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白天还晴空万里,夜里忽然就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雨水敲打着窗棂和屋顶,发出哗啦啦的声响。
伊家早已睡下,却被一阵急促的拍门声和着雨声传来。
“爱国兄弟!秀娟嫂子!快开门!救命啊!”声音焦急万分,带着哭腔。
伊爱国一个激灵坐起来,披上衣服就去开门。王秀娟也赶紧点起煤油灯。
门一开,风雨裹着一个人影跌撞进来,是前院赵家的媳妇,浑身湿透,头发黏在脸上,雨水和泪水混在一起,怀里还抱着个裹得严实、却不停咳嗽哭闹的孩子——是小石头。
“咋了这是?石头咋了?”王秀娟赶紧把人让进来,拿干毛巾给她擦脸。
“发烧!烧得滚烫!咳得上不来气!浑身抽抽!”赵家媳妇语无伦次,吓得浑身发抖,“这大雨天的,去不了公社卫生所了!李大夫家又远……俺实在没法子了……拉拉……拉拉救命啊!”
她竟然直接求到了伊拉头上!显然是上次伊拉处理积食和日常的“小大夫”形象给了她极大的信任和依赖。
伊拉也被吵醒了,揉着眼睛从被窝里坐起来。奶奶也惊醒了,连声念佛。
伊爱国和王秀娟都愣住了,下意识地想拒绝。孩子病得这么重,哪是拉拉能看的?
伊拉却已经滑下炕,走到小石头身边。就着昏暗的煤油灯光,她看到小石头脸蛋烧得通红,呼吸急促,咳嗽声又重又急,带着明显的痰音,小小的身子因为高热不时惊厥一下。
情况确实紧急!
“系统,扫描症状!提供初步诊断和应急处理方案!”伊拉在心里紧急呼叫,同时伸出小手摸了摸小石头的额头,烫得吓人。
【扫描中……症状:高热(预估39.5c以上)、呼吸急促、咳嗽伴痰鸣、惊厥。初步判断:急性小儿肺炎可能性高,伴有高热惊厥。极度危险!需立即降温并尽快送医!】
【应急处理:1. 物理降温:温水(非冷水或酒精)擦拭腋窝、腹股沟、脖颈等大血管处。2. 保持呼吸道通畅:侧卧,清除口鼻分泌物。3. 紧急针刺放血(需专业人士):十宣穴或耳尖放血泻热(风险高,不建议宿主操作)。4. 可用高度白酒擦拭脚心辅助降温(需谨慎)。5. 尽快寻求专业医疗救助!】
系统的判断让伊拉心头一沉。肺炎!在这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小儿肺炎是极其凶险的疾病!
“快!用温水毛巾擦身子!擦胳肢窝、大腿根!”伊拉立刻抬头,用尽可能镇定的声音指挥,“把他侧过来,别呛着!”
她的镇定感染了慌乱的大人。王秀娟赶紧去灶房兑温水,伊爱国帮忙将小石头侧过身,赵家媳妇则手忙脚乱地解孩子的衣服。
伊拉又飞快地跑到她那小药箱旁,拿出那瓶之前给奶奶按揉后剩下的、度数最高的散装白酒(约莫六十度),倒了一点在碗里:“再用这个擦脚心!”
这是系统方案里风险相对较低的一步,她记得李大夫也曾提过土法降温可以用酒擦脚心。
温水擦拭和白酒擦脚心双管齐下,或许能暂时缓解一下高热。
做完这些,伊拉看着依旧咳嗽不止、呼吸艰难的小石头,眉头紧锁。物理降温只是治标,关键是炎症和呼吸困难……
她的目光扫过药箱里那些药材。肺炎……属于“肺热”还是“肺寒”?她努力回忆着李大夫的教导和系统里的知识。
小石头咳声重浊,有痰音,发烧,脸红……这像是“风热犯肺”或者“痰热壅肺”的表现。应该用清热化痰的药!
