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决定兴兵伐夏后,整个商朝都进入了紧张的备战状态。军队日夜操练,粮草辎重源源不断地运往边境。
商汤与伊尹精心制定作战计划,他们深知,此次与夏朝的对决将是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大战。
“相父,此次出征,关乎我商朝的未来,切不可有丝毫大意。夏朝虽已腐朽,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我们必须谨慎行事。”商汤皱着眉头,对伊尹说道。
伊尹微微点头,目光坚定:“大王所言极是。我已派人深入夏朝境内,了解其兵力部署和地形地势。夏朝在鸣条一带设防甚严,我们需想出破敌之策。”
两人经过反复商讨,决定采用迂回包抄之计,先派小股部队佯攻夏朝正面防线,吸引其主力,然后商朝主力则绕道后方,突袭夏朝军队的薄弱之处。
一切准备就绪,商汤亲自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夏朝进发。一路上,军旗飘扬,士气高昂。商汤骑在高头大马上,望着士气如虹的将士们,心中充满了信心。
夏朝这边,夏桀得知商汤兴兵来犯,却并未太过在意。他依旧每日与妹喜在宫殿中寻欢作乐,仿佛战争与他无关。
“大王,商汤的军队已经逼近,我们该怎么办?”一位大臣焦急地进宫禀报。
夏桀不耐烦地挥了挥手:“怕什么?商汤不过是个跳梁小丑,本后一声令下,便可让他有来无回。”
然而,夏朝的一些有识之士却忧心忡忡。关龙逄再次进谏:“吾后,商汤此次来势汹汹,我们不可掉以轻心。请吾后振作起来,组织兵力抵抗,否则夏朝危在旦夕啊!”
夏桀大怒:“关龙逄,你屡次扫本后的兴致,本后忍你已久。若再敢多言,定斩不饶!”
关龙逄长叹一声,无奈地退下。他知道,夏朝在夏桀的昏庸统治下,恐怕难以逃脱灭亡的命运。
商汤的军队很快抵达鸣条,与夏朝军队对峙。按照计划,商朝的小股部队率先发起佯攻。
夏朝军队见商军来攻,立刻迎击。双方在战场上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喊杀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硝烟弥漫。
夏桀站在城楼上观战,看到商军进攻受阻,得意地大笑:“哈哈,商汤果然不堪一击。”
然而,就在夏朝军队全力应对正面进攻时,商汤率领的主力部队已悄悄绕道后方。当夏朝军队察觉到后方有敌军时,为时已晚。
商汤一声令下:“将士们,冲啊!为了商朝,为了天下百姓,消灭夏朝!”
商朝主力如猛虎下山般冲向夏朝军队的后方,夏朝军队顿时大乱。他们腹背受敌,阵脚大乱,纷纷逃窜。
“不好,我们中计了!”夏朝的将领们惊恐地喊道。
战场上,夏朝军队死伤惨重,尸横遍野。商汤的军队越战越勇,夏朝军队渐渐抵挡不住。
夏桀看到局势不妙,惊慌失措:“这……这怎么可能?快,快保护本后撤退!”
在亲信的护卫下,夏桀带着妹喜狼狈逃窜。然而,商汤怎会轻易放过他。商军紧追不舍,夏桀逃到哪里,商军就追到哪里。
经过一番激战,夏朝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夏桀逃到了南巢,此时他身边只剩下寥寥数人。
“没想到,本后竟然落到如此田地……”夏桀望着身边破败的景象,悔恨不已。
妹喜在一旁哭泣:“大王,如今该怎么办?”
夏桀绝望地摇了摇头:“罢了,这都是天意。”
商汤率领大军乘胜追击,很快追到了南巢。他看着狼狈不堪的夏桀,大声说道:“夏桀,你荒淫无道,致使夏朝民不聊生。今日,就是你的末日!”
夏桀自知无力反抗,长叹一声:“本后悔不听关龙逄之言,才有今日之祸。”
商汤不再与他废话,下令将夏桀和妹喜囚禁起来。曾经辉煌一时的夏朝,就此灭亡。
商汤灭夏后,举行了盛大的庆典。天下诸侯纷纷前来朝贺,承认商汤的统治地位。商汤在众人的簇拥下,登上高台,宣告商朝的建立。
“从今往后,本王将以民为本,施行仁政,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商汤的声音坚定而有力。
商朝建立后,商汤开始整顿天下。他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减轻百姓的赋税,鼓励生产,任用贤能,使得商朝逐渐走向繁荣昌盛。
伊尹也继续辅佐商汤,为商朝的发展出谋划策。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商朝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时代。
就在商朝蒸蒸日上之时,有传言称退隐云游的杨逸在一处仙山之中羽化升仙。据说,那座仙山常年云雾缭绕,凡人难以攀登。
杨逸骑着麒麟登上此山后,便消失在了云雾深处。不久后,山顶突然霞光万丈,瑞彩千条,有仙人在云端隐隐现身,众人皆传这是杨逸羽化的迹象。
还有传闻说,杨逸升仙后,时常在人间显圣。有一次,商朝边境遭遇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
就在人们绝望之时,杨逸显灵于云端,长袖一挥,顿时乌云密布,甘霖普降,解救了受灾的百姓。百姓们感恩戴德,纷纷对着天空叩拜。
又有一回,一伙强盗在商境的要道上肆虐,过往商旅苦不堪言。一日,强盗们正在打劫,突然狂风大作,一只巨大的麒麟从天而降,周身散发着耀眼光芒。
麒麟背上,杨逸身着道袍,神色威严。强盗们吓得纷纷跪地求饶,从此改邪归正。
消息传回商朝,商汤感慨万千,念及杨逸对商朝崛起所做出的巨大贡献,遂下令为其修建庙宇,以供后人瞻仰祭拜。
随着时间的推移,商朝百姓对杨逸的怀念之情愈发深厚。人们口口相传,将杨逸的事迹神化,称呼他为“元始天尊”,认为他拥有超凡的智慧和力量,是商朝得以兴盛的重要神灵庇佑。
这座庙宇香火不断,成为了商人心中的圣地,承载着他们对杨逸的崇敬与感激,也见证着商朝这段波澜壮阔的崛起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