青囊号”的资源,主动“演奏”一曲能够被理解的“生命交响乐”,向对方展示人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包括善意与合作)?
“风险在于,” “山魈”提醒道,“我们无法预知对方的‘曲库’和‘审美’。如果我们的‘演奏’过于激烈,或者包含了被它们误解为‘不和谐’的元素,可能会引发比之前更强烈的排斥反应。”
“但这是目前唯一可行的路径。”林涵玥坚持道,她亲身感受到了那丝回应背后的巨大潜力,“它们并非完全封闭,只是……使用的‘语言’不同。”
莫非做出了决定:“启动‘生物信号矩阵’计划。由涵玥主导,苏医生和工匠提供技术支持。我们先从最基础、最平和的‘共生’、‘成长’、‘循环’这类自然生命共有的概念开始尝试调制信号。”
“同时,全员做好准备,一旦信号发送后对方反应激烈,‘青囊号’立即撤离至安全距离。”
第一次接触进入了最微妙也是最关键的阶段——不是武器的对撞,不是科技的炫耀,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生命形态,在浩瀚宇宙中,试图用生命本身的“歌声”寻找共鸣。青囊团队能否谱写出打动“沉默森林”的乐章?这把生物频率的“钥匙”,又将开启怎样的新世界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