“娘!把咱家的金银花和鱼腥草拿点来!煮水!要浓一点!”伊拉再次开口。金银花清热解毒,鱼腥清肺化痰,这是目前她手里最对证的药了!虽然力量可能不够,但总比干等着强!
王秀娟此刻完全没了主意,听女儿说得肯定,立刻照办。奶奶也帮忙去生火。
赵家媳妇看着伊拉有条不紊地指挥,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抱着孩子不停地念叨:“拉拉,救救石头,救救石头……”
伊拉心里也没底,但她强迫自己冷静。她仔细观察着小石头的反应。温水擦拭和酒擦脚心后,孩子的惊厥似乎稍微缓和了一点,但依旧高烧咳嗽。
药汤很快煮好了,王秀娟用勺子吹凉了,一点点喂给小石头。孩子呛咳着,勉强喝下去一些。
时间在焦急的等待中一分一秒过去。外面的雨声渐渐小了些,但依旧没有停歇的意思。
伊拉守在小石头旁边,不时摸摸他的额头,观察他的呼吸和咳嗽情况。她发现,在喝了药汤、物理降温持续进行后,小石头的体温似乎不再继续攀升,咳嗽的频率也稍微降低了一点点?
是心理作用还是真的起效了?她不敢确定。
【宿主在紧急情况下,结合系统提示与所学知识,进行初步“辨证”(热证),并采取针对性措施(物理降温+清热化痰中药)。措施相对合理,暂未发现明显错误。奖励积分+30点。】
【宿主当前积分:1503点。】
系统的肯定让她稍微安心了些。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脚步声和敲门声。原来是邻居听到赵家媳妇的哭喊和伊家的动静,冒雨去把住在屯子另一头的、会扎针放血的一个老剃头匠请来了!这老剃头匠也懂点土法治急症。
老剃头匠看了看情况,又听了伊拉的处理方法,点点头:“降温做得对!这娃是热闭了!得泻热!”
他拿出三棱针,在小石头的十个指尖(十宣穴)快速刺了几下,挤出几滴黑血。然后又用针扎了耳尖放血。
说来也怪,经过这一番处理,小石头的呼吸似乎真的顺畅了一些,高烧也退下去一点,虽然还在烧,但不再那么烫手了,人也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不再惊厥。
众人都松了口气。
老剃头匠对伊拉说:“丫头,处理得及时!再烧下去就悬了!这金银花水喂得也对路!明天雨停了,赶紧送公社卫生所让李大夫瞧瞧!”
赵家媳妇千恩万谢,抱着睡着的孩子,由邻居陪着先回家了。
送走众人,伊家人都瘫坐在炕上,仿佛打了一场大仗。王秀娟后怕地搂住伊拉:“俺的娘哎,可吓死我了……拉拉,你胆子也太大了……”
伊爱国也心有余悸:“是啊,这要是出点啥事……”
伊拉靠在母亲怀里,小脸也有些发白。刚才全凭一股劲撑着,现在松懈下来,才感到一阵后怕。她第一次独立处理如此危急的病人,每一步都像是在走钢丝。
但那种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关键时刻起到作用的成就感,也是前所未有的强烈。
她回想整个过程,自己对“热证”的判断应该是正确的,处理措施也基本合理。尤其是果断使用金银花和鱼腥草,似乎真的起到了辅助作用。
这让她对中医的“辨证施治”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死记硬背方子,而是要根据病人的具体表现来分析病机,选择对策。
【成功应对紧急医疗事件,初步实践“辨证”思维,临床应变能力与信心大幅提升。奖励积分+50点!】
【宿主当前积分:1553点!】
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
这一夜,伊拉睡得并不踏实,梦里都是小石头急促的咳嗽声和滚烫的额头。
但经历这场雨夜急诊,她感觉自己又跨过了一道重要的门槛。
医学之路,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勇气、责任和不断的实践锤炼。
她知道,天一亮,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要去看看小石头的情况,要向李大夫汇报请教……
她的“小大夫”之路,注定充满了挑战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