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场是论(议论文)、判(司法判词)、诏诰表(公文写作)。
这一场的考试难度适中,不过对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来说问题也不大。
但那些偷摸耍滑或者是功夫不到家的,可就麻烦了,题主要是考验学子的综合能力,高中进士以后,要不进翰林院,要不下放地方为官,而这一题就是考验他们的为官能力。
论即是议论文,针对历史事件或哲学命题(如“论忠君”“论仁政”)展开论述,着重考查逻辑思辨能力。
判是司法判词,就是给出具体案例(如民间纠纷、刑事犯罪),要求依据《大明律》作出判决,考查法律应用能力。
这也是为了考察这些学子下放地方为官的能力,要是连《大明律》都学不明白,就更不用指望他们能够秉公办案了,所以这一小题也尤为关键。
起码选出来的官员能在司法程序上过关,遇到百姓报官,起码知道怎么判,不用闹出笑话来,丢朝廷的脸。
除了这些第二场还有最后一个小题,那就是诏、诰、表公文写作。
诏是模拟皇帝诏令,传达政策或赦令; 诰是替朝廷撰写诰书(如封赠官员的文书); 表是代大臣向皇帝上奏的文书(如谢恩表、谏言表)。
这不光,是考验学子的语言组织能力,更是他们进入翰林院的一块敲门砖,翰林院是什么地方,那是负责文书起草、科举事务、学术修撰的地方。
只要进入翰林院,那就是皇帝的侍从顾问,多数阁臣都出自翰林院,所以这题看似简单,实则最为慎重。
这要是答不好,基本就与翰林院无缘了,日后进入内阁的希望也是渺茫。
一连数日,这两道题终于考完了,会试也即将进入最后的收尾考试。
第三场策问,时务策论,围绕现实治国问题(如边疆防务、赋税改革、水利治理、人才选拔等),要求考生提出具体对策。
这需结合历史经验与社会现状,体现务实见解,是考查政治能力的核心题型,也是会试中最麻烦,最难的一道题。
这些从未下过基层,去过边疆的读书人,哪知地方疾苦,边疆苦寒,所以这个时候每每有人答出来的题都令人啼笑皆非,何不食肉糜者也是比比皆是。
即便是一些寒门子弟也都答不好,虽说他们是寒门,但大部分人一生都是衣食无忧,在小县城里,基本也是富甲一方,民间疾苦也不太清楚。
孙礼接过试卷,展开的瞬间,目光便被这考卷上题目牢牢吸住:“论朋党之害”。
这题目倒是犀利,他握着狼毫的手悬在半空,脑海中闪过父亲书房里那封未寄出的弹劾信——正是弹劾东林党结党营私的。
但是因为一直没有时机,所以就搁置在了那里,自从自己和魏国公府订婚,父亲就已经做好了和东林党决裂的准备,后来自己的小舅子过于能干,使得东林党提早将父亲踢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