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独裁者多了去了,但独裁者和暴君这两个词不是绝对代表着负面的。”
“毕竟如意要按照大部分人都的认知……罗斯福就是一个十分标准的大独裁者。”考虑到这个时候提起慈父可能有些敏感,陈树生果断选择了另外一位同时代的人物。
你们不是常说只有阿美莉卡大自由民主制度才能让国家强大吗?
不是都说阿美莉卡在二战正式开始之前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吗?
那我问你,1933年美国刚刚经济危机,制造业农业全面崩盘。
当时可是1933年,不到十年二战就开打了,阿美莉卡是靠着民主熬过经济危机重新发展制造业和重工业的吗?
回答我!
还不是彼时的罗斯福事施独裁手段,强行拉回了经济,用物流手段拉低了贫富差距,让富人们交出了自己百分之九十四的财富。
毕竟如果当时不用这样的办法,彼时的阿美莉卡搞不好就要再来一次内战了。
并且就算是打了内战,情况也不会变的更好,因为当时的经济危机早就波及到了一个全世界,全世界所有的国家特别是资产阶主义国家,基本上让彼时的经济危机给搞崩溃了。
如果问题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那么世界大战说不定会提前到来,毕竟如果走投无路了,通过战争来转移矛盾将会是当时大部分国家的唯一选择了。
而彼时罗斯福总统当时的手段就是一个个完完全全的独裁者对于那些富人们来说,罗斯福就给了他们几个选择。
要么被一无所有的穷人给吊路灯,所有人一块被烧死。
要么被军队的坦克开进院子,被炮弹轰开大门没收全部的财富。
要么就是乖乖的交税,同意罗斯福签署的一切法案。
这样的事情选择并不困难。
在泛黄的历史档案上,罗斯福签署行政法案的照片边缘已经微微卷曲。
陈树生的通过dNI可以完美复现当时的场景,指尖划过那段记载着“94%最高税率”的文字,指腹下的纸张粗糙得像彼时华尔街银行家们紧绷的神经。
1933年的美国地图铺展在桌面上,红色的经济危机重灾区标记像未愈的伤疤。
此刻正有几座大山正压在中西部农业带的位置,冷光与”大萧条”三个字相互映照。窗外传来训练场的枪声,与历史中那些农场主武装保卫粮仓的枪响诡异地重合。
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录音带在角落里积灰,但那些安抚人心的语调似乎仍在房间里回荡。
目光扫过墙上悬挂的“蓝鹰标志”,那是国家复兴局的象征——如今看来,更像是一只扼住资本家喉咙的铁爪。
书页间夹着的华尔街日报剪报已经褪色,上面“银行假日”的标题依然刺目。
陈树生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节奏恰好是谢尔曼坦克行进时的履带声。
他的战术平板亮着,显示着当时财富分配曲线——那条骤然下坠的红线,像极了被吊在路灯上的富豪们挣扎的双腿。
保险箱里锁着的金条突然显得可笑,在罗斯福的黄金禁令面前,这些金属不过是政府一句话就能收缴的战备物资。
陈树生的嘴角扯出一个冷笑,他太清楚这种“非常时期非常手段”的威力——就像他此刻别在腰间的配枪,随时可以变成征收私有财产的合法工具。
窗外的暮色渐浓,将那些记载着“公共事业振兴署”成就的数据淹没在阴影里。
但陈树生知道,正是这些“独裁政策”
“修建的公路、桥梁和学校,最终铺就了美国参战时的工业基础。
他的手指停“社会保障法的条款上,指甲在“财富再分配”几个字下面划出深深的痕迹。
泛黄的《国家工业复兴法案》原件静静躺在防弹玻璃展柜里,罗斯福的签名墨迹已经氧化发黑,却依然力透纸背。陈树生的战术手套轻轻擦过展柜表面,在\"总统紧急状态权力\"那条款项上留下一道转瞬即逝的雾气。
九十四度倾斜的财富分配曲线图钉在战术板上,红色箭头从华尔街直插密西西比河岸。陈树生的匕首尖正点在1933年那个断崖式的拐点,刃口反射的寒光与曲线图上的触底反弹完美重合。
保险柜里锁着的黄金征收令复印件上,财政部的钢印凹陷处还沾着当年的印泥。陈树生的指节无意识叩击着柜门,节奏恰好是谢尔曼坦克开进华尔街时的履带声。
墙上那幅“蓝鹰”海报正在褪色,但“我们无所畏惧”的标语依然刺目。
海报边缘卷曲的角落里,贴着张七十年代经济学研讨会的老照片——那些西装革履的学者们,正对着罗斯福的肖像指指点点。
1944年某位银行家的私人日记。“这该死的瘸子”的字样被反复涂抹,却又顽固地浮现在泛黄的纸页上。
防弹玻璃上的雾气渐渐消散,罗斯福的签名重新变得清晰。
那笔迹的每一处转折都像在诉说:真正的领袖,从不在乎后人如何评说。
这便是独裁者,并且罗斯福当时可是一上来就这搞的,面对经济危机他当时可没做什么犹豫。
他正在用自己全部的手段来施展自己目标,其手段和过程就是称得上独裁者,但人家的目的是什么?
