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技路藏真意,岁月显哲思
冯楠舒的电脑屏幕还亮着,“雪乡非遗数字传承系统” 后台的注册量仍在缓慢增长,留言区里一句 “原来不显眼的剑持,也能开出这么美的花”,让她指尖微微一顿。窗外的夜色渐浓,工作室里只剩她和沈玉薇两人,暖黄的台灯下,沈玉薇看着她若有所思的模样,轻声开口:“楠舒,这次系统成功后,你有没有想过,这背后藏着的那些道理,其实能帮咱们看清很多事?”
冯楠舒抬头,眼里带着疑惑。沈玉薇拿起桌上李奶奶贴的 “福” 字剪纸,指尖拂过细腻的纹路:“你看李奶奶剪了一辈子纸,年轻时没人觉得这手艺能当饭吃,可她就这么默默守着,直到咱们把它带出雪乡,让更多人看见。你做这个数字系统也是一样,之前没人关注你在电脑前熬了多少夜,可当它真正解决问题时,所有人都认可了你的价值。这其实就是第一个道理 ——默默耕耘的价值,从不会被时光辜负。”
这话让冯楠舒想起去年冬天,为了捕捉李奶奶剪纸的细微动作,她扛着高速摄像机在雪乡工坊蹲了半个月。那时窗外飘着雪,室内只有一盏旧灯,李奶奶剪到手指发麻,她拍到相机发烫,两人偶尔对视一笑,都没说什么豪言壮语。现在回头看,正是那些无人问津的日子,才让系统有了扎实的根基。
“还有第二个道理,” 沈玉薇继续说道,“你用数字技术拆解老手艺,没有把剪纸变成冷冰冰的代码,反而让‘游刃转角’的手感有了可触摸的温度。这说明创新不是颠覆过去,而是用新的方式守护初心。就像咱们团队,从雪乡的小工坊到澜城的工作室,从线下体验到线上传播,一直在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想让非遗活下去的初心。”
冯楠舒想起之前的 “颜值风波”,林溪后来调整宣传方向,不再聚焦外表,而是带着镜头去拍村民做木雕时的专注、学生第一次剪出春燕的雀跃。那些真实的瞬间,比任何精致的包装都更有力量。原来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让初心走得更远。
这时林墨发来消息,说省非遗保护中心已经把 “雪乡非遗数字传承系统” 列为重点推广项目,下周要组织其他非遗传承人来学习。冯楠舒看着消息,突然想起仪式上那位研究员说的话:“非遗传承需要不同的声音,有人守着老手艺,有人开创新路径,都是在为它续命。”
沈玉薇似乎看穿了她的心思,笑着说:“这就是第三个道理 ——价值从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一种坚守都值得被尊重。李奶奶守着剪刀是价值,你敲着键盘也是价值;林溪用镜头讲故事是价值,小宇握着刻刀创新也是价值。咱们团队之所以能走到现在,就是因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轨道上发光,最后汇聚成了照亮非遗的光。”
冯楠舒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澜城的夜景。远处的高楼亮着灯,像无数双注视着未来的眼睛;近处的街道上,有人匆匆赶路,有人驻足欣赏路边的夜景。她突然明白,人生就像非遗传承,有人站在聚光灯下,有人藏在幕后,但只要方向对了,每一步都算数。
“还记得我刚加入团队时,总觉得自己的技术没用,” 冯楠舒轻声说,“现在才知道,不是技术没用,是我还没找到它和初心的连接点。以后就算去省非遗中心做研发,我也会记得,数字只是工具,真正的核心,永远是那些藏在手艺里的温度和匠心。”
沈玉薇走过来,拍了拍她的肩膀:“这就是成长啊 —— 从迷茫到坚定,从怀疑到自信,最后在自己选择的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以后咱们拓展苏城,会遇到更多新问题,但只要记住这些道理,就不怕走偏。”
冯楠舒回到电脑前,在系统的 “纹样库” 里添加了新的注释 ——“每一道纹路,都是时光的印记;每一次创新,都是匠心的延续”。她知道,这些从实践里悟出来的道理,会像这纹样一样,刻在她未来的每一步里。
夜色渐深,工作室的灯依旧亮着。屏幕上的注册量还在增长,每一个新注册的用户,都是一份新的期待。冯楠舒看着那些期待,心里满是笃定: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份默默的坚持,每一次用心的创新,每一种独特的价值,都会在时光里沉淀成属于自己的答案。而她要做的,就是带着这些道理,继续用技术守护匠心,让非遗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