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非遗:扇鼓、战鼓、背灯挎鼓与梅花调
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扇鼓、战鼓、背灯挎鼓与梅花调作为赵县非遗的瑰宝,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当地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或以鼓点激荡山河,或以曲调诉说乡情,共同编织出一幅生动的赵县文化画卷。
一、赵州扇鼓:鼓韵中的祈福与狂欢
起源与传承
赵州扇鼓是流传于赵县一带的民间舞蹈,因鼓面形似团扇而得名。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盛行于明末清初,与古代祭祀、祈雨仪式密切相关。旧时,每逢旱年,村民便以扇鼓舞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2007年,赵州扇鼓被列入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赵县文化的一张名片。
艺术特色
赵州扇鼓的表演兼具舞蹈与鼓乐之美。舞者手持鼓柄,以腕部力量控制鼓面,通过“甩、转、抖、颤”等动作,使鼓声与舞姿相得益彰。其节奏明快多变,既有“慢板”的悠扬,又有“快板”的激昂,配合舞者踏步、转身、跳跃等动作,形成“声舞合一”的艺术效果。传统表演套路包括“二龙出水”“四门斗底”等,舞者身着彩衣,头戴花冠,在鼓点中展现热烈奔放的乡土风情。
文化内涵
赵州扇鼓不仅是娱乐形式,更是赵县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其“鼓点如雨、舞步似风”的特点,既是对丰收的期盼,也是对苦难的宣泄。如今,扇鼓舞逐渐从祭祀仪式转向舞台表演,成为节庆、庙会的压轴节目,传递着赵县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赵州战鼓:金戈铁马中的历史回响
起源与传承
赵州战鼓源于古代战争,是赵县特有的军鼓文化。其鼓型硕大,鼓面蒙牛皮,鼓身绘有龙纹,声如雷霆。相传,赵州战鼓曾用于指挥军队作战,鼓点变化传递着不同的战术信号。如今,战鼓虽已脱离战场,但其雄浑的气势仍被保留在民间表演中,成为第五批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特色
赵州战鼓以“气势磅礴、节奏铿锵”着称。表演时,数十面战鼓齐鸣,鼓手以“擂、震、滚、擦”等技法敲击鼓面,配合铜钹、铜锣的轰鸣,形成排山倒海般的声浪。其经典套路包括“冲锋鼓”“凯旋鼓”等,鼓点由缓至急,再由急转缓,模拟战争的全过程。表演者常身着铠甲、头戴红缨,以刚劲有力的动作展现将士的英勇。
文化内涵
赵州战鼓是赵县人民尚武精神的象征。其鼓点中既有“金戈铁马”的豪迈,也有“保家卫国”的悲壮。在和平年代,战鼓成为凝聚乡情、振奋人心的文化符号。每逢重大节日,赵州战鼓队便走街串巷,以激昂的鼓声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激发对家的热爱。
三、背灯挎鼓:夜色中的神秘狂欢
起源与传承
背灯挎鼓是赵县特有的民间舞蹈,与扇鼓、战鼓并称“赵州三鼓”。其表演多在夜间进行,舞者背负灯笼、挎鼓而行,鼓声与灯火交织,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背灯挎鼓的起源与古代“傩戏”有关,曾用于驱邪祈福,后逐渐演变为娱乐形式。如今,它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南寺庄背灯挎鼓为代表性传承地。
艺术特色
背灯挎鼓的表演融合了鼓乐、舞蹈与光影艺术。舞者将灯笼固定于背部,挎鼓于腰间,在夜色中边走边舞。其鼓点以“轻、重、缓、急”变化,配合灯笼的明暗闪烁,营造出神秘而欢快的氛围。传统套路包括“蜈蚣赶月”“五谷丰登”等,舞者常组成长队,蜿蜒穿行于街巷,吸引村民围观。
文化内涵
背灯挎鼓是赵县人民对光明的向往与对幸福的追求。其“灯”象征光明与希望,“鼓”代表力量与团结。在表演中,舞者以鼓声驱散黑暗,以灯火照亮前路,既是对祖先信仰的延续,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如今,背灯挎鼓成为赵县乡村旅游的特色项目,吸引游客体验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
四、赵州梅花调:曲韵中的乡土情怀
起源与传承
赵州梅花调是赵县特有的说唱艺术,因唱腔如梅花绽放般婉转而得名。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由民间艺人结合当地小调与戏曲元素创编而成。梅花调以说为主、唱为辅,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语言诙谐幽默,深受百姓喜爱。近年来,赵县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梅花调成为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
艺术特色
赵州梅花调的表演形式灵活多样。艺人手持鼓板,自敲自唱,时而以方言讲述故事,时而以曲调抒发情感。其唱腔融合了河北梆子、评剧等剧种的元素,既有高亢激昂的“甩腔”,也有低回婉转的“拖腔”。经典曲目包括《杨家将》《包公案》等,艺人通过生动的表演,将历史人物与市井生活紧密结合,引发观众共鸣。
文化内涵
赵州梅花调是赵县人民智慧的结晶。其唱词中既有对忠孝节义的颂扬,也有对市井百态的调侃,反映了普通百姓的价值观与生活情趣。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梅花调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通过非遗传承人的努力,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正以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焕发新生,吸引年轻群体关注。
五、非遗四绝的文化共生
赵州扇鼓、战鼓、背灯挎鼓与梅花调,虽形式各异,却共同承载着赵县“天人合一、刚柔并济”的文化基因:
? 生态智慧:扇鼓、战鼓以自然声响为灵感,背灯挎鼓融合光影艺术,梅花调则以方言曲调传递乡音,均体现对自然与生活观察。
? 社群认同:扇鼓舞、战鼓队、背灯挎鼓表演常以村落为单位组织,梅花调艺人则走街串巷说唱,三者均强化地域文化认同。
? 时代创新:扇鼓与战鼓融入文旅展演,背灯挎鼓开发灯光秀项目,梅花调通过短视频传播,证明非遗可与现代生活共生。
在赵县“非遗+”战略推动下,四项非遗正焕发新生:
? 产业融合:战鼓表演成为景区夜间项目,背灯挎鼓与灯光设计结合推出沉浸式体验,梅花调艺人开设非遗工坊,带动乡村旅游。
? 数字传播:通过抖音、b站等平台,扇鼓舞、战鼓表演视频播放量破百万,梅花调唱段被改编为流行歌曲,吸引年轻群体关注。
? 国际交流:2023年,赵县非遗团队赴海外展演,扇鼓的灵动、战鼓的雄浑、背灯挎鼓的神秘、梅花调的诙谐,共同展现中华文化的多元魅力。
结语:非遗里的山河岁月
当赵州扇鼓的鼓点在夜空中回荡,当战鼓的轰鸣唤醒历史的记忆,当背灯挎鼓的灯火照亮乡间小路,当梅花调的曲韵萦绕在街头巷尾,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个民族对文化的坚守。这四项非遗如同四条文化血脉,在赵县的土地上流淌千年,滋养着一代代人的精神世界。未来,它们将继续以“活态传承”的方式,讲述着赵县的故事,传递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让这片古老的土地永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