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潇、张悦东和林一飞三人站在高铁站外,望着眼前陌生而又充满生机的城市,心中满是对这次广西之旅的期待。
“终于到南宁了,这一路可真不容易。”
李潇伸了个大大的懒腰,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张悦东点头附和道:
“是啊,不过一想到接下来的旅程,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林一飞则迫不及待地拿出手机,对着周围的街景开始拍照,嘴里念叨着:
“我要赶紧把这美好的开始记录下来。”
他们来到事先预订好的酒店,稍作休息,便迫不及待地准备去探寻这座城市的魅力。
第一站,他们选择了南宁最负盛名的青秀山。
当他们踏入青秀山风景区,仿佛进入了一个绿色的童话世界。这里植被繁茂,树木四季常青,各种亚热带植物争奇斗艳。
李潇深吸一口气,感叹道:
“这里的空气真是太清新了,感觉每一口都能洗肺。”
张悦东笑着说:
“这就是绿城南宁的魅力所在啊,到处都是绿色,让人心情格外舒畅。”
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他们欣赏着沿途的美景。
路边的花朵五彩斑斓,有叫得出名字的,也有叫不出名字的,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欢迎着远方的客人。
林一飞时不时停下脚步,对着那些美丽的花朵拍照,还不忘拉着李潇和张悦东一起合影,想要留下这美好的瞬间。
走着走着,一座巍峨的宝塔出现在他们眼前,这便是青秀山的标志性建筑——龙象塔。
龙象塔又名青山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取佛经“水行龙力大,陆行象力大”之义命名。
原塔身青砖结构,八面、高九层。1937年因遭雷击,塔上部三分之一崩塌,抗日战争时期,当局以减少日军轰炸目标为由,将塔全部拆毁。
1985年在原址重建,重建后塔身钢筋水泥结构,八面、九层,高 53.35米,塔基直径 12米,塔内旋梯 207级。
三人站在龙象塔下,仰望着这座古老而又雄伟的建筑,心中充满了敬畏之情。“这龙象塔可真壮观啊,不愧是南宁的标志性建筑。”李潇由衷地赞叹道。张悦东接着说:“而且它还有着这么悠久的历史和传奇的故事,更增添了它的魅力。”林一飞好奇地问道:“什么故事啊?快给我讲讲。”
于是,张悦东便给他们讲起了关于龙象塔的传说:明朝万历年间,南宁举人萧云举考取进士后,任朝廷礼部尚书。他的祖坟葬在凤凰戏牡丹的风水宝地,所以一直官运亨通。可是凤凰是会飞的,要保萧家子孙后代代代做官,必须设法将凤凰留住。
于是,萧云举出资在青秀山凤翅岭顶上建造了龙象塔,试图用宝塔压住凤凰的翅膀。这个传说记录了当地人民生息繁衍的自然环境、民族习俗和伦理道德的信息,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听完故事,三人对龙象塔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他们决定登上龙象塔,俯瞰南宁的美景。沿着狭窄的旋梯拾级而上,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终于,他们到达了塔顶。站在塔顶的观景台上,邕江两岸的景色尽收眼底。远处,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的都市景象;近处,青山绿水环绕,绿树成荫,仿佛是一片世外桃源。微风拂面,带来丝丝凉意,让人感到无比惬意。
“哇,从这里看下去,南宁真是太美了!”李潇不禁感叹道。张悦东也点头表示赞同:“是啊,这座城市既有现代化的繁华,又有大自然的宁静,真是让人陶醉。”林一飞则忙着用相机记录下这美丽的景色,嘴里还不停地说:“我要把这些美景都带回去,让朋友们也感受一下南宁的魅力。”
在青秀山游玩了一整天,三人虽然有些疲惫,但心中却充满了喜悦。他们带着对这座城市的美好印象,准备去品尝南宁的美食,继续探索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第二天,三人来到了邕州古城?三街两巷。这里“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飞檐花格窗”,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让他们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邕州城。街区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各种特色小店琳琅满目,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李潇好奇地张望着四周,说道:“这里的建筑可真有特色,感觉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林一飞点头表示赞同:“是啊,走在这里,我都能想象到古代邕州的繁华景象,商贾云集,车水马龙。”张悦东笑着说:“不仅如此,这里还有很多传统文化展示,我们可以好好了解一下南宁的历史文化。”
他们漫步在青石板路上,欣赏着两旁的古建筑。路过一家传统手工艺品店时,李潇被店内精美的绣球吸引住了。他走进店里,拿起一个绣球仔细端详,五彩斑斓的丝线绣出了精美的图案,十分精致。“这个绣球真漂亮,我想买一个带回去做纪念。”李潇对同伴说道。张悦东和林一飞也走进店里,他们对店内的各种手工艺品都很感兴趣,一边欣赏,一边听店主介绍这些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古城里逛了一会儿后,三人的肚子都开始咕咕叫了。他们决定去尝尝南宁的特色美食——老友粉。听说水街是品尝老友粉的好去处,那里有很多老字号的粉店,味道十分正宗。于是,他们按照导航的指引,来到了水街。
