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向舆图上那片蔚蓝的海洋,看向与高句丽隔海相望的青州。
“若我在青州……”
这个念头再次不可抑制地冒了出来,并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在青州,他不仅能更快获知辽东、平壤的确切消息,能更有效地甄别这所谓“内应”的真伪,更能以太子之尊,统筹调度山东、河北的人力物力,为前线提供最直接、最快速的支援。
甚至,若有必要,他可以考虑从海上对高句丽侧翼进行牵制…这一切,都比困守长安,被动地等待前线战报和父皇旨意要主动得多!
“不能再等了。”
李承乾下定了决心。高句丽使者的出现,非但不能成为他留在长安的理由,反而更加印证了他亲赴青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这并非为了私欲,而是为了大唐的国战!
是为了戳穿可能的阴谋,是为了与时间赛跑,是为了避免大军被拖入寒冬的泥沼!
他回到御案前,铺开一张空白的奏疏,提起朱笔。
他要以最恳切、最严谨的措辞,向李世民陈明利害,分析高句丽可能诈降的风险,强调辽东战事面临的冬季压力,并正式提出,以“巡狩东方,督运粮秣,震慑海疆,以备不虞”为由,请旨移驾青州!
李承乾的笔尖在奏疏上悬停片刻,最终落下时,字迹沉稳而有力。
奏疏写成,用火漆密封,以八百里加急送往辽东前线。
接下来的等待,是另一种煎熬。
他表面上依旧沉稳地处理政务,甚至比以往更加勤勉,仿佛那份请旨从未发出。
只有在独处时,他才会反复推演抵达青州后可能采取的各项措施,如何更有效地调配山东、河北的资源,如何建立更快捷的海上信息通道,甚至…
如何在必要时,展现大唐储君的威严,震慑那些首鼠两端的海东诸国。
数日后,辽东前线的战报与李世民的旨意几乎同时抵达。
战报详尽描述了唐军对辽东城发起的猛烈总攻。战斗异常惨烈,唐军凭借着优势兵力和精良器械,昼夜不停地猛攻,而乙支文德也展现了名将的坚韧,指挥残兵殊死抵抗,城墙数次易手,又数次被高句丽军以血肉之躯夺回。
战报最后提及,唐军虽已攻上城头,占据优势,但守军抵抗意志仍未完全崩溃,城内巷战仍在继续,唐军伤亡亦是不轻。
而李世民的旨意,则是对李承乾那份奏疏的回应。
旨意中,李世民首先肯定了太子监国以来的勤勉与成效,赞赏其对高句丽使者所持的谨慎态度,并明确指示:
对平壤来的所谓“内应”,可保持接触,虚与委蛇,探其虚实,但绝不可轻信,亦不可承诺任何实质条件,一切待辽东城彻底攻克后再议。
至于太子请旨移驾青州一事,旨意中的措辞则显得颇为微妙。
“太子监国,身系社稷之重,长安乃天下根本,不可轻动。青州虽为要冲,然有山东道文武足可倚恃。
太子所虑深远,朕已知之。然今辽东城指日可下,大局将定,太子宜稳坐中枢,协调四方,勿使朕有后顾之忧。
俟辽东城捷报至,海东局势明朗,再议巡狩之事未迟。”
旨意的核心就一句话:现在不行,以后再说。
李承乾捧着这份黄绫旨意,指尖微微发凉。
他虽早有预料,但真正看到这明确的拒绝,心中仍不免涌起巨大的失落。
他将旨意缓缓合上,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是对等候旨意的房玄龄等人平静道:“父皇圣虑周详,孤遵旨。”
然而,就在他以为青州之行已然无望之时,转机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
辽东城的战事,陷入了远超预想的焦灼。
原本,在唐军不惜代价的猛攻下,辽东城一段饱经摧残的城墙终于不堪重负,在巨型投石车的持续轰击和攻城锤的反复撞击下,轰然垮塌出了一道数丈宽的缺口。
那一刻,唐军上下士气大振,以为破城在即。李积亲自督帅精锐,向缺口发起了潮水般的进攻。
然而,等待他们的,是乙支文德早已准备好的、更为残酷的巷战壁垒。
缺口之后,并非一马平川,而是守军利用房屋、街巷、甚至废墟紧急构建起的层层叠叠的防御工事。
乙支文德仿佛将整座城池都化作了一个巨大的血肉磨盘,每一寸土地都被赋予了死亡的意义。
唐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守军利用对地形的熟悉,从断壁残垣中、从地道里、从屋顶上,发动着出其不意的袭击,箭矢用尽了就用刀矛,刀矛折断了就用石头、用木棍,甚至用牙齿和拳头。
乙支文德本人更是身先士卒,虽已年迈,却如同磐石般钉在最危险的区域,他那嘶哑却坚定的吼声,成了支撑守军残存意志的最后支柱。
“为了家园!为了高句丽!”这口号在血腥的巷战中,焕发出了一种悲壮而可怕的力量。
唐军的攻势,在这顽强的、近乎疯狂的抵抗下,一次次被击退。那道缺口,仿佛不是通往胜利的通道,而是通往地狱的入口,吞噬着双方将士的生命。
而更让唐军统帅部感到棘手和愤怒的是,来自外部的威胁并未因围攻辽东城而消失,反而变本加厉。
此前被击溃、遁入周边山林的那数万高句丽援军,并未真正远遁。
他们化整为零,如同幽灵般在广袤的森林和丘陵地带穿梭,与先前辽水之战溃退下来、散落各处的残兵汇合,依托着星罗棋布的山城和小型堡垒,对唐军漫长的后勤补给线发动了持续不断的袭扰。
这些袭扰规模不大,却极其致命。他们神出鬼没,专门挑选防卫相对薄弱的运粮队、传递军情的信使、以及位于交通要道的小型军寨下手。
一次成功的伏击,就可能让前线上万将士断粮数日;一次对军寨的夜袭,就可能造成数十上百的伤亡,并极大地动摇军心。
唐军不得不分出大量宝贵的兵力,用于护卫粮道,清剿这些“疥癣之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