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这片沃土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繁星般点缀着历史的长河。其中,赵县道情、何庄武狮与北王村随手拳,作为当地非遗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赵县人民精神世界的生动注脚。它们或以曲调诉说人间百态,或以武艺展现力量之美,或以拳法传递刚柔并济的智慧,共同谱写了一曲赵县文化的壮丽诗篇。
一、赵县道情:曲韵中的市井长歌
起源与传承
赵县道情是流传于赵县东部的一种传统说唱艺术,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由民间艺人融合道家思想与市井文化创编而成。其名称中的“道”既指代道家文化,亦暗含“说唱”之意,而“情”则指向曲调中蕴含的世俗情感。旧时,道情艺人多以渔鼓、简板为伴奏,走街串巷演唱,内容涵盖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与家长里短,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的精神食粮。2012年,赵县道情被列入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承人通过口传心授与现代媒介,延续着这一古老曲艺的生命力。
艺术特色
赵县道情的表演形式质朴而生动。艺人席地而坐,左手执渔鼓(竹筒蒙蛇皮),右手握简板(竹片),以“说、唱、念、表”相结合的方式演绎故事。其唱腔融合了河北梆子的高亢与民间小调的婉转,既有“甩腔”的激越,也有“拖腔”的绵长。道情曲目以长篇叙事为主,如《杨家将》《包公案》等,艺人通过方言俚语塑造人物,以夸张的肢体动作与面部表情增强感染力。表演中,渔鼓的“咚咚”声与简板的“咔咔”声交织,形成独特的节奏韵律,令人沉浸其中。
文化内涵
赵县道情是市井文化的活化石。其唱词中既有对忠孝节义的颂扬,也有对市井百态的调侃,反映了普通百姓的价值取向与生活智慧。例如,在《王小赶脚》等曲目中,艺人以诙谐的语言讽刺吝啬鬼,传递“善有善报”的朴素观念。道情亦是地域认同的纽带,其方言唱腔与本土故事,让赵县人在曲韵中寻得文化归属感。如今,道情艺人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表演,将这一传统艺术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让古老曲调焕发新生。
二、何庄武狮:钢骨柔肠中的乡土图腾
起源与传承
何庄武狮是赵县何庄村独有的民间舞蹈,兴起于明末清初,融合武术与舞狮技艺,形成“武狮”的独特风格。相传,何庄村民为强身健体、抵御匪患,将祖传武术融入舞狮表演,遂成此艺。2008年,何庄武狮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承人以家族传承与师徒相授的方式,延续着这一刚柔并济的艺术形式。
艺术特色
何庄武狮以“武舞交融”为核心特征。狮头狮被制作精良,狮头重达十余斤,由竹篾扎制、彩纸裱糊,双眼可转动,狮被以黄麻布缝制,缀以彩色绒球。表演时,两人共披狮被,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通过“窜、跳、滚、扑”等动作模拟狮子的威猛,又融入武术的“腾空飞脚”“旋风腿”等招式,展现力量之美。经典套路包括“狮子登台”“狮子望月”“群狮闹春”等,其中“过天桥”最具特色——舞狮者需在三层条凳叠成的“天桥”上翻腾跳跃,惊险刺激,令观众屏息凝神。
文化内涵
何庄武狮是赵县人民尚武精神的象征。其表演中既有“钢骨”般的刚劲动作,亦有“柔肠”般的协作默契,体现了刚柔并济的处世哲学。在农耕社会,武狮不仅是娱乐形式,更是村民团结御敌的精神寄托。如今,武狮队在节庆、庙会中表演,既传承技艺,亦凝聚乡情。每逢春节,何庄村家家户户悬挂狮头彩灯,孩童模仿舞狮动作嬉戏,武狮文化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
三、北王村随手拳:刚柔并济的武学密码
起源与传承
北王村随手拳是流传于赵县北王村一带的稀有拳种,相传为清代武师所创,因“出手自然、顺势而为”的特点而得名。其传承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秘不外传,直至近现代方逐渐对外开放。2013年,随手拳被列入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承人通过开设武馆、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推动这一拳法的普及。
艺术特色
北王村随手拳以“以柔克刚、后发制人”为技击理念。其拳法无固定套路,强调“招由心生、化于无形”,根据对手动作随机应变。随手拳注重“听劲”与“化劲”,通过触觉感知对方力量方向,以腰胯转动化解攻势,再借力打力。其训练方法独特,如“揉球功”以双手揉动石球增强指力,“抖大杆”以长杆震颤锻炼腰马。实战中,随手拳招式朴实无华,却暗藏杀机,如“顺手牵羊”“叶底偷桃”等技法,皆以巧破千斤。
文化内涵
北王村随手拳是中华武学的微观缩影。其“随手”二字,既指动作自然,亦暗含“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拳法中“不争而胜”的理念,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一脉相承。在赵县,随手拳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技艺,更是修身养性的途径。传承人常以“武德”教育弟子,强调“拳可伤人,亦可救人”,将武术精神融入为人处世之道。如今,随手拳武馆成为乡村文化空间,青少年在此习武强身,亦在拳理中领悟传统文化精髓。
四、非遗三绝的文化共生
赵县道情、何庄武狮与北王村随手拳,虽形式各异,却共同承载着赵县“天人合一、刚柔并济”的文化基因:
? 生态智慧:道情以市井语言为媒介,武狮以自然之狮为原型,随手拳以“顺势而为”为理念,三者均体现对自然与生活的观察。
? 社群认同:道情艺人的走街串巷、武狮队的集体排练、随手拳馆的师徒传承,均强化地域文化认同。
? 时代创新:道情艺人开设直播间,武狮表演融入灯光秀,随手拳推出短视频教程,证明非遗可与现代生活共生。
在赵县“非遗+”战略推动下,三项非遗正焕发新生:
? 产业融合:道情艺人参与文旅演出,武狮队开发文创产品(如狮头摆件),随手拳馆开设研学课程,带动乡村经济。
? 数字传播:抖音平台上,道情唱段播放量破百万,武狮表演视频获赞无数,随手拳教学视频吸引海外学员,非遗突破地域限制。
? 国际交流:2024年,赵县非遗团队赴东南亚展演,道情的诙谐、武狮的威猛、随手拳的精妙,共同展现中华文化的多元魅力。
结语:非遗里的山河岁月
当赵县道情的曲调在街巷中回荡,当何庄武狮的吼声震撼夜空,当北王村随手拳的招式在晨光中舒展,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个民族对文化的坚守。这三种非遗如同三条文化血脉,在赵县的土地上流淌千年,滋养着一代代人的精神世界。未来,它们将继续以“活态传承”的方式,讲述着赵县的故事,传递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让这片古老的土地永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正如随手拳的拳理所言:“拳无定式,文无定法”,非遗的传承亦需因时而变,方能在岁月长河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