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管理粮仓的官员并不知晓杨士奇的真实身份。
但既然对方能带锦衣卫作为随从,显然身份非同一般。
“此事绝不会有下次!”
杨士奇摇头说道:“我需要借用你的一样东西。”
这位官员一愣,疑惑地问:“大人要借什么?”
杨士奇冷笑着回答:“自然是你的脑袋!”
还不等官员反应过来,杨士奇便吩咐随行的锦衣卫:“把所有人都抓起来,斩首示众。”
锦衣卫立刻上前,将所有人控制住,随后手起刀落,将粮仓官员以及衙役尽数杀害。
杨士奇站在高台上,高声说道:“乡亲们,我是翰林院侍讲学士,也是吴王殿下的老师。”
“吴王殿下已下令,从今日起,粮仓只接受新币,不再收取银两和铜钱。”
“想要买粮的,可以到大明银行,将银两和铜钱换成新币后购买。”
“若遇到官员拒绝使用新币,故意刁难的,这些人就是例子。”
说完,一颗颗头颅挂在旗杆之上。
“好!”
“好!”
下方的百姓大声欢呼,声音震天。
……
第二天的《大明日报》详细报道了这件事,并再次强调了吴王的命令。
违抗者,格杀勿论。
在一系列的宣传攻势下,新币很快在民间广泛流通。
“还是新票子好使,从前用银子,得仔细查看纯度,称重量,裁剪大小,麻烦得很。如今这新票子,一眼就能分清真假。”
“没错,确实方便!揣在兜里,轻飘飘的,不像那些铜钱,沉甸甸的。”
“你们觉得,会有假的冒出来吗?”
“这新票子不同于旧票子。怎么看真假,报纸上都写明白了。摸起来的质感也不一样,造假者根本没法仿制。”
“我到现在都没见过假的新票子呢。”
“仿不了,仿不了,一般人绝对做不出一模一样的假货。”
“看来,往后大家都得用这种新票子了。”
……
随着《大明日报》的大力推广,加上朱允熥采取的一系列强硬手段,新版大明宝钞迅速在民间普及开来。
起初,连不少官员都对新票子抱怀疑态度。
领到俸禄后,立刻跑去大明银行换成银子和铜钱。
可没过多久,他们就发现,新票子用起来毫无障碍。
比银子和铜钱更受欢迎,因为它实在太便利了。
确定新票子能买粮食之后,各行各业纷纷接受了它。
于是,官员们又悄悄地把银子和铜钱换回了新票子。
朱允熥以五百万两银子为抵押发行新票子。
第一批新票子发出后,很多人涌向银行兑换银子。
对此,朱允熥只有一个态度——换!
要多少换多少。
国库里的银子像流水一样往外流。
最紧张时,大明银行的库房里仅剩不到两百万两银子。
杨士奇都有些焦虑了。
然而,朱允熥依旧胸有成竹。
果然,事情按他的预期发展。
当银子只剩下不到两百万两时,百姓们终于信任了新票子的信用,也信任了大明银行。
新票子,不再是过去的大明宝钞。
它就是真正的硬通货。
于是,老百姓们再次将手中的银子和铜钱换回新票子。
这样一来一往,大明银行反倒赚了不少手续费。
新票子的价值逐渐稳定,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认可。
从金陵开始,逐步向周边地区扩散。
明朝时期,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变革正在悄无声息地展开。
……
皇城深处。
朱元璋手捧最新发行的《大明日报》,内心激动难平。
“这新版的大明宝钞,真的已经被百姓普遍接受了?”
他难以置信地问身边的人。
吉垣立刻弯腰,满脸笑容答道:“是的,陛下!现在百姓们争先恐后地使用新钞,连银子和铜钱都不愿接受。”
“即使换钞时收取百分之五的手续费,他们也不介意。”
“可之前不是大家都只认银子和铜钱,对宝钞嗤之以鼻吗?”朱元璋还是有些困惑。
自己颁布了最为严苛的法令,砍掉了无数脑袋,可百姓们依旧不愿接受宝钞。
如今怎会忽然改观?
“陛下,此一时彼一时也。”
吉垣笑颜灿烂道:“如今金陵城内,哪怕买个馒头、鸡蛋,都非得用新钞不可,银子和铜钱已无人问津。”
朱元璋愣住了,久久未语。
为了推广大明宝钞,他竭尽全力,制定的法律堪称严酷,砍掉的人头多到无法计算。
甚至有一个整县的人,几乎全被屠杀殆尽,剩下的人都被发配充军。
即便如此,旧版的大明宝钞依然不受待见。
更别说用它去买馒头或鸡蛋了。
“等等。”朱元璋突然想到什么,“假钞呢?那些造假钞的人莫非就此罢手?”
