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晨雾笼罩着新明都城,宫墙上的旗帜在微风中轻轻飘动。吴峻站在寝宫的露台上,望着远处渐渐苏醒的街道。自从平定王璟之乱后,新明迎来了难得的太平岁月,但他知道这份平静之下暗流仍在涌动。
“陛下,早朝时辰到了。”内侍轻声提醒。
吴峻微微颔首,整理了一下衣冠。这位年轻君主登基已有五年,眉宇间已褪去了当年的青涩,多了几分沉稳。
大殿之上,文武百官分列两侧。吴峻注意到站在文官首列的太皇太后徐妙锦今日神色格外凝重。
“启奏陛下,”户部尚书陈远率先出列,“今年各州府粮税征收已毕,较去年增收两成。但江南一带近日水患频发,恐影响来年收成。”
工部尚书紧接着奏报:“各地水利工程进展顺利,唯有淮河堤坝需要加固,预计还需白银五万两。”
吴峻正要开口,殿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风尘仆仆的信使跪倒在殿前:“陛下,八百里加急!日本水师突然出现在对马海峡,已与我巡逻船队发生冲突!”
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周瑞当即出列:“陛下,让末将领兵迎战!”
“且慢。”太皇太后徐妙锦缓缓起身,“此事蹊跷。日本与我新明刚刚和亲,为何突然挑衅?”
吴峻沉思片刻:“周将军先率水师前往对峙,但不可贸然开战。同时派使者前往日本,问明缘由。”
退朝后,吴峻单独留下周瑞和陈远。三人在御书房内对着海图研究局势。
“陛下请看,”周瑞指着地图,“对马海峡乃是要冲,日本在此生事,恐怕另有所图。”
陈远补充道:“臣近日查获一批走私货物,其中多有日本商人参与。或许此次冲突与走私有关。”
便在此时,侍卫来报:日本使者求见。
来的是一位面容阴鸷的武士,自称是幕府特使。“我国商船在新明海域屡遭劫掠,若陛下不能给我们一个交代,就休怪我们不讲情面了!”
吴峻不动声色:“特使此言差矣。新明一向保护各国商船,怎会纵容劫掠?倒是贵国水师擅闯我海域,该作何解释?”
使者冷笑:“我国商船确是在贵国海域被劫,船上还发现了这个。”他取出一枚令牌,上面赫然刻着新明水师的标记。
周瑞勃然大怒:“这分明是栽赃!”
吴峻抬手制止周瑞,对使者道:“此事朕自会查清。若真是新明水师所为,定当严惩不贷。”
送走使者后,吴峻立即下令彻查。调查结果令人震惊:那枚令牌确实出自水师,但对应的船只早在半年前就已报损拆解。
“看来是有人故意挑拨。”徐妙锦在得知消息后叹道,“峻儿,此事恐怕不简单。”
果然,三天后更坏的消息传来:日本水师扣押了三艘新明商船,声称船上载有违禁兵器。
吴峻亲自前往港口查看被扣商船的货物清单。当看到“精铁三千斤”时,他心中一动:“这些精铁要运往何处?”
负责此事的官员战战兢兢地回答:“是...是运往福建的。”
“福建?”吴峻眼神一凛。自新明立国以来,与大明官方从无贸易往来。
进一步的调查揭开了一个惊人的阴谋:朝中有人暗中与大明沿海将领交易,用精铁换取丝绸瓷器,而日本方面似乎也牵涉其中。
“好一个一石二鸟之计。”吴峻冷笑,“既要挑拨新明与日本的关系,又要从中牟利。”
就在他准备收网时,一个意外打乱了计划。朝子公主突然病倒,御医诊断是中了慢性毒药。
吴震怒,下令彻查宫廷。调查发现,毒药是通过公主日常饮用的茶叶下的,而负责采购茶叶的正是王璟的旧部。
“他们这是要斩断新明与日本的联系啊。”周瑞愤然道。
吴峻守在朝子公主病榻前,看着她苍白的脸色,心中既痛又怒。这时,公主微微睁眼,用微弱的声音说:“陛下...小心...德川...”
话未说完,她又昏睡过去。
“德川?”吴峻猛然想起,日本使者德川义直最近行踪诡秘。
他立即派暗探监视德川的动向。三日后,暗探回报:德川与几位大明商人过从甚密,而且经常深夜出入城西的一处宅院。
“那处宅院的主人查清了吗?”
“是...是陈远陈大人的别院。”
这个消息让吴峻如遭雷击。陈远是他最信任的大臣之一,若他也牵涉其中...
