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怀瑜走得大步流星,甚至还停下来等了等五皇子,期间还放肆地笑了两回。
而后,殿内环佩叮咚,荣贵妃和后宫的主位嫔妃都步入落座。
最后是崔皇后的凤驾入殿,她身着凤袍,头戴点翠九凤冠,端坐主位。
殿前上首,仍空着两席。
奉平长公主未至,郁攸迟亦没见踪影。
宋承漪心中漫上一丝失落,原想着今日宫宴或能寻机见他一面,问问前日之事。
在大理寺,他究竟为何会有恶心无力的反应,连带着她跟着恶心。
“皇帝驾到!”
太监尖利高亢的通传声响彻大殿,满殿文武百官及皇族官眷瞬间起身,齐刷刷躬身行礼。
宋承漪垂首敛目,随着众人一同叩拜。
膝盖落在地毯之时,她似乎感到一道沉甸甸的目光扫过她的头顶。
此时,何人敢抬头?
许是殿内气氛太过肃穆凝重,她生了错觉。
文睿帝在御前太监小心翼翼地搀扶下,拖着略显沉重虚浮的步子缓缓步入大殿。
他面色苍白中透着蜡黄,眼窝深陷,步履蹒跚,龙袍下的身躯似乎比前些日子更显佝偻瘦削。
宋承漪随着太监叫起的声音起身。
她落座后,眼眸偏向高台御座,想看看那胡医的诊治之后,文睿帝的身体是否有所起色。
宋承漪的瞳孔一缩。
一道高大挺拔的身影稳稳立在皇帝身边,睨着满殿的文武百官和皇族官眷。
郁攸迟穿着通身绯红的官袍,在一片庄重深沉的朝服中,灼灼如烈火,极为惹眼。
他一手随意按在腰间镶玉革带之上,一手负于身后,他并未像其他臣子那般诚惶诚恐地低眉顺眼。
反而微微扬颌,睨着殿内黑压压一片的文武百官与皇亲贵胄。
席间,封宸安的脖子僵硬着,盯着那抹刺眼绯红的一双眼,已布满血丝,隐隐泛红。
那位置,那荣宠,不该.......
三皇子封怀瑜斜倚着椅背,语气满是幸灾乐祸,“五弟真是厉害。”
封宸安还盯着御座的方向,“三哥有何高见?”
封怀瑜端着酒杯,眼睛在他的腰上打转,挑眉道:“五弟可真是铁打的身子骨,身体强健呐,皇兄自愧不如。”
封宸安冷眼看他,并未接话。
封怀瑜却不肯放过这千载难逢的嘲讽机会,“晌午才接了父皇的板子,这不过几个时辰,便能稳稳当当坐着受宴了?啧啧,这份忍功,皇兄望尘莫及,可要命人给你寻个软垫来?”
封宸安转眼看他,眼神锐利地吓人。
“这等福分,三哥若是有心,大可亲自向父皇讨要一番,到时候你便知晓,这板子落在身上,坐着是何等滋味了。”
封怀瑜哈哈一笑,将杯中酒液一饮而尽,“多谢五弟的祝福,不过父皇这板子金贵,轻易不赏人,轮到我,训斥几句就足矣,这板子的滋味,皇兄确是无福消受。”
邻座的荣贵妃柳眉微蹙,低声呵斥了一句,“怀瑜,吃你的酒!”
封怀瑜耸耸肩,对着母妃咧嘴一笑,到底收敛了些,拎起白玉酒壶,自斟自饮起来。
宋承漪虽不知宫中究竟发生了何事,却深知新正茶宴乃彰显帝王恩宠,暗喻朝局的盛会。
郁攸迟侍立在文睿帝身侧,立于百官之上,位置远高于殿内所有皇子亲贵。
这本身就是一个再清晰不过的信号。
此人,已得帝王至极盛宠。
宋承漪暗忖,若郁攸迟是个女子,崔皇后的凤位可就岌岌可危了。
若是个......
皇子.......
这个念头如同惊电般划过脑海,宋承漪心口一跳。
若他真是龙子凤孙,那这九五至尊的宝座,是他唾手可得之物。
她甚至能想象出,郁攸迟身着龙袍,高坐御座的景象,那份浑然天成的威仪与压迫感,定是远胜如今龙椅上那位迟暮的帝王。
正当此时,御座边站着的郁攸迟,目光穿透层层叠叠的人影,朝着她压来。
隔着几排乌压压的人头,他应当看不清自己的。
但宋承漪却无比清晰地感觉到,他看见了。
而且,他的视线,从她微怔的面庞,滑向了她置于案几之上的手。
宋承漪低头一看,手中正举着一只精巧的琉璃盏。
那是方才文睿帝起身说祝祷词时,众人为应和举杯,她才拿在手中的。
这酒杯中,盛的是白水。
她如同被那目光烫到一般,慌忙将琉璃盏轻轻放回案上。
就在她放下酒杯的瞬间,郁攸迟那道目光便收了回去,仿佛从未偏移。
文睿帝起了兴致,举起手中九龙金杯搁到唇边。
他的身体不能沾酒,身后的徐大达惊慌地想上前劝阻,却被两人同时制止。
左侧凤座上的崔皇后,凤眸微斜,冷冷地扫了徐大达一眼。
右侧的郁攸迟移了半步,干脆挡住了徐大达。
文睿帝喉头滚动,将那烈酒一饮而尽。
他的喉咙已经不适应这么烈的酒,割喉又刺舌。
文睿帝将将忍住呛咳,声音粗噶地道:“明日,朕将亲至祈安殿祭祖,既为祈求我东离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亦为盼我边境将士,早日荡平北厥和西愈之乱,战事停歇,四海升平。”
众朝臣纷纷离席,躬身齐声附和,颂扬圣德,说了些吉祥话。
几位身着紫袍的朝廷重臣,如左相张元年和兵部尚书等人,互相交换了几个忧心忡忡的眼神。
他们似有要事欲奏,但看着文睿帝,一时之间,竟无人敢率先开口,气氛微凝。
最终,还是老成持重的左丞相张元年站了出来。
他深深一揖,恭声问道:“陛下圣明!明日拜祭,祈求国泰民安战事止息,事关国本。老臣斗胆进言,陛下可要选一位皇子殿下随行同往?”
张元年将立储的急切诉求,裹在祈福的谏言之中,言辞恳切。
“此番北厥西愈悍然兴兵,犯我疆土,若能有龙子凤孙随驾,共同向列祖列宗诚心祝祷,昭示皇家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或能感召天地,事半功倍,佑我东离旗开得胜!”
皇帝祭祀,陪同之人的身份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