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赵县纸扎、石塔烧饼制作技艺与范庄龙牌会,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赵县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们或以精巧的工艺展现匠人智慧,或以独特的风味传承饮食文化,或以盛大的仪式凝聚乡情,共同谱写了一曲赵县文化的壮丽诗篇。
一、赵县纸扎:指尖上的民俗画卷
起源与传承
赵县纸扎是流传于赵县南南冯村一带的民间艺术,已有600余年历史。其起源于唐代“打春牛”习俗,后逐渐演变为丧葬祭祀、节庆装饰的重要形式。2011年,赵县纸扎被列入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王传琴以家族传承的方式,延续着这一古老技艺的生命力。王传琴自幼随父学习纸扎,其作品融合剪纸、绘画、雕塑等技艺,以竹篾为骨、彩纸为衣,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亭台楼阁与民间故事场景,被誉为“指尖上的民俗画卷”。
艺术特色
赵县纸扎以“精、巧、美”着称。其制作需经拓面模、做篾身、糊纸、喷绘、装裱等十余道工序,所用材料包括竹篾、纱绢、彩纸等。纸扎人物多取材于古典名着与民间传说,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等,衣袂飘飘、神态各异,透着传统文化的韵味。此外,纸扎还用于制作灯笼、风筝等日常用品,其造型或圆润如月,或棱角分明,色彩鲜艳而不失雅致,成为赵县民间艺术的代表。
文化内涵
赵县纸扎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其用途广泛,既可用于祭祀祈福,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亦可作为节庆装饰,增添喜庆氛围。在赵县,纸扎艺人的工作室常成为村民聚集的场所,老人们讲述着纸扎背后的故事,孩童们模仿着艺人的动作,纸扎文化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如今,纸扎艺人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技艺,将这一传统艺术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二、石塔烧饼制作:舌尖上的千年传承
起源与传承
石塔烧饼是赵县特色美食,因产自赵州陀罗尼经幢(俗称“石塔”)附近而得名。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薛家烧饼铺以“外酥里嫩、香甜不腻”闻名乡里。相传,薛家烧饼曾因神秘妇人偷食而引发传说,更添其神秘色彩。如今,石塔烧饼制作技艺已成为赵县非遗,传承人通过改良配方、创新口味,让这一传统美食焕发新生。
制作技艺
石塔烧饼的制作讲究“三翻六转”。其工艺流程包括和面、擀饼、擦瓤面、加糖、包圆、再擀饼、入吊炉、点红、翻三次、上两次油等十余道工序。传统烧饼以驴油为酥,现多改用植物油,以适应现代饮食需求。烧饼入炉后,需适时翻面、抹油,待两面烤至金黄方可出炉。成品烧饼层次分明,外皮酥脆,内瓤绵软,甜咸适口,令人回味无穷。
文化内涵
石塔烧饼是赵县饮食文化的符号。其制作技艺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汗水,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对传统的坚守。在赵县,烧饼不仅是日常食品,更是待客佳品。游客常慕名而来,排队购买刚出炉的烧饼,感受其“一口掉渣、满口留香”的独特魅力。如今,石塔烧饼已成为赵县文旅的“金字招牌”,带动着当地经济发展。
三、范庄龙牌会:东方狂欢节中的图腾崇拜
起源与传承
范庄龙牌会是赵县范庄镇特有的民间信仰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祭祀“勾龙”神位。其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的龙崇拜,范庄村民自认为勾龙后裔,尊勾龙为祖先。龙牌会自1991年恢复大规模举办以来,已成为集祭祀、娱乐、商贸于一体的文化盛会,2006年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仪式流程
龙牌会仪式分迎龙牌、祭龙牌和送龙牌三阶段。二月初一清晨,村民搭神棚、挂神只,迎龙牌队伍抬着龙牌,在数十支花会队伍的簇拥下徐行表演。中午,龙牌入神棚,全体参会者齐向龙牌施跪拜礼,各路花会则在广场上表演战鼓、舞狮、高跷等节目,场面热闹非凡。初二为主祭日,村民陆续到神棚祭拜。初四下午,龙牌被送回当值会头家,至此祭龙仪式结束。
文化内涵
范庄龙牌会是图腾崇拜的“活化石”。其祭祀仪式、花会表演、物资交流等活动,既是对祖先的追思,亦是对自然的敬畏。在龙牌会上,村民通过祭祀、表演、交易等活动,强化了地域认同与文化归属感。如今,龙牌会已成为赵县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体验这一东方“狂欢节”。
四、非遗三绝的文化共生
赵县纸扎、石塔烧饼制作与范庄龙牌会,虽形式各异,却共同承载着赵县“天人合一、刚柔并济”的文化基因:
? 生态智慧:纸扎以自然材料为载体,烧饼以五谷为原料,龙牌会以自然物象为信仰,三者均体现对自然的尊重。
? 社群认同:纸扎艺人的传承、烧饼匠人的坚守、龙牌会的集体参与,均强化地域文化认同。
? 时代创新:纸扎艺人开设短视频账号,烧饼店推出真空包装,龙牌会引入直播技术,证明非遗可与现代生活共生。
在赵县“非遗+”战略推动下,三项非遗正焕发新生:
? 产业融合:纸扎艺人开发文创产品(如纸扎灯笼),烧饼店开设研学课程,龙牌会举办非遗市集,带动乡村经济。
? 数字传播:抖音平台上,纸扎制作视频播放量破百万,烧饼制作直播吸引万人观看,龙牌会直播获赞无数,非遗突破地域限制。
? 国际交流:2024年,赵县非遗团队赴东南亚展演,纸扎的精巧、烧饼的酥香、龙牌会的热闹,共同展现中华文化的多元魅力。
结语:非遗里的山河岁月
当赵县纸扎的彩纸在阳光下翻飞,当石塔烧饼的香气在街巷中弥漫,当范庄龙牌会的鼓声在夜空中回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个民族对文化的坚守。这三种非遗如同三条文化血脉,在赵县的土地上流淌千年,滋养着一代代人的精神世界。未来,它们将继续以“活态传承”的方式,讲述着赵县的故事,传递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让这片古老的土地永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正如纸扎艺人的剪纸般细腻、烧饼匠人的火候般精准、龙牌会的鼓点般激昂,非遗的传承亦需匠心独运,方能在岁月长河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