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春秋三传异同说》,董仲颖真的并没有怎么在意,他想到了在洛阳为他辛苦“打工”的杨阜,于是他决定,将这本看上去很珍贵的书送给了杨阜。
毕竟打工人的饼还是要给的。
“《春秋三传异同说》!”杨阜惊讶的差点将这本书掉到了地上。作为凉州出身的世家的一员,杨阜对于《春秋三传异同说》的政治意义了解的太透彻了,有了这样的一本书,秦王“晋升”的道路可以说一帆风顺了。
当收到《春秋三传异同说》的时候,杨阜第一时间把众人召集了起来,因为他知道,现在到了行大事的时候了。
至于董仲颖说将《春秋三传异同说》送给他的说法,杨阜立刻就察觉出了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有些事情上位的人不方便说出来,需要下面的人自行领会。
《春秋三传异同说》在他的手中,就只是一本经学着作而已,但是在秦王的手上,这是他说服世家大族的敲门砖。
除了张白骑之外,不管是李儒还是杜畿,甚至是杨彪,他们的表现都是一样的,他们怎么都没有想到袁术会将这样的东西“献”出来。
虽然《春秋三传异同说》远不是传国玉玺这样的重宝,但是它的意义依然非同小可。
“现在连马融的《春秋三传异同说》都回归到了秦王的手上,这样的宝物有德者居之,不如我们为了这样的宝物,举办一场仪式,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这件事情。”李儒建议道,“这就是秦王的人望。”
“这样不妥。”杨彪却反对了李儒的提议。
对于杨彪的反对,在场的众人没有人感觉到愤怒,杨彪并不是因为反对秦王更进一步而进行反对,而是他想要让秦王的这一步更为的顺利,因为杨彪早就投向了秦王的阵营,在这件事情上杨家有些不遗余力了。
按照杨彪的说法,过去他的祖上可是和霸王的私交不错,但是依然选择了刘邦,最后靠着霸王的一条大腿发了迹,这叫做顺应天命。
尽管杨家是大汉的望族,他们对于大汉的忠心没有任何一点改变,但是现在秦王似乎有些强势,杨彪觉得他们必须要顺从天命,如同过去杨家的老祖宗为了天命而忍痛背叛霸王一样。
在杨彪的眼中,尽管杨阜和李儒都属于凉州的名士,也颇有智计,但是这两个人毕竟没有在朝廷的中枢任过职,和真正的世家大族没有什么交往。在处理大事的情况下手法过于的粗糙了。
秦王之所以可以行大事,是因为他天命所归,绝对不是因为他兵强马壮,尽管兵强马壮只是他天命所归的一个表象。
按照杨阜和李儒的做法,岂不是向世人证明了秦王靠的是他的兵马,靠的是他的威逼,将来在史书上,难道就只能写上将来秦王只能够以孝治天下,而吕布这个义子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和秦王分道扬镳吗?李儒和杨阜的做法简直就是乱上添乱了。
杨彪对李儒说道:“如果秦王欲行大事,那么我们必须要将这件事情做好,要做的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昔日大禹接受帝舜禅让,留下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美名,商汤三让王位,才有了大商的天下。”
李儒正色对杨彪行了一礼说:“我是从山野之地而来的人,对于这样的事情和您这样的大族出身的人相比,必然有所欠缺。您看我们该如何处理《春秋三传异同说》呢?”
杨彪回答说:“其实如何处理这本《春秋三传异同说》秦王早就给了你们暗示。”
“秦王怎么说?”杨阜问道。
“义山,你记得你是如何拿到《春秋三传异同说》的吗?”杨彪反问说。
“秦王告诉我,这是由于我工作负责,秦王给我的奖赏。”杨阜回答说。
“秦王说的还不明白吗?这等的宝物是秦王赐予您的,是您的荣耀,而且作为一个儒生,您一定会看《春秋三传异同说》中的一些地方不明白。”杨彪说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我想,孔文举一定记得他先祖的话语,不如您拿着手上的《春秋三传异同说》去询问他吧。”
杨彪的话语说到这里的时候就停住了,但是对于在场的众人来说这一点完全足够了。
即使是张白骑这样在政治上的才能不怎么突出的人,也明白了过来。
在场的没有任何一个蠢人,杨彪的话语立刻让这些人明白该如何做了,他们立刻明白了秦王厉害的地方。
原来一开始,秦王就想明白该如何利用《春秋三传异同说》了,这才有了送给杨阜的说法。
“秦王真非常人哉!”众人不由发出了感叹。
“不仅仅是孔文举,我想朝中有很多人对于经学有很深的见解,都是我可以请教的对象。”杨阜仔细在筹划着提问的人选。
杨阜因为努力工作,而从秦王处拿到了一本经学的着作,他阅读着作有很多的不明白,自然需要向经学大家请教。
这是杨阜好学的表现,这其中和政治没有任何一点关系,没有任何一个学者会将神圣的经学和政治扯上任何一点点关系。
很快杨阜放下了手中的政务,开始认真研读《春秋三传异同说》了,在这过程中,杨阜充分发扬了孔褒尊侯所推崇的不耻下问精神,只要有一点点不明白了,他就一定要搞清楚。
不管是那些世家大族究竟站的是什么立场,也不管这些世家大族对于秦王是如何看待的,更没有管那些人对于杨阜他是否是笑脸相迎的,杨阜依然每一个人都去拜访。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待了杨阜,甚至连蔡邕都没有让杨阜进他的府邸之中。
不过很快,整个洛阳甚至整个大汉有能力上“牌桌”的人,都知道了袁家的《春秋三传异同说》到了秦王的手上。
甚至连袁绍都知道了这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