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连摆了三日的流水盛宴,如同一场酣畅的春雨,不仅洗去了北阳城百姓心中积压多年的贫瘠与不安,更彻底浇灌出了他们对未来最蓬勃的希望。
当新年的第一缕晨光洒满这座焕然一新的城池,何青云的“平海之治”,也正式拉开了序幕。
她没有像寻常的封王那般,急于扩建王府,彰显威仪。她做的第一件事,是带着李重阳、何平安以及城中所有的工匠和农官,亲自走遍了整个北阳封地的每一寸土地。
他们翻山越岭,勘测水源,丈量田地,分析土质。
何青云将她脑中所有关于现代农业规划的知识,都毫无保留地拿了出来。
她根据不同区域的土质和日照条件,将整个封地划分成了几个功能明确的“农业示范区”。
在靠近河流、水源充沛的平原地区,她引进了从虞国带回来的“杂交水稻”种子,并亲自下田,手把手地教老农们如何育苗,如何插秧,如何利用筒车和水渠进行科学灌溉。
在相对干旱的山地坡地,则继续大面积推广种植土豆和红薯。
但她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品种,而是让凌煕和何远星,利用她们的草药知识,尝试着进行品种的杂交与改良,培育出产量更高、口感更好、更能适应本地气候的新品种。
最让北阳城百姓啧啧称奇的,是她竟在城郊一片背风向阳的山谷里,建起了几十座巨大的“温室大棚”。
她用从琉璃厂运来的、第一批试制成功的平板玻璃作为顶棚和墙壁,又让墨翟大师设计了精巧的通风和加温系统,在这寒冷的北方,硬生生造出了一片四季如春的小气候。
在这片“玻璃房子”里,她种下了从南洋带回来的辣椒、番茄、黄瓜等各种喜温的蔬菜种子。
当第一批鲜红翠绿的果实,在白雪皑皑的寒冬里结出时,整个北阳城都轰动了。百姓们看着那些只有在夏日才能见到的新鲜蔬菜,看着何青云的眼神,愈发像是在看一个无所不能的活神仙。
农业的根基打稳了,工商业的发展便被提上了日程。
何青云将汉寿县那套成熟的“作坊模式”,毫无保留地复制到了北阳城。
粉条工坊、酒坊、纺织厂、食品加工坊……一座座规模更大、设备更先进的厂房,在城外的工业区拔地而-起,吸纳了数以万计的劳动力。
她还特别成立了“汉寿良品研究院”,由墨翟大师和王师傅共同主持。
墨翟大师负责将那些“天马行空”的图纸变成现实,从能日行百里的“减震马车”,到能自动收割的“简易收割机”,一件件颠覆时代认知的“黑科技”产品,在他的手中,渐渐有了雏形。
而王师傅,则带领着一群年轻的厨子和工匠,专注于新产品的研发。他们将土豆做成了香脆的“薯格”和绵密的“土豆泥”,将红薯制成了甜糯的“红薯干”和晶莹的“红薯粉”,甚至还尝试着将从南洋运回的甘蔗,熬制成了雪白细腻的白砂糖。
“汉寿良品”的产品线,以一种井喷式的速度,迅速丰富起来。
当然,何青云没有忘记她当初的承诺。
那座被她命名为“北阳女子大学”的学堂,在全城百姓的期盼中,破土动工。
她亲自设计了学堂的图纸,那不是传统的中式书院,而是一座融合了现代大学理念的、开放式的建筑群。有宽敞明亮的课室,有藏书万卷的图书馆,有可以进行各种实验的“格物室”,甚至还有一片供学生们骑马射箭的广阔操场。
她派人重金从京城,乃至全国各地,聘请来了最有学问、思想也最开明的先生,不问出身,只看才学。
凌煕成了医学院的第一任“院长”,何远星则是她最得力的助教。
而她自己,则亲自担任了“商学院”的院长,她要将自己两世为人的经商智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这些即将改变时代的女孩子们。
一时间,整个北阳城都沉浸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热火朝天的建设狂潮之中。
这里没有苛捐杂税,没有官僚倾轧,只有最公平的劳动报酬,和最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里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观念,只有“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实例。
短短一年光景,北阳城,这座曾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城,已然脱胎换骨,成了一座道路宽阔、商铺林立、车水马龙、人人脸上都洋溢着自信与希望的,北方第一雄城!
它的名声,甚至通过那条繁忙的商路,传到了京城,传到了江南,传到了更遥远的异国他乡。
无数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百姓,无数怀才不遇的工匠,无数渴望改变命运的年轻人,都将这里,视作了传说中的“人间乐土”,纷纷拖家带口,前来投奔。
北阳城的人口,在短短一年之内,便翻了三倍不止。
李重阳看着眼前这片因妻子而变得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土地,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与骄傲。
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他辞去了所有的官职,褪去了一身皇子贵气,心甘情愿地,做起了她背后的那个“贤夫”。
他帮她管理着日益庞大的王府账目,处理着各种繁杂的民生政务,将所有她无暇顾及的琐事,都打理得井井有条,让她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去实现她那些天马行空的梦想。
这日,何青云从女子大学的工地上回来,带回了一身的泥土和满脸的疲惫。
李重阳早已备好了温热的洗澡水和干净的衣物,又亲手为她熬了一碗安神助眠的莲子羹。
“辛苦了。”他心疼地为她擦去脸颊上的一点泥痕。
“不辛苦,”何青云靠在他怀里,嗅着他身上那熟悉的、让人心安的皂角香,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看着那座学堂一天天地盖起来,看着那些女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我觉得,我做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她顿了顿,忽然想起了什么,从怀里取出一封信,递给李重阳。
“对了,这是安阳……不,是陛下派人送来的信。”
李重阳接过信,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北阳之治,朕已尽知,吾心甚慰。然,国不可一日无母,朕的后位之选唯有流云一人,不日将举办封后大典。小女连珠已经出发前往北阳城,欲同你们暂住半月,随后一并启程赶回京城观礼,还望你们夫妻二人不要推脱。”
信的末尾,还附上了一句私人的话语。
“重阳侄子,还有青云侄媳妇,朕的小公主可就交给你们了,那丫头可是一直吵着要吃青云做的盖浇饭呢。”
李重阳看完,忍不住失笑出声。
何青云也凑过去看了,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沈流云,安阳王登基前唯一的王妃,也是安阳公主赵连珠的生母,同样与他们关系极好。
“沈王妃要当皇后了?”她为那个温柔又坚韧的女子感到高兴,“那我们,是该回京一趟了。”
她抬头,看着李重阳,眼里的光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