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越来越暖,她把地图和信纸拿到屋里,坐在窗前细细研究。
秀竹在信里夹了几张照片,都是深圳的街景。
一张是宽阔的深南大道,路两边还在施工,但已经能看出未来的气派。
一张是罗湖口岸,人流如织,很多人提着大包小包。
最后一张是秀竹在国贸大厦工地前的合影,背后是高耸的塔吊。
沈秀兰的手指轻轻抚过照片,心跳又一次加快。
她能感觉到时代的脉搏,感觉到机遇在敲门。
她找出信纸,开始给秀竹写回信。钢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字句流畅而出。
“秀竹,信已收到。我二月初八动身,坐火车到广州,大概初十到,你帮我联系一下布料市场的陈老板,就说我想看看最新进口的面料……”
写到这里,她停笔想了想,又补充道:“另外打听一下深圳的厂房租金,最好是离市区近一点的,如果有香港来的设计师,也可以约着见一见。”
信写完时,日头已经偏西。她封好信封,贴上邮票,准备明天一早就寄出去。
院子里渐渐凉下来,沈秀兰却觉得浑身充满干劲。
她开始收拾行李,虽然是十天后的事,但提前准备总能让人安心。
衣柜最里面放着她的黑色手提包,是去年生意好转时买的真皮包。
她仔细擦拭干净,把地图、笔记本和计划书放进去。
又找出两件体面的外套,一条西裤,都是兰竹服饰的精品。
作为服装店老板,出门在外更不能丢了面子。
太阳西沉时,叶昭下班回来,手里拿着一本《深圳特区报》。
“托人找的。”他把报纸递给沈秀兰,“最新的。”
报纸是半个月前的,已经有些褶皱,但上面的新闻依然新鲜。
头版报道了深圳Gdp增长的消息,第二版有服装出口的专题报道。
沈秀兰如获至宝,就着夕阳的余晖细细阅读。
报纸上的数据与秀竹的信相互印证,勾勒出一个蓬勃发展的经济特区。
“看这里。”叶昭指着一个小方块,“深圳欢迎内地企业家投资办厂,有政策优惠。”
沈秀兰仔细读完那则通告,嘴角扬起笑意。天时地利人和,一切都刚刚好。
晚饭后,她借着灯光继续研究深圳的资料。叶昭在一旁帮她整理行程,用红笔在地图上标出最佳路线。
女儿做完作业也来帮忙,小姑娘心细,提醒妈妈带晕车药和清凉油:“小姨说南方天气热,蚊子多。”
夜深了,院子里静悄悄的。沈秀兰把资料收好,心里已经有个清晰的计划。
她站在窗前,望着南方的方向。月光洒在院里的老槐树上,枝头已经冒出嫩芽。
喝茶的时候,沈秀兰又把秀竹的信读了一遍。
这次她注意到一些细节:深圳的房租、人工成本、政策优惠……
“秀竹说深圳有特区政策,外资企业能免税三年。”她指着信中的一段给叶昭看。
叶昭凑过来看信,眉头微微皱起:“免税是好事,但要跟外资合作得谨慎。”
“先去看看。”沈秀兰合上信纸,“不一定要合作,可以学他们的管理方法。”
茶喝到一半,招娣背着书包从屋里出来。她今天要去学校参加生物竞赛集训,穿着沈秀兰给她做的新衣裳。
“妈,爸爸,我走了。”她拎起书包,注意到石桌上的地图和信纸,“这是什么?”
沈秀兰把她拉到身边:“妈妈要去深圳出差,给你小姨帮忙。”
叶妍的眼睛一下子亮了:“深圳?老师说那是经济特区,发展特别快!”
