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非遗:铜臂螳螂拳与韩老大和五娘子故事的文化密码
在冀东大地的路北区,铜臂螳螂拳与韩老大和五娘子的故事如同两株根深叶茂的古树,一株以刚猛的拳风守护着武术的尊严,另一株以智慧的枝叶滋养着民间的幽默。它们分别以武艺与叙事为载体,承载着地域文化的独特记忆,诠释着“以武载道、以智传情”的中华文明智慧。
一、铜臂螳螂拳:拳风中的百年武魂
技艺溯源与历史脉络
铜臂螳螂拳是螳螂拳的一个支派,2019年被列入河北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创始人为马响云,他自幼习武,精通多种拳法,尤以螳螂拳为最。清末,马响云为走镖之便,铸造了一双铜臂,既突出螳螂拳的双臂优势,又增强了防御能力。1885年,他融合各派武术精髓,创编出铜臂螳螂拳。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唐山开平矿务局大量招收工人,马响云迁至古冶区,铜臂螳螂拳从此在唐山落地生根。
技艺精髓与实战智慧
铜臂螳螂拳讲究“点、勾、崩、弹、搂、挂、劈”等动作,身法上吸取螳螂拳腰身仰、俯、拧、旋的灵活多变,步法上则注重踏实稳固与闪展腾挪。其铜臂前有螳螂撅,可点打七十二穴;后有螳螂刺,远攻近取,攻守兼备。拳法风格大开大合、刚猛绝伦,实战中勾点快速、正迎侧击、虚实相间、长短兼备。例如,其套路中的“螳螂捕蝉”“螳螂出动”等招式,均要求演练者眼快、手快、身快,一招三变,气势逼人。
当代传承与社会影响
铜臂螳螂拳第三代传人马振岭,自幼耳濡目染,对武术充满热爱。尽管父亲曾反对他学武,但他仍偷偷跟随二伯练武,最终得到家传秘笈。他研创出完整拳谱,将铜臂螳螂拳发扬光大。如今,铜臂螳螂拳已走出国门,马振岭的弟子遍布中外。在唐山,他开设武馆、办武校,培养弟子无数。例如,在2024年唐山市武术展演中,其弟子表演的铜臂螳螂拳引得观众阵阵喝彩。此外,铜臂螳螂拳还与文旅结合,在南湖景区开设“武术体验馆”,游客可学习基础拳法,单日体验人次超百人。
二、韩老大和五娘子的故事:民间叙事中的智慧之光
故事溯源与文化基因
韩老大和五娘子的故事是汉族机智人物故事群之一,流传于唐山、丰南、丰润、滦县一带。故事达一百五六十篇之多,反对压迫、剥削是其基本思想主题。这些故事朴素生动、幽默风趣,泥土气息浓厚,冀东特色鲜明。代表性作品如《搭炕》《宴请财主》《夫妻定妙计》等,均展现了韩老大和五娘子的智慧与勇气。
故事精髓与艺术表达
韩老大和五娘子的故事按主人公出场情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只有一方出场,另一类是夫妻双双出场。后者又可分为以韩老大为主、以五娘子为主和两人不分主次三类。这些故事大多嘲讽、惩治财主东家,捉弄县官,抵制税卡,教训地痞无赖,扶助贫弱,开导世人。例如,在《宴请财主》中,韩老大以烂韭菜、蜘蛛等招待财主,巧妙地戏弄了对方;在《夫妻定妙计》中,五娘子与韩老大合谋,智斗好色的老财主,展现了夫妻间的默契与智慧。
当代传承与教育融合
韩老大和五娘子的故事在路北区得到广泛传承。路北区文化馆设立“民间故事传承基地”,邀请老艺人讲述故事,培养年轻传承人。例如,在路北区实验小学开设“民间故事社团”,学生通过聆听、讲述、改编故事,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此外,故事还与文旅结合,在南湖景区开设“故事体验馆”,游客可聆听老艺人讲述经典故事,单日接待游客超千人。同时,故事也被改编成漫画、动画等形式,在网络平台上广泛传播,单集点击量超百万。
三、非遗共生的路北实践
铜臂螳螂拳与韩老大和五娘子的故事在路北区形成独特的文化共生系统。两者分别以“武艺-叙事”为纽带,共同构建起“文化传承-健身养生-娱乐社交”的多元价值链条。
在传承与发展中,路北区采取“非遗+文旅+教育”模式。政府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支持传承人带徒授艺;景区开设非遗体验馆,游客可“一日学尽两艺”;学校将非遗纳入校本课程,培养“小小传承人”。例如,在路北区非遗市集上,铜臂螳螂拳弟子表演“螳螂拳对打”,韩老大和五娘子的故事讲述人则现场演绎经典片段,两者共同演绎“传统文化盛宴”,单日吸引游客超5000人次。
在路北,非遗不再是博物馆的展品,而是流淌在生活里的文化基因。当拳风掠过公园,当故事回荡在校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与叙事的延续,更是一座城市对文明根脉的深情守护。这种守护,让路北非遗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