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数字承古韵,匠心露锋芒
“非遗技艺大赛” 筹备会进行到一半,张晓雅突然皱着眉打断讨论:“刚才澜城工业大学的老师发来消息,说学生报名很踊跃,但很多人担心学不会 —— 木雕要练好几年才能出徒,剪纸的纹样精髓全靠老师傅‘手感’,咱们的体验课时间有限,怕没法让大家真正入门。”
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林墨翻着报名数据,语气凝重:“已经有 120 多人报名了,要是让大家带着失望回去,反而会打击年轻人对非遗的兴趣。可李奶奶他们精力有限,没法一对一教这么多人。”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时,角落里突然传来一个轻声:“或许,我做的东西能帮上忙。”
大家循声看去,是负责工作室数字化运营的冯楠舒。她总是戴着黑框眼镜,平时话不多,多数时间都在电脑前处理数据或调试设备,连之前的 “颜值风波” 都没怎么参与讨论。此刻她抱着笔记本电脑站起身,手指有些紧张地摩挲着机身:“我之前跟着李奶奶学剪纸时,发现很多技法比如‘游刃转角’‘虚实排线’,光靠嘴说很难讲清,就试着做了个数字系统。”
冯楠舒将电脑连接到投影幕布,点开一个界面清新的程序 ——“雪乡非遗数字传承系统” 几个字跃入眼帘。她深吸一口气,开始演示:“这个系统分两大模块,左边是‘技艺拆解库’,我用高速摄像机拍下李奶奶剪‘雪乡全景图’、小宇雕春燕的全过程,再用 3d 建模把每个步骤拆解成可交互的动画。比如剪燕翅的 45 度角技巧,点击这里就能看到刀刃运动的轨迹模拟,还能调节速度反复看。”
随着她的鼠标点击,幕布上出现了木雕工具的三维模型,从下刀力度到木纹走向,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辨。“右边是‘虚拟体验区’,我借鉴了 AI 视觉识别技术,用户用手机摄像头对准自己的手,就能在屏幕上叠加虚拟轮廓线,跟着动画练习 —— 系统会实时纠正动作,就像有个‘智能师傅’在旁边指导。”
李奶奶凑上前,看着屏幕里自己剪纸的分解动画,惊讶地张大了嘴:“这东西能把我剪了一辈子的手法拆得这么细?上次教村里姑娘剪‘万字纹’,说破了嘴她也学不会,要是早有这个,肯定能教会。”
沈玉薇的眼睛亮了起来:“楠舒,这简直是及时雨!咱们马上要办技艺大赛,正好用这个系统做赛前培训;以后‘非遗进校园’,就算师资不够,学生也能通过系统自学。你怎么不早说?”
冯楠舒脸颊微红:“之前觉得只是个半成品,怕做不好反而添乱。而且…… 大家都在忙宣传、谈合作,我这技术活儿好像不太起眼。”
“太起眼了!” 林墨激动地说,“之前看新闻说有企业用 AI 机器人做扎染,把老手艺变成了智能生产,你这个系统就是咱们的‘数字匠人’啊!既能保留手工的精髓,又能解决传承的难题。”
当天下午,团队就把系统部署到了工作室的公众号上,还赶制了一批操作指南。冯楠舒则留在电脑前,根据大家的建议优化功能 —— 增加 “纹样库” 板块,收录雪乡传统纹样的历史故事;优化虚拟体验的识别精度,确保新手也能快速上手。
三天后的 “非遗技艺大赛” 启动仪式上,澜城工业大学的报告厅座无虚席。当主持人介绍到冯楠舒的数字系统时,她戴着眼镜站在台上,虽然声音还有些轻,但谈起技术细节却格外笃定:“非遗传承不是复制手艺,而是传递背后的匠心。这个系统就像一座桥,把老匠人的经验变成年轻人能看懂、能学会的语言。”
她现场邀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男生拿着剪刀对着手机,屏幕上立刻出现 “春燕剪纸” 的虚拟轮廓。在系统的实时引导下,原本连剪刀都握不稳的他,竟然剪出了一只像模像样的春燕。全场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不少学生拿出手机扫码关注,后台数据显示,半小时内就有 80 多人注册使用系统。
更意外的是,台下一位来自省非遗保护中心的研究员主动找上门:“小冯,你这个系统解决了非遗传承‘经验难留存、技艺难复制’的大问题!我们正在做‘数字非遗库’项目,想邀请你加入研发团队,把你的技术推广到更多非遗项目中。”
冯楠舒愣了愣,转头看向团队成员。沈玉薇笑着朝她点头,眼里满是鼓励。她深吸一口气,伸出手:“我愿意!但我有个条件 —— 要把雪乡的木雕和剪纸放在第一个推广案例里。”
仪式结束后,林溪拿着刚用系统剪出的 “团结福”,跑到冯楠舒身边:“楠舒,你太厉害了!之前大家都关注我这个‘校花’,其实真正撑起非遗推广的,是你这样的实干家。以后咱们搭档,你的系统负责‘教技艺’,我的视频负责‘讲故事’,肯定能让更多人爱上非遗。”
冯楠舒看着手里的剪纸作品,又看了看后台不断增长的系统注册量,突然觉得眼眶发热。她一直觉得自己像团队里的 “隐形人”,却没想到这份默默打磨的技术,能成为传承非遗的重要力量。
夕阳透过工作室的窗户,洒在冯楠舒的电脑屏幕上 ——“雪乡非遗数字传承系统” 的后台,显示已有 2000 多人注册,留言区里满是 “太好用了”“终于学会剪纸了” 的反馈。李奶奶拉着她的手,把一枚自己亲手剪的 “福” 字贴在她的电脑上:“楠舒,你这手艺啊,跟我这剪纸一样金贵,都是守护非遗的宝贝。”
沈玉薇走过来,拍了拍她的肩膀:“楠舒,这就是你的高光时刻 —— 不是站在聚光灯下,而是用自己的力量,让老手艺在数字时代活起来。未来咱们拓展苏城,你的系统就是咱们的‘秘密武器’,能让雪乡非遗的根,扎得更深、更远。”
冯楠舒笑着点头,手指在键盘上轻轻敲击,开始为系统添加新的功能模块。她知道,自己的 “高光时刻” 不是终点,而是用技术守护匠心的新起点 —— 在非遗传承的路上,每一份坚守与创新,都值得被看见、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