她拿起地图看了一会儿,突然想起什么:“妈,能帮我带本英文的生物书吗?老师说深圳的书店有进口书。”
沈秀兰摸摸女儿的头:“好,一定带。”
叶妍高高兴兴地出门了,辫子在脑后一甩一甩。
沈秀兰看着女儿的背影,想起前世女儿因为家贫放弃学业的遗憾,这一世,她一定要给孩子们最好的条件。
叶昭收拾好茶具,看看手表:“我去上班了。”
他走到门口又转身:“晚上我回来帮你订行程。”
沈秀兰点点头,送他到院门口。警服的身影消失在胡同拐角,她回到石桌前,继续研究那份深圳地图。
正月十八清晨,bJ站月台上还残留着未化的积雪。
沈秀兰拎着黑色真皮手提包,和妹妹沈秀竹并肩站在开往广州的特快列车前。
蒸汽机车头喷吐着白雾,绿色车厢里已经坐满了南下的旅客。
“姐,卧铺票真难买。”沈秀竹整理着棉外套的衣领,手里紧紧攥着车票,“要不是姐夫托人,咱们得坐硬座去呢。”
沈秀兰点头,将行李包往肩上提了提。包里装着两万块钱现金,用油纸包得严实,藏在夹层里。
还有她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深圳供应商的联系方式。
列车员吹响哨子,姐妹俩最后检查了行李,踏上列车。
硬卧车厢里混杂着泡面味和烟味,中铺已经有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在看英文书。
沈秀兰把行李塞到下铺底下,动作利落。
两天两夜的车程漫长却充实。沈秀兰大部分时间都在看资料,偶尔和对面铺位的一个广东商人聊几句。
那人说深圳现在到处是工地,香港人都过去开厂。
沈秀竹则一直趴在车窗边,看着窗外景色从北方的枯黄渐渐变成南方的翠绿。
二月二十日中午,列车抵达广州站。姐妹俩来不及多看羊城风光,就急匆匆转乘去深圳的长途汽车。
破旧的巴士在黄土路上颠簸了三个多小时,终于在傍晚时分驶入深圳特区。
汽车停在罗湖汽车站时,夕阳正斜照在建设中的国贸大厦上。
沈秀竹第一个跳下车,仰头看着四周拔地而起的高楼,张大了嘴。
“姐,这楼真高!”她拉着沈秀兰的袖子,手指向一栋二十多层的大厦。
沈秀兰拎着行李站稳,目光扫过整条街道。到处都是施工围挡,吊车在晚霞中转动臂膀。
骑自行车的人流穿梭不息,很多人穿着时髦的衬衫和喇叭裤。
空气里弥漫着尘土和海风混合的味道。
她们在建设路找了家招待所住下。房间很小,但很干净。
沈秀兰仔细锁好门,把钱和重要文件收在枕头底下。
姐妹俩简单吃了碗云吞面,早早休息,为明天的考察养精蓄锐。
第二天清晨六点,沈秀兰就醒了。她轻轻推醒妹妹,两人洗漱完毕,穿上事先准备的职业装,沈秀兰是一套深灰色西装套裙,秀竹则是白色衬衫配黑色长裤。
东门市场七点刚过就已经人声鼎沸。姐妹俩走进市场大门,立刻被眼前的景象震撼。
上千个摊位密密麻麻排列,各色布料堆成小山,时装挂得满满当当。
讨价还价声、裁剪声、缝纫机声响成一片。
沈秀竹眼睛发亮,在一个卖蕾丝的摊位前停下脚步。
老板是个精瘦的潮州人,正用计算器给客户算账。
“老板,这个怎么卖?”沈秀竹指着一卷进口蕾丝问。
潮州老板头也不抬:“三十五块一米,整卷拿三十。”
沈秀兰轻轻拉过妹妹,低声说:“先看整体,别急着问价。”
她从包里拿出笔记本和卷尺,开始系统地考察市场。
遇到特别新颖的设计,她会用卷尺悄悄量一下尺寸,快速画个草图。
走到市场中部,沈秀兰注意到一个现象:几个香港客商正在和摊主下订单,从选款到签合同不到半小时。
她故意放慢脚步,听到其中一个香港人说:“三天后要五百件,能不能做?”