水街热闹非凡,各种小吃摊和店铺摆满了街道两旁,空气中弥漫着美食的香气。他们走进一家人气很旺的老友粉店,店内坐满了食客,大家一边吃着粉,一边愉快地聊天,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三人找了个空位坐下,服务员热情地走过来,递给他们菜单。李潇看着菜单,有些纠结地说:“这么多种类的老友粉,该选哪种好呢?”张悦东笑着说:“要不我们每人点一种,这样就能品尝到不同的口味了。”林一飞表示赞同:“这个主意不错,我要一份老友八珍粉,里面的料肯定很丰富。”李潇想了想,说:“那我要一份老友猪杂粉,猪杂和老友粉的搭配肯定很美味。”张悦东则点了一份经典的老友牛肉粉。
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老友粉就端上来了。只见每一碗粉都粉嫩汤浓,上面点缀着翠绿的葱花和香菜,还有红亮的辣椒油。酸笋、豆豉、辣椒等调料的香味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
李潇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挑起一筷子粉,吹了吹,然后放进嘴里。爽滑的米粉裹着浓郁的汤汁,酸辣鲜香的味道瞬间在口中散开,刺激着味蕾。“哇,这味道太赞了!”李潇忍不住赞叹道,“米粉很有嚼劲,汤头又鲜又酸,还带着微微的辣味,太开胃了。”
张悦东也尝了一口自己的老友牛肉粉,点头说道:“确实好吃,牛肉很嫩,煮得恰到好处,而且汤底的味道很醇厚,能尝出猪骨熬制的香味。”
林一飞一边吃着自己的老友八珍粉,一边说:“我的这份也不错,里面有猪肉、牛肉、鱿鱼、鹌鹑蛋等各种食材,每一口都很满足。而且汤里还加了黄花菜,增添了一丝鲜美。”
他们一边吃着粉,一边交流着对老友粉的喜爱。李潇好奇地问:“你们知道老友粉名字的由来吗?”张悦东和林一飞都摇了摇头。于是,李潇便给他们讲起了老友粉的传说:“相传在 20世纪 30年代,一位老翁每天都会光顾南宁的一家茶馆,和老板成了好朋友。有一天,老翁生病感冒了,没来茶馆。老板担心他,便用爆香的蒜末、豆豉、辣椒、酸笋、牛肉末、胡椒粉等配料,煮了一碗热面条送给老翁。老翁吃后出了一身热汗,感冒竟然好了。他十分感激,便手书‘老友常临’的牌匾赠与老板。后来,这种面条就被称为‘老友面’,再后来又结合当地人喜食的米粉,发展成了现在的老友粉。”
听完故事,张悦东感慨道:“没想到一碗小小的老友粉,背后还有这样温暖的故事,这不仅是一碗美食,更是一种情谊的象征。”林一飞也说:“是啊,吃着这碗老友粉,感觉心里暖暖的,这就是美食的魅力吧。”
三人吃完老友粉,心满意足地走出粉店。他们继续在水街逛着,又品尝了其他一些南宁的特色小吃,如酸嘢、卷筒粉等。酸嘢的酸甜可口,卷筒粉的皮薄馅大,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离开南宁后,三人乘坐高铁来到了柳州。一下车,李潇就兴奋地喊道:“终于到柳州了,我已经迫不及待要去吃正宗的螺蛳粉了!”张悦东笑着说:“别急别急,我们先把行李放好,再慢慢去探寻这座城市的美食和美景。”林一飞也在一旁点头表示赞同。
在酒店稍作休息后,他们便前往了柳州着名的窑埠古镇。窑埠古镇位于LZ市蟠龙山下,柳江河畔,起源于汉武帝元鼎 6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古时这里以烧制砖瓦着称,烧制的砖瓦通过码头被运往各处,因此得名“窑埠”。清光绪年间,码头水运繁忙,往来商贾汇聚,窑埠古镇逐渐成为了柳州最繁华的聚居点。如今的窑埠古镇,是LZ市政府十大重点工程,被誉为“百里柳江”璀璨明珠,坐拥一线江景。古镇总建筑面积约 43万平米,是LZ市 4A级景区“百里柳江”景观带上的点睛之笔。
当他们走进窑埠古镇,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柳州。这里的建筑采用了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青砖灰瓦,飞檐翘角,木雕石刻等装饰精美绝伦,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古朴与典雅的气息。街道两旁,商铺林立,旗幡飘扬,各种特色小店琳琅满目,有手工艺品店、传统小吃店、茶馆、酒吧等,应有尽有。
李潇被一家手工艺品店吸引住了,他走进店里,看到了许多精美的柳州特色手工艺品,如壮锦、苗族银饰、瑶族刺绣等。他拿起一件壮锦,仔细欣赏着上面精美的图案,赞叹道:“这壮锦的工艺真是太精湛了,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张悦东也在一旁点头表示赞同:“是啊,这些手工艺品不仅是艺术品,更是柳州历史文化的载体。”林一飞则忙着用相机记录下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他说:“我要把这些美丽的东西拍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柳州的文化。”
离开手工艺品店后,他们继续在古镇里漫步。走着走着,来到了古码头。古码头是柳州最古老的渡口,见证了柳州古城的沧桑巨变。站在码头上,他们可以想象当年船只往来、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李潇感慨道:“这里曾经是柳州的商业中心,如今虽然繁华不再,但那份历史的厚重感依然让人震撼。”张悦东说:“是啊,这些古老的建筑和码头,都是柳州历史的见证者,它们默默地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过去。”
在古镇里逛了一会儿后,三人的肚子都开始咕咕叫了。他们决定去品尝一下柳州的特色美食——螺蛳粉。听说窑埠古镇里就有很多不错的螺蛳粉店,于是他们走进了一家人气很旺的螺蛳粉店。
店里坐满了食客,大家都在津津有味地吃着螺蛳粉,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酸笋味和螺蛳汤的香味。三人找了个空位坐下,服务员热情地走过来,递给他们菜单。李潇看着菜单,有些纠结地说:“这么多种类的螺蛳粉,该选哪种好呢?”张悦东笑着说:“要不我们每人点一种,这样就能品尝到不同的口味了。”林一飞表示赞同:“这个主意不错,我要一份招牌螺蛳粉,看看它到底有多招牌。”李潇想了想,说:“那我要一份加辣加酸笋的螺蛳粉,我最喜欢吃酸笋了。”张悦东则点了一份三鲜螺蛳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