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囊号”在广袤的星际尘埃云中平稳航行,依靠着从“钥匙”传承中获得的先进导航技术和林涵玥对目标星系信号的持续追踪,避开了数片危险的小行星带和引力陷阱。舰内时间过去了三周,但对于浩瀚的宇宙旅程而言,这只是弹指一瞬。
长期的星际航行,是对身心和舰船系统的双重考验。
“青囊号”内部模拟着地球的昼夜节律,但舷窗外永恒的黑暗与远方的星点,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众人身处何方。
“灰熊”带领的陆战队每天在模拟重力舱进行高强度的适应性训练,偶尔还会组织零重力格斗比赛,成了舰上最富活力的“噪音源”。“藤猿”是比赛的常客,他那套在机动装甲基础上自创的“太空猴拳”常常能出奇制胜,引得围观的新兵们阵阵喝彩,也冲淡了长途旅行的沉闷。
“工匠”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引擎室和实验室,带着他的技术团队,不断微调着飞船的各项参数,并尝试利用沿途收集的星际介质样本,进行一些小规模的能量实验。他对那套基于“观测者”技术的自适应装甲尤其着迷,试图解析其在不同辐射环境下的变化规律。
苏晚晴的医疗舱则成了一个小型“外星诊所”预演。她利用舰上培养的外星微生物和植物样本,模拟可能遇到的外星病原体,测试新型广谱抗病毒药剂和能量净化方案。她还开设了“星际环境生理学”的普及课程,连“灰熊”都被拉去听课,虽然常常听得昏昏欲睡。
林涵玥每日都会花数小时在舰桥旁的静修室冥想,她的意识如同雷达,不断扫描着前方的星空,过滤着无数宇宙杂波,牢牢锁定着那个来自GJ-1214星系的、微弱而独特的“中性信号”。她的“星语者”能力在深空环境中似乎变得更加敏锐。
“山魈”负责全舰的安保轮值和战术推演。他利用舰载计算机模拟了数十种与未知文明接触时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并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他的沉默与高效,是舰上所有人安全感的来源之一。
莫非作为舰长,需要统筹全局。他不仅要关注航行数据、船员状态,更时常与林涵玥、苏晚晴、“工匠”等人探讨即将到来的第一次接触可能涉及的文化、科技和伦理问题。他手腕上的“翡翠之心”印记在深空中散发着柔和而稳定的微光,仿佛与遥远的地球“星链”依然保持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经过数次短距离的精准空间跳跃(规避了长距离跃迁对舰体和乘员的巨大负荷),“青囊号”终于抵达了GJ-1214星系的边缘。
这是一个拥有两颗恒星的复杂星系,他们的目标——GJ-1214b行星,正围绕其中一颗较小的红矮星运行。从远处观测,这是一颗被浓厚大气层包裹的“超级地球”,表面隐约可见大片深绿色与蓝色交织的斑块,似乎拥有液态水和繁茂的生态系统。
然而,当“青囊号”试图靠近并发出标准的、包含数学原理与和平意愿的友好信号时,得到的却只有一片死寂。
“信号已按预定协议重复发送三次,无任何回应。”“工匠”看着毫无波动的通讯监测屏,眉头紧锁。
“生命扫描显示,行星表面存在大规模、高强度的生命反应,但这反应……很奇怪,”苏晚晴调出传感器数据,“模式非常单一,缺乏智慧文明通常应有的复杂能量波动和电磁辐射。”
林涵玥闭目感应良久,睁开眼时,眼中充满了困惑与一丝不安:“我……听不到‘声音’。不是没有生命,而是所有的生命仿佛……融为了一体,像一个巨大的、沉默的……森林?或者说,一个生物硬盘?没有个体的思绪,只有一种……庞大的、静止的‘存在感’。”
这种诡异的宁静,比直接的敌意更让人心悸。
为谨慎起见,莫非下令释放了数架小型无人探测器和一颗中继卫星,准备对GJ-1214b进行近距离扫描和大气采样。
探测器拖着蓝色的尾焰,向着那颗被浓密云层包裹的星球飞去。初始阶段一切正常,传回了清晰的地表图像——那确实是一个植被极其茂盛的世界,高大的、类似蕨类的植物形成了无边的绿色海洋,其间点缀着巨大的、如同琥珀般的湖泊。
然而,当探测器试图穿透电离层,进入更低轨道进行详细扫描时,异变发生!
所有探测器与外界的联系瞬间中断!最后的图像定格在——那些巨大的“蕨类植物”的顶端,突然睁开了无数只巨大的、如同晶体般的复眼,齐刷刷地“看向”了探测器的方向!紧接着,一股强大的、带有明显精神干扰和能量汲取特性的波动扫过,探测器便彻底失联。
“不是没有文明……”“工匠”脸色难看地看着最后传回的画面,“而是它们的文明形态……我们完全无法理解!”
“那些植物……是活的?而且是……有意识的集体?”苏晚晴感到一阵寒意。
“它们在防御,”“山魈”冷静地分析,“方式很奇特,直接针对电子设备和能量源,并带有精神攻击属性。”
“灰熊”咂咂嘴:“这下麻烦了,总不能对着一片森林喊话吧?难道要咱们扛着斧头下去‘问路’?”
“藤猿”则对那种能让探测器瞬间失联的技术(或者说能力)产生了浓厚兴趣:“要是能搞明白它们是怎么做到的,咱们的电子战水平能提升一大截!”
情况变得棘手。目标文明显然存在,但其交流方式、社会结构甚至生命形态,都超出了人类现有的认知范畴。对方的沉默与防御性反应,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是继续尝试其他频率或方式的沟通?还是冒险派遣载人小队登陆,进行近距离接触(风险极高)?或者,暂时撤离,寻找其他更“容易”沟通的文明?
“它们的生命能量反应虽然古怪,但没有‘收割者’那种纯粹的恶意和毁灭欲。”林涵玥说出自己的感知判断,“更像是一种……极致的内敛与排外。”
“也许,它们的‘交流’,并非通过电磁波或语言。”苏晚晴提出假设,“可能需要某种……生物层面的直接接触,或者能量层面的特定共鸣?”
“工匠”补充:“探测器是在试图进行深入扫描时被攻击的,或许在它们看来,这是一种‘入侵’或‘窥探’行为。如果我们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和……‘无害’呢?”
莫非沉思良久,看着那颗沉默的绿色星球,做出了决定。
“停止所有主动扫描和信号发射。释放一批被动式环境监测浮标,只记录基础数据,不发射任何能量。”
“同时,”他看向林涵玥,“涵玥,尝试用你的‘星语者’能力,不携带任何具体信息,只传递最纯粹的、代表‘好奇’与‘无害’的生命波动过去。就像……轻轻敲敲门。”
“如果这依然无效,我们再考虑下一步。”
这是一个大胆而温和的尝试,将沟通的主动权交给了对方,也将风险降到了最低。
潜龙初探异星,未闻敌意,却遭沉默壁垒。是文明形态迥异,还是危机暗藏?团队于星门彼端,遭遇了星际探索中第一个真正的难题——如何与一个无法用常理理解的“沉默森林”文明建立联系?青囊之心的第一次外星实践,将在这片诡异的宁静中,接受考验。林涵玥那源自生命本源的“敲门声”,能否得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