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能源投资集团是西山省属国企中的“航母”,资产规模庞大,业务涵盖煤炭、电力、新能源等多个领域,但也因机构臃肿、效率不高、历史包袱沉重而饱受诟病。选择这里作为国企改革的突破口,齐昊意在彰显决心,也预见到了最大的阻力。
调研当天,能投集团总部大楼气氛凝重。集团董事长郭达康是位在系统内经营多年的“老能源”,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汇报工作时数据信手拈来,对省里的政策表示“坚决拥护”,但谈及具体改革,尤其是涉及人员分流、非主业剥离等敏感问题时,便言辞闪烁,大谈“稳定压倒一切”、“需要循序渐进”。
齐昊不动声色地听着,参观了集团的调度中心和一些老旧厂区。他看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比如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但更多的是感受到一种沉闷的官僚气息和不愿触及根本问题的保守心态。
调研结束后的座谈会上,齐昊没有留情面:“郭董事长,能投集团是西山的能源命脉,但命脉不能是僵硬的、缺乏活力的!你们汇报了很多成绩,但我看到的是‘大而不强’、‘全而不精’!主业核心竞争力不强,辅业铺摊子、同质化严重,企业办社会职能剥离缓慢,这种状态,如何适应未来的市场竞争?”
他直接点出了能投集团的几大痛点:管理层级过多,决策效率低下;部分下属企业严重亏损,成为出血点;研发投入不足,传统路径依赖严重。
郭达康脸色微红,试图辩解:“齐省长,集团摊子大,历史遗留问题多,改革需要时间,也需要省里更多的政策支持……”
“时间不等人!”齐昊打断他,“市场更不会给我们太多时间!改革不是请客吃饭,必然要触动利益,要伤筋动骨!能投集团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制定出真正有魄力、可操作的改革方案!省国资委要派驻工作组,指导督促,限期完成!”
齐昊的强硬态度,在能投集团乃至省属国企系统内部引发了巨大震动。支持者看到了希望,认为终于有人敢碰这块硬骨头;抵触者则忧心忡忡,四处活动,试图延缓改革进程。
然而,就在齐昊准备深入推动能投集团改革时,一个他意想不到的领域出了问题,再次分散了他的精力,也给了反对者新的口实。
由省文旅集团主导的“西山古道”项目,在完成了前期规划和部分节点建设后,进入了关键的运营招商阶段。为了提升项目知名度和尽快产生效益,省文旅集团引进了国内一家知名的民营文旅运营公司——“景秀天下”,共同组建项目运营公司,负责古道线路的整体运营和市场推广。
合作初期,效果显着。“景秀天下”凭借其成熟的营销网络和运营经验,迅速打开了市场,古道旅游热度攀升。但好景不长,几个月后,陆续有游客和本地商户投诉,反映“景秀天下”存在捆绑销售、高价宰客、服务缩水、挤压本地小商户生存空间等问题。一些负面报道开始见诸网络和本地媒体。
起初,省文旅集团和分管副省长并未足够重视,认为这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试图内部协调解决。但问题并未平息,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终于,一篇题为《‘西山古道’变了味?资本逐利下的文化之殇》的深度调查文章,将此事推上了风口浪尖。文章详细揭露了“景秀天下”利用垄断地位牟取暴利、忽视游客体验、与当地社区关系紧张等诸多问题,并质疑省文旅集团在合作中“监管缺位”,“可能存在利益输送”。
这篇文章比之前的“智创未来”事件更具杀伤力,因为“西山古道”是齐昊亲自推动、寄予厚望的全省性文旅龙头项目,社会关注度极高。一时间,质疑声四起,不仅针对运营方和省文旅集团,更指向了项目决策者和推动者。
“早就说过,外面的和尚念不好经!”
“为了政绩,什么都敢引进,现在出事了吧?”
“改革改革,改得老百姓怨声载道!”
各种议论,甚嚣尘上。
齐昊得知情况后,震怒不已。他立刻责令省文旅集团暂停与“景秀天下”的一切合作款项支付,并由省国资委、审计厅、文旅厅组成联合调查组,进驻项目运营公司,对合作过程、财务状况、运营管理进行全面审计调查。
调查结果令人触目惊心。“景秀天下”确实存在严重的违规经营问题,虚高定价、财务混乱、服务质量差。更让齐昊心寒的是,省文旅集团在合作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尽职调查不到位、合同条款设置不严谨、后续监管流于形式等问题,集团分管副总经理甚至被发现与“景秀天下”高管过往甚密,存在接受吃请和礼品的情况。
“这就是我们的一些干部!”齐昊在听取调查组汇报后,痛心疾首,“面对改革发展,要么思想僵化、畏首畏尾;要么就头脑发热、盲目引进,缺乏必要的风险控制和监管能力!甚至还有人趁机想捞一把!”
他迅速做出处理决定:终止与“景秀天下”的合作,依法追究其违约责任;对省文旅集团董事长、总经理进行诫勉谈话,对分管副总经理立即免职,并由纪委立案调查;要求省文旅集团深刻反思,重新遴选负责任、有实力的运营伙伴,并建立严格的监督制衡机制。
同时,齐昊再次主动面对媒体,承认在项目推进和监管中存在失误,承诺将妥善处理后续事宜,维护游客和当地商户的合法权益,确保“西山古道”项目健康可持续发展。
“西山古道”风波,虽然最终得以处置,但对齐昊的声望和推动改革的势头造成了一次不小的打击。反对改革的声音更加活跃,甚至在一次省委常委会上,孙丽梅都看似无意地提了一句:“看来,我们在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加强党的领导和监管,一刻也不能放松啊。” 这话看似正确,实则是在暗指齐昊推动的改革存在方向性风险。
接连发生的“智创未来”和“西山古道”事件,让齐昊陷入了深刻的反思。他意识到,改革不仅需要勇气和决心,更需要高超的智慧和精细的操作。破除旧弊的同时,如何建立有效的的新机制,如何防范各种风险,如何确保改革成果真正惠及于民,是远比想象中更复杂的课题。
他没有被挫折吓倒,反而更加清醒。他放缓了在全省范围内快速铺开国企改革的步伐,决定采取更加稳妥的策略:集中精力,先在能投集团等一两家最具代表性的企业进行深度试点,摸索经验,完善方案,建章立制,打造“样板房”,然后再视情况逐步推广。
他加强了对各项改革方案的风险评估和合规性审查,要求凡是涉及重大资金、资产和民生利益的政策出台前,必须经过更加充分的论证和听证。
他也更加注重倾听不同的声音,包括那些反对和质疑的声音。他请赵文斌所在的政研室,定期整理汇编国内外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分发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