假钞问题一直是困扰大明宝钞的一大难题。
朱元璋为此头疼不已,凡被抓到的造假者都被凌迟处死,周边居民也尽数屠戮。
但即便如此,造假者犹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杀了一批,又冒出一批。
简直杀不胜杀。
吉垣陪着笑脸说道:“要说皇孙真是天资卓绝啊。”
“新版的宝钞在防伪技术上简直堪称完美。”
“奴婢可以肯定,造假者根本无法仿制出足以乱真的新钞。”
“就算他们想要尝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听闻此言,老朱再次露出些许诧异之色,开口道:“你身上可有新印制的钱币?呈上来让我瞧瞧。”
“有的!”吉垣急忙从怀中取出几张崭新的钱币。
这正是这些随侍近臣的本事所在。
早知老朱可能提及此事,吉垣便提前备妥了各种面额的新币,藏于怀中,以备随时应对皇帝的询问。
果然今日派上了用场。
若非这般机敏,吉垣也难以坐到现在的位置,更别提成为老朱的亲信内臣。
接过钱币,老朱仔细端详一番,不禁惊叹:“这新币上的图案画得真妙,栩栩如生,伪造者怕是难以模仿。”
“不仅如此。”吉垣赶忙上前说道,“陛下请将钱币举至光源处,你会发现内有隐藏的防伪标识。”
老朱依言照做,立刻脱口而出:“简直精妙至极!”
“还有呢!”吉垣指向钱币上的某些部位说道,“陛下不妨用手轻抚,是否能感受到凹凸纹理?”
老朱触摸之后,表情微动,道:“果然如此!”
“再看这里……”吉垣逐一向老朱讲解钱币上的防伪细节。
每讲一处,老朱便夸赞一声。
等全部介绍完毕,老朱不禁感慨:“难怪熥儿丝毫不惧假币,原来用了这么多巧妙无比的防伪手段。”
“不知那小家伙是怎么想到这些的。”
吉垣忙笑着回应:“吴王殿下才智超群,世间无双。”
“这些办法,也只有吴王殿下能够想出,旁人断然是做不到的。”
老朱捋了捋胡须,点头道:“确实!确实!这些点子,唯有吾孙能想得出,哈哈哈哈哈!”
他仰头大笑,满心欢喜。
吉垣赶紧跪下道:“奴才恭贺陛下,祝陛下安康。陛下得此贤孙,大明江山便有依靠,可安枕无忧矣。”
“说得好!”老朱心情甚佳,道:“朕要好好赏你!”
想了想,又笑道:“赏你什么好呢?”
“赏你千两银子吧。”
“谢陛下!”吉垣喜形于色。
皇帝向来吝啬,极少这样大方地赏赐太监们。
显然今日陛下兴致颇高。
一次赏千两银子,出手相当阔绰。
然而……
吉垣满面春风地道:“如今众人已弃用白银,陛下何不赏我些新钞?”
“好主意,就给新钞。”朱元璋更加喜悦,“新钞最高百文,这次赏你十万张,意下如何?”
十万张新钞等于一千万文,换算成白银是一万两。
仅此一句,就把赏赐翻了十倍,吉垣怎能不欢喜?
一万两白银啊!
在皇帝身边伺候这么久,从没见过如此巨额的赏赐。
吉垣忙叩首谢恩:“多谢陛下厚爱。”
“起来吧。”朱元璋摆摆手,站起身子。
他仰望蓝天,云卷云舒,心情甚佳。
许久未有这般畅快了。
朱允炆创办大明银行,推行新钞改革时,朱元璋虽没反对,但内心一直忐忑,唯恐出差错。
如今时日一长,事实证明,朱允炆成功了。
新版大明宝钞已被百姓广泛接纳。
这让朱元璋放下心来。
这小子果然厉害。
有胆识,有抱负,又有手段。
连自己都难以做到的事,他竟轻松完成了。
有这样的孙子,实乃幸事。
忽地,朱元璋想到一事,问:“这么多防伪措施,新钞的成本应该不低吧?”
吉垣躬身笑道:“这个我也不清楚。”
“不过听说吴王殿下改良了不少技术,每项都很精妙。”
“都能减少印钞成本。”
“所以这些新钞的印刷费用应当不高。”
“否则吴王殿下也不会把币值设得这么低。”
朱元璋微微颔首。
吉垣所言合情合理。
新钞最低面值仅一文。
朱允炆既然印这种钱,说明制作成本远低于此。
毕竟一张新钞尺寸不大。
朱元璋再次望天,积郁多时的心结尽消,低声自语:“标儿,你看见了吗?你家阿标,咱家的孙子,真是了不起!”
声音细微,就连站在旁边的吉垣也没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