是拯救自己国家,这样的人仅仅只是用独裁者来形容与概括实在是有些过于片面化了。
难道就因为独裁行为而全面否定他功绩?
那些在他死后,忽然跳出来的那些人,指责他批判他的人,才是真正的小丑和懦夫。
就算是面对一个早已经死去了巨人,也只敢在七十多年之后才敢开口。
而彼时,大洋彼岸的慈父在事业的初期在干什么呢?
相比于罗斯福那种天生的领袖气质,慈父当时可就要犹豫多了,甚至在陈树生的眼里,那时的慈父简直可以用“不成熟”来形容。
不过,谁又能想到,这个曾经犹豫不决、甚至有些莽撞的年轻人,后来会变成那个让人闻风丧胆的“铁腕领袖”呢?
慈父可不是一开始就想着搞大清洗,搞得所有人都血流成河的。
虽然他在初始阶段为了筹集经费和达成目标,确实做过不少极端的事情。
比如,他曾经直接抢劫火车来筹措经费,甚至用一些强迫手段确保军粮供给和城市安防。
这些手段在当时看来,无疑是铤而走险,甚至有些疯狂。但话说回来,慈父抢劫普通人老百姓了吗?他拿着枪去抢劫妇女儿童了吗?
没有。
那时的慈父,更像是一个被逼到绝境的赌徒,手里攥着最后一点筹码,赌的是自己的未来,也是整个国家的命运。
他或许不够成熟,或许手段过于激进,但你不能否认,他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决绝与无奈。
就像他在一次秘密会议上说的:“我们不是在玩游戏,输了可以重来。我们输不起,只能赢。”
不过,即便如此,慈父的某些行为还是让人感到不安。
比如,他曾经为了确保军粮供应,强行征用了不少人手中的粮食,导致不少家庭陷入饥荒。
这种做法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甚至有人开始质疑他的动机。
但慈父却毫不在意,他冷冷地说:“为了胜利,牺牲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你们觉得我残忍,那就等到战争结束再来评判我吧。”
那时的慈父,虽然还没有完全展现出他后来的铁腕手段,但已经隐隐透露出那种冷酷无情的特质。
他就像一把尚未完全出鞘的利剑,虽然还未见血,但已经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而这一切,不过是慈父漫长生涯中的一个开端。
谁又能想到,这个曾经犹豫不决、甚至有些莽撞的年轻人,后来会变成那个让人闻风丧胆的“铁腕领袖”呢?