摊主拍胸脯保证:“没问题,加个夜工就赶出来。”
沈秀兰眉头微动。这样的速度在bJ是不可想象的。
她继续观察,发现这里很多摊位都是前后后厂模式,后面就是裁剪车间和缝纫工位,新款设计当天就能打样生产。
中午姐妹俩在市场角落吃盒饭时,沈秀兰翻开笔记本,指给妹妹看:“你看,这里从设计到出货最快只要七天,我们在bJ至少要一个月。”
沈秀竹扒着饭粒,眼睛还往旁边的布料摊瞟:“姐,那边有家店的丝绒面料特别好看。”
饭后,她们继续深入市场。在一个人流量较少的角落,沈秀竹突然停住脚步。
她蹲在一个小摊位前,手指轻轻抚摸一卷深紫色的面料。
“老板,这个能看看吗?”她问。
摊主是位老师傅,从老花镜后面打量她们一眼,慢慢展开面料。
那是一卷进口丝绒,在灯光下泛着微妙的光泽,手感柔软却挺括。
“意大利来的,最后几米了。”老师傅说,“三十五块一米,不还价。”
沈秀竹把面料贴在脸上感受质感,又对着光看它的垂坠度。
她转头看沈秀兰,眼睛亮晶晶的:“姐,这个做晚礼服一定漂亮。”
沈秀兰上前摸了摸面料,又从包里拿出小本子查阅。
片刻后她点头:“买二十米。不过要问问能不能长期供货。”
老师傅听到这话,态度热情起来:“你们要是长期要,我可以叫香港的儿子进货,每个月能供两百米左右。”
沈秀兰仔细询问了供货渠道和价格,在本子上记下联系方式。
付钱时,她特意多给了五块钱:“师傅,以后有好货先给我们留着。”
下午她们转到成衣区。沈秀兰重点考察了几家大型批发档口,和老板们攀谈起来。
一个姓林的福建老板很健谈,带她们看了自己的生产线。
“我们这里三天就能出一个新版,”林老板自豪地指着车间里忙碌的工人,“今天香港电视上明星穿的衣服,下周我们就能仿出来。”
沈秀兰仔细观察工人的操作流程,发现他们每人只负责一道工序,效率很高。
她想了想问:“如果我想做原创设计,小批量生产,能接吗?”
林老板点头:“可以,但起订量要三百件。多了我们可以帮你分销。”
回招待所的路上,沈秀竹抱着那卷丝绒面料,兴奋地说个不停:“姐,这里太好了!什么面料都有,做什么款式都行!”
沈秀兰却沉默着。她看着街道两旁越来越多的商铺和霓虹灯,心里计算着成本和风险。
在深圳设点确实能更快获取信息和资源,但投入也不小。
晚上在招待所房间里,她摊开笔记本写写算算。
沈秀竹洗完澡出来,看她蹙眉的样子,递过一杯热水。
“姐,为难了?”
沈秀兰摇头,笔尖在纸上点了点:“不是为难,是在想怎么做最划算。”
她指着刚画的流程图,“我想在bJ还是主生产基地,但在这里设个设计室和样品间,秀竹,你以后可能要常驻这里。”
沈秀竹擦头发的手停了一下,随即笑起来:“那我可得学好粤语了。”
第二天她们继续考察,重点看了几家服装厂。
在一家中港合资的工厂,沈秀兰学到了小批量、快周转的生产模式。
厂长亲自带她们参观,讲解如何通过优化流程缩短生产周期。
“市场变化快,不能压库存,”厂长说,“所以我们宁可贵点也要用小流水线,灵活调款。”
沈秀兰认真记录,不时提问。她注意到工厂里有很多女工来自内地,吃住都在厂里,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
休息时,她特意和几个女工聊了聊。
“一个月能挣两百多块呢,”一个四川姑娘笑着说,“比在家里种地强多了。”
考察的最后一天,姐妹俩再次来到东门市场。
沈秀兰又订购了几批样品面料,和三家供应商建立了初步合作意向。
在市场门口,她看到附近新建的时装城正在招租。
她记下联系方式,对妹妹说:“走,去看看场地。”
时装城还在装修,但已经能看出规模。沈秀兰找到招商处,详细了解租金和政策。
负责招商的经理听说她们来自bJ,很有兴趣:“我们正要引进一些北方品牌,丰富业态。”
回bJ的前一晚,姐妹俩在招待所整理采购的面料样品和资料。
沈秀竹把每块面料仔细编号,注明供应商和价格。
沈秀兰则伏案写考察报告,笔下是一个个清晰的数字和计划。
窗外,深圳的夜景灯火璀璨。推土机还在夜间作业,为明天的建设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