当晚,吴峻密召周瑞。“你亲自带人监视陈府,但不要打草惊蛇。”
次日朝会,陈远一如往常地奏报国库收支,神情自若。吴峻也不动声色,照常理政。
然而就在退朝时,陈远突然晕倒在地。御医诊断是中了与朝子公主相同的毒。
“看来有人要杀人灭口。”徐妙锦沉声道。
吴峻亲自前往陈府探望。陈远虽然保住性命,但身体极度虚弱。
“陛下...臣...臣有罪...”陈远艰难地说道,“臣早就发现朝中有人与日本勾结,但苦无证据...便想暗中调查...没想到...”
“爱卿何罪之有?”吴峻握住老臣的手,“是朕疏忽,让你涉险了。”
在陈远的配合下,调查终于有了突破。原来德川义直与朝中某些大臣勾结,一方面挑拨新明与日本的关系,一方面暗中与大明交易,想要三方获利。
“该收网了。”吴峻对周瑞说。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行动时,边境急报:大明水师突然出现在东海,与日本水师形成夹击之势!
“果然如此。”吴峻冷笑,“传令水师,按第二套方案行事。”
海战在黎明时分打响。新明水师面对两面夹击,临危不乱。周瑞坐镇中军,采取分而击之的战术。
就在战事胶着之时,一支神秘的船队突然出现在战场后方。让所有人惊讶的是,这支船队竟然悬挂着郑家的旗帜!
“是郑成功的后人!”了望哨惊呼。
原来,郑家后人一直在东南沿海活动,此次是应吴峻密约前来助战。
在郑家船队的协助下,战局顿时扭转。日本水师首尾不能相顾,很快溃败。大明水师见势不妙,也仓皇撤退。
战后,吴峻在旗舰上接见郑家将领郑经。“郑将军此次相助,新明感激不尽。”
郑经躬身道:“陛下言重了。郑家与大明有血海深仇,相助新明也是为报家仇。”
吴峻心中一动:“若郑将军愿意,新明愿与郑家结为同盟,共图大业。”
这个提议让郑经大为动容。经过商议,双方达成协议:郑家控制东南沿海,与新明互为犄角,共同对抗大明。
与此同时,新明内部的清查也取得重大进展。德川义直在试图逃跑时被擒,从他住处搜出了与朝中大臣往来的密信。
让吴峻痛心的是,涉案的除了王璟的旧部外,还有几位他颇为看重年轻官员。
“陛下,这些人该如何处置?”周瑞请示。
吴峻沉默良久:“按律处置。但...给他们一个痛快。”
这场风波过后,新明朝廷为之一清。吴峻借机推行改革,大力提拔寒门子弟,削弱世家大族的势力。
然而外患刚平,内忧又起。这年冬天,新明遭遇百年不遇的寒潮,北方多个州县粮食绝收。
“陛下,若不及时赈济,恐生民变啊。”陈远拖着病体上奏。
吴峻当即下令开仓放粮,同时派遣官员前往各地安抚民心。他自己更是缩减宫廷用度,与民共度时艰。
便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了。朝子公主的父亲——日本幕府将军派来使者,表示愿意提供粮食援助。
“将军大人说,既然两国和亲,便是姻亲之邦。如今亲家遭难,岂能坐视不理?”使者恭敬地呈上国书。
这个举动大大缓解了两国的紧张关系。吴峻欣然接受援助,同时投桃报李,降低了日本商品的关税。
永历二十八年春,新明终于度过难关。为表庆贺,吴峻决定巡幸江南。
这是新明立国以来君主首次南巡,沿途百姓夹道欢迎。吴峻亲眼看到了自己推行的新政给百姓带来的变化:农田水利改善,市集繁荣,学堂书声琅琅。
然而在行至苏州时,他注意到一些不寻常的现象:不少工坊停工,商贾抱怨税赋过重。
“这是怎么回事?”吴峻询问当地官员。
官员支支吾吾,最后才道出实情:原来一些世家大族利用新政的漏洞,大肆兼并土地,迫使农民进入工坊劳作,却又压低工钱。
吴峻勃然大怒,当即下令严查。调查结果令人震惊:涉案的不仅是地方豪强,还有朝中重臣的亲属。
“看来改革还是不够彻底啊。”吴峻对随行的陈远叹道。
回到都城后,吴峻立即推行第二轮改革:清丈田亩,限制土地兼并;提高工匠待遇,鼓励技术创新;建立监察制度,防止官员腐败。
这些措施遭到世家大族的强烈反对。以周瑞为首的武将也担心改革过激会引起动荡。
“陛下,治国如烹小鲜,不可操之过急啊。”周瑞劝谏。
吴峻却道:“若是等到积重难返,才是真正的动荡。”
便在改革推行之际,北方传来消息:大明发生内乱,各地藩王起兵争夺皇位!