那些行动与其说是抢劫,不如说是对沙俄政府补给线的精准截断。
每一次伏击,每一场遭遇战,都像锋利的刀刃划过腐朽的绳索,让沙皇的军队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物资匮乏的泥沼。
战利品——粮食、弹药、军装——被整齐地码放在临时搭建的仓库里,而那个后来被称为“慈父”的年轻人,毫不犹豫地将它们全部上交。
当时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些看似零散的袭击,在他眼中早已构成一场宏大的战争图景。
布尔什维克们像蛰伏的狼群,在沙皇统治的阴影下悄然集结,只是他们的力量尚且微弱,微弱到沙皇甚至懒得调遣正规军镇压,仅仅视他们为流窜的匪帮。
但战争从不会因轻视而停止。前线的炮火仍在轰鸣,士兵们的胃里却空荡荡的。
作为部队的一员,确保军粮供给不仅是职责,更是生死攸关的使命。
倘若防线崩溃,等待后方的将不是溃败,而是白军的屠刀——村庄焚烧,尸体悬挂在绞架上,鲜血渗进冻土。
在这样的时刻,犹豫即是背叛,仁慈等同于自杀。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在这场残酷的博弈里,没有浪漫的幻想,只有铁与血的抉择。
他接收到了来自上级的命令他必须绝对执行命令的内容,至于过程如果他有的选,慈父也不会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
毕竟他的方式和办法搞不好容易把自己给送上天……而事实则是证明了,大清洗固然确实有着相当管用的效果,但却也因为这一点导致了很多问题全都被搅和在了一起,不少人都在其中浑水摸鱼。
其所造成的危害,被一直延续了下去。
至于后来慈父参与政治掌权,其实一开始可以说的上是对人极大纵容和仁慈。
因为慈父最开始是明白的,在办公室工作跟以前劫道跟以前直接在地方工作是不一样的。
自己不能像以前一样,他很清楚上级的一纸命令,对于下级执行人员的压力有多大。
所以慈父最开始的时候,没那么严格只是要求大家尽可能的一起商量,一起完成目标就好。
至于其他方面,只要不是太过分慈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差不多了吧。
甚至当初托洛斯基遭受弹劾要被开除的时候,都是慈父出面作保的。
并且大清洗不是从33年开始的而是一直都有的,毕竟败类还有墙头草这些一直都是有的。
之前在契卡的运作下,让大部分人都是因公殉职,给了这些人一个非常体面的方式。
没有人知道他们其实是被清洗掉的。
陈树生和捷尔任斯基当时也没办法。
难道直接公开,克林姆林宫与中央委员派下去的办事员全都跟富农同吃同住,一起欺上瞒下人前一套背后一套,一起挖国家的根?
如果只是一两个,那么揪出来大刑伺候公开处刑,以正视听那么陈树生和捷尔任斯基都没啥意见,甚至这样的决定交给手下人自己就能决定,毕竟就算是闹到最高委员会那也同样担任结果没什么好说的。
无非就是陈树生这边可能将原本绞刑给替换成为炮决。
但问题,当时这种情况他不是偶然情况,而是人数上占据了相当一部分。
数量多到让人头皮发麻。
那这样的情况你该让,当时对着陈树生和捷尔任斯基怎么做?
全都公开?告诉全世界,葱克林姆林出来的全都是伪君子。
这样造成的影响太坏了,更何况当时政权刚刚建立根基不稳,之所以能立足依靠的是广大苏联让的信赖,一当时公开,这样的举动一定是动摇根本,造成无法挽回大效果,并且还会传播恐惧。
毕竟外部势力,尤其是带英这货,他是完全属于那种哪怕自己不活了也不能让别人有一丁点的舒坦日子。
那群婊子养的,会借用这种事情在群众之间大范围的传播恐惧和愤怒心理人,让人丧失思考能力。
并且这些人都自发的形成了一定的组织,已经有了隐隐对抗的架势。
直接开刀要是搞不好容易把刀刃给崩了。
所以没办法,当时也只好嚷相当一部分因公殉职,同时隐瞒部分内容,这样一来对大家都好。
对外形象建立了,内部清洗也完成了并且继任者尤其是那些年轻心高气傲的继任者多半会抱有着强烈的责任心继续干下去。
这固然可以说是是对众人的一种欺骗,但总比内部动荡大家全部怀疑人生怀疑信仰要好得多。
并且还降低了不少家伙的警惕心,毕竟这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兵法,当时的老外哪里见到过。
分分钟就被捷尔任斯基和陈树生给人收拾了,而查出来的内容确实不负众望。
带英当时都穷的当裤子了也要搞破坏,给自家全体海军降薪资也要让别人不好过。
要知道带英当时之所以能够立足于国际舞台,有着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就是因为彼时的带英有着世界上最强的海军力量说要封锁哪个国家的海上生命通道就封锁哪个国家的。
由此可见带英究竟是抱着多大的毅力,而查到这里捷尔任斯基也只能就此打住了,毕竟不可能因为这一点就对带英展开什么激烈的报复或者是战争。
毕竟彼时的代价营就算是开始走下坡路了,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就算是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消耗,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带英的体量当时依然还在,彼时大洋彼岸苏联连全面工业化都还没有完成。
所以也只能在小本本上给对方记上一笔,等待日后想办法报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