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的精髓,是以意领气,内外兼修。
河北形意自'神拳'李洛能以下各代传人,无不强调拳打自然,刚柔互济。
在李洛能遗留下来的拳经中,第一句话便是:“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内藏精气神,神藏气内丹道成”。
紧接着又明确指出:“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
“固形体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
这充分说明形意拳的根本是养气练神,内外兼修。
“力重劲刚”只属练形练精阶段的一个方面,是初级阶段的练法。
即使在这个阶段,也有非力重劲刚的操练内容。
拳经中还说:“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势,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
这就明确规定了形意拳要顺乎自然,以练神练气为主。
外不乖于形式,内不悖于神气,外面形式之是顺,是内中神气之和,外面神气之正,是内中意气之中,斯之谓内外相合。
其拳式动静合一,气势雄厚,既庄重而又轻灵;
其劲路阴阳互济,刚柔兼备,既沉实而又圆活。
昔日刘奇兰练的龙形搜骨,起似蛰龙升天,宋世荣练的蛇形拨草,如常山蛇阵,首尾相应。
刘维祥练的鸡形四把,其劲刚柔曲直,纵横环研,闪展伸缩,变化无穷,极轻灵而又极沉实,两足落地无声,却一步踏碎一块大方砖。
马礼堂所演练的形意拳神形相合,纵横往来,按中有提,提中有按,动作旋转,循环无端,并无一丝刚劲之气。
再如郝家俊的形意拳,练出来的架子融融合合,纯任自然,无形无象,不偏不倚。
其劲路刚柔兼备,变化莫测,诚乃形意拳之“内劲儿”。
形意拳中有十二大形,确是格物之性,得之于心,以效法天地育化万物之道。
然而形意拳之根本不在于此,而在于五行拳。其运用之妙不在于简练的套路,而在于刚柔互济的内劲儿。
五行拳与人的肺、肝、肾、心、脾五个脏器的经络息息相通,其正确的练法是自内功开始,以意领气,以气运身。
气行于任督二脉、息全身,气发乎井池双穴,循循不已。
先提后下,一升一伏。
神率气,气率形,形随气腾。
其劲路则通透穿贴松悍合坚,伏如横弩,动若发机,绝非一般刚劲之气所可比拟。
从技击角度分析,也可看出形意拳的发劲也并非只是力重劲刚。
刘文华在技击上特别强调“破打”,其意即打中有破,打即是破,破完了也就打完了,非先破而后打。
不钻不翻,着手即打。此一接手之中,有听劲,有变化,有击发,关键在意不在力。
刘文华说得很明确:“眼之明,意使之也;脚之捷,意使之也;拳之精,亦意使之也。
故云:意者,体之帅也”。既然着重于意,便绝不能只是力重劲刚。
郭汉之有云:“形意拳尚近打,要钻进去打。接手要随,随而后才能钻得进,钻得进才能放得出”。
所谓随,便是随曲就伸,因敌变化。没有柔,如何能变化呢?
郭云深提出有形有象之用,有象无迹之用,无形无象之用。
所谓无形无象之用,即是不动而变,不见而章,随时而发,无入而不自得。
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处处是拳。
刘奇兰也说过:“忽然有敌来击,我心中并非有意打他,只是随彼意而应之,他便自然跌出”。
这如何能说是力重劲刚呢!
笔者经过多年实践,对着手即打,打中有破,破即是打有所体会。
在接手和一瞬间,要察知对方的劲路、虚实和意图,找出进攻的方向,确定发力的“端”和“的”。
就应以球为体,以螺旋为用,接手是柔劲,柔中处处暗着刚,因势变化,纵横环研。
只有在得机得势,一发而定输赢之时,才在一瞬间集中向一个方向发出直速刚猛之力。
故云:无柔则不能变化,无刚则不能克敌,式式要柔中含刚,刚柔相济。
总结成歌决:“对方打来身如球,拧走转换莫停留,进入盘蛇吸食走,刚柔互济着意求”。
形意拳练劲儿的步骤是一明、二暗、三化。
即先练刚劲,后练柔劲,最后归于自然。
郭云深说:“明劲者,即吾拳之刚劲也。暗劲者,即吾拳之柔劲也。暗劲练到至善处,是暗劲之终,化劲之始也”。
李存义则更进一步,将拳中内劲儿划分为明刚、暗刚、明柔、暗柔。
并将各种内劲儿的表现形式,分别作了很形象的描述。
所谓力重劲刚,只不过是内劲儿中之明刚而已。
练劲儿要从养气开始,先用三体桩法调整气息,以意领气,循三阴三阳、奇经八脉的通道,上泥丸,下涌泉,息息相通,周流无间。
然后开步练拳,以严格的规矩练明劲。
练到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时,再练暗劲。
暗劲练到至善处,自然而然进入化劲阶段。
无论是发明劲还是发暗劲,都要求和顺自然,圆通活泼,切忌努筋拨力。
更不能有意识地追求力重劲刚或变化轻灵。
反乎自然,必产生不良后果。
综上所述,可见刚劲是形意拳练习过程中一个阶段,是形意拳发劲的一个方面,它决不能代表形意拳的全貌和本质。
形意拳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
暗劲易筋,练气化神。
拳中所用之劲,是将形气神合住,两手往后用力拉回缩力,其意如拔钢丝。
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
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丝绵;又如两手拉硬弓。
要用力徐徐拉开之意。两手或右手往外翻横,左手往里裹劲。
或左手往外翻横,右手往里裹劲,两手往前推劲,如同推有轮之重物,往前推不动之意,又似推动而不动之意。
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根先着地,不可有声。
然后再满足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
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
明劲有声,暗劲无声。
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要圆通活泼而不可滞。
起似伏龙登天,落如霹雷击地。
起无形,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
暗劲是以劈拳来练的,慢慢的,浑身上下象虫子一样蠕动,尤其是丹田的蠕动。
手往回收蓄劲时,全身都松了下来,长期习练此式,自然丹田饱满,内气充盈,全身放松。
练时是以死步练习,逐渐过度到活步。
纯纯粹粹是以丹田元气来催化关节,发力等等。
一种以前从没有过的内劲渐渐在体内生长出来,出拳一点贯性劲也不借用,完全是从后腿蹬起的丹田力气。
与人动手一出手,自己觉得没有怎么用力气,可是对方却觉得受到很大的内力冲击。
化劲即练神还虚洗髄之功夫也。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处,暗劲之终。
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明劲暗劲,亦皆有划劲。
划劲是两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谓短劲。
如同手往着墙抓去,往下一划,手仍回在自己身上来,故谓之划劲。
练化劲者,与前形式无异,所用之劲不同。
所练之时,将手足动作,顺其前两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并非顽空不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运用耳。
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
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神耳。
呼吸似有似无。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
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种。
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随时而发;
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致饮食、茶水之间,皆是用;
或有人处,或无人处,无处不是用。
所以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道艺之用者,心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时出之。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心无其心,心空也;身无其身,身空也。
忽然有敌人来击,心中并非有意打他,随彼意而应之。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可无不可。
化劲成就的标准是,好象与万事万物都有血缘关系,有耳聪目明返老还童之效。
化劲阶段就出了虎豹雷音,这是生命更新的声音。
到了化劲阶段,打人也要用浪头,但浪头下后继的劲道无穷尽,所以变化也无穷。
打人跟变魔术似的,身形没有边,这是有了神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