这个消息在新明朝野引起震动。以周瑞为首的主战派主张趁机北伐,收复故土;而以陈远为首的主和派则认为应当静观其变。
“陛下,这是天赐良机啊!”周瑞激动地说,“若此时出兵,定能光复中原!”
吴峻没有立即表态,而是召集群臣连日商议。最终,他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不出兵,但加强边防;同时开放边境,接纳流民。
“陛下,这是为何?”周瑞不解。
吴峻望着北方,目光深远:“中原百姓已经饱受战乱之苦,我们岂能再添兵燹?况且,此时出兵,只会让各方势力联合对抗新明。”
这个决定虽然让主战派失望,但赢得了民心。短短数月间,就有数万流民投奔新明。
吴峻将这些流民安置在边境州县,分给土地,贷给种子。这些措施很快见效,边境地区日益繁荣。
便在这时,一个意外的客人到访——大明靖江王朱履祜。他是目前争夺皇位的藩王之一,此次前来是寻求新明的支持。
“若陛下助我登基,我愿割让福建一省。”朱履祜开门见山。
吴峻不动声色:“王爷此言差矣。福建本就是大明疆土,岂能随意割让?况且新明一向不干涉大明内政。”
朱履祜悻悻而去。他走后,吴峻对群臣说:“看来中原战乱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我们要做好长期准备。”
果然,大明内战持续了三年之久。最终,朱履祜兵败身亡,其他藩王也两败俱伤。得利的反而是新兴的农民起义军。
永历三十一年,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攻入北京,大明灭亡。
消息传到新明,举国震惊。吴峻当即下令全国缟素,祭奠故国。
“陛下,如今中原无主,正是...”周瑞再次请战。
“不。”吴峻打断他,“此时出兵,与趁火打劫何异?我们要做的是保存华夏文明的火种。”
他下令加大接纳流民的力度,同时派遣学者前往中原,抢救典籍文物。
然而局势的发展出乎所有人意料。清军趁机入关,很快击败了农民军,建立了清朝。
面对这个新兴的王朝,新明何去何从,成了朝野争论的焦点。
“满清乃异族,岂能统治华夏?”主战派慷慨激昂。
“但清军势大,此时对抗无异以卵击石。”主和派忧心忡忡。
吴峻在深思熟虑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向清朝称臣纳贡,换取和平发展的时间。
这个决定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连一向支持他的陈远都表示难以接受。
“陛下,如此一来,我们与故国的联系就彻底断绝了啊!”陈远痛心疾首。
吴峻黯然道:“朕何尝不知?但为了新明的存续,不得不如此。”
永历三十二年,新明使者前往北京,向清朝称臣。康熙皇帝接受了朝贡,册封吴峻为“新明王”,但要求新明剃发易服。
“这绝不可能!”吴峻断然拒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能轻易毁伤?华夏衣冠,更是文明象征,岂能更改?”
这个态度惹怒了清廷。双方关系顿时紧张起来。
面对清军的威胁,吴峻加快了战备。他大力支持李瑜研发新式火炮,同时扩建水师。
便在这时,朝子公主为他生下一对双胞胎。这个消息给压抑的宫廷带来了一丝喜悦。
“就叫他们吴铭和吴钊吧。”吴峻看着襁褓中的婴儿,眼中满是慈爱,“希望他们能铭记故国,开创未来。”
然而喜悦是短暂的。边境急报:清军正在集结,似乎准备南下。
新明迎来了立国以来最大的危机。
面对强敌,吴峻展现出惊人的冷静。他任命周瑞为帅,李瑜为监军,亲自为出征将士送行。
“这一战,不仅关系新明存亡,更关系华夏文明的延续。”他在誓师大会上说,“望诸位奋勇杀敌,不负先祖之志!”
海战在台湾海峡打响。清军依仗数量优势,发动猛烈进攻。新明水师凭借先进的战船和火炮,顽强抵抗。
就在战事最激烈时,郑家船队再次来援。与此同时,日本幕府也派出水师相助——这是朝子公主多方奔走的结果。
在多方联军的夹击下,清军终于溃败。新明赢得了立国以来最辉煌的胜利。
战后,吴峻在台湾设立府县,将其正式纳入版图。同时与郑家、日本缔结盟约,共同维护东海和平。
永历四十年,吴峻退位,传位于长子吴铭。退位诏书上,他写道:“新明虽小,终存华夏衣冠;海外孤忠,永守故国文明。”
望着新君登基,吴峻想起父亲当年的嘱托,不禁潸然泪下。海风依旧,故土难归,但华夏文明的火种,终究在海外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