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不漏。
这是林青和团队反复研究“鼎晖置业”那份购房合同及补充协议后,最直观也最无力的感受。合同文本严谨得像一块密不透风的铁板,每一条看似保障业主权益的条款,旁边都跟着一个措辞精巧的“但书”或指向另一份附属文件的标注,将开发商的责任撇得干干净净。尤其是在关于“学区”和“教育资源”的关键承诺上,他们用“引入合作”、“优先入学权”、“共享教育资源”等模糊字眼替代了确切的保证,而最要命的师资配置,则用那句“具体以实际办学为准”彻底堵死了所有追究的可能。
“这帮法务,真是把文字游戏玩到极致了。”陆辰揉着发胀的太阳穴,把一沓合同复印件推到一边,语气沮丧,“光从合同本身看,他们几乎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很难证明他们存在法律意义上的欺诈。”
李锐在视频连线那头也帮不上忙,这种纯法律和文本的博弈超出了他的技术范畴:“除非能拿到他们内部指示故意模糊宣传的邮件或会议记录,否则光靠这份合同,我们连立案都难。”
办公室里气氛沉闷。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提出各种可能的切入角度,又被合同里预设的防线一一挡回。林青眉头紧锁,盯着那些冰冷的条款,感觉自己像是在撞一堵覆盖着天鹅绒的钢墙,无处着力。难道这次,真的要被这一纸合同难倒?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离门最近的陆辰过去开门,有些意外地看到赵雨婷站在外面。
“赵老师?您怎么来了?”陆辰侧身请她进来。
赵雨婷今天穿着一件浅灰色的羊绒衫,搭配着简单的珍珠项链,显得知性而温婉。她手里还提着一个纸袋,里面装着几杯还冒着热气的咖啡。“刚好在附近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顺路过来看看。顺便……感谢林记者上次提供的那个网约车案例,对我的研究启发很大。”她说着,将咖啡分给众人,目光自然地落在摊了满桌的合同文件和一个个愁眉不展的脸上,“你们这是……遇到难题了?”
林青叹了口气,也没客气,将目前遇到的困境简要地说了一下,重点提到了那份让人无从下口的合同。“感觉他们把所有漏洞都预判并堵死了,我们像是在和一个精心设计的法律迷宫较劲。”
赵雨婷接过一份合同复印件,扶了扶眼镜,仔细地翻阅起来。她的阅读速度很快,目光敏锐地扫过那些关键条款,时而停顿,用指尖轻轻点着某行文字,陷入短暂的思考。
几分钟后,她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光芒,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洞穿表象的力度:“从纯粹的合同法角度看,他们确实做得近乎完美,规避了直接的法律风险。但是,”她话锋一转,将合同放下,看向林青,“我们或许可以跳出合同的框架本身,从其他维度来审视这个问题。”
她的话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首先,是虚假宣传与消费欺诈。”赵雨婷条理清晰地分析道,“合同里可以玩文字游戏,但他们大量的户外广告、楼书、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这些都属于宣传行为。他们将‘市实验一小分校’作为核心卖点进行宣传,刻意营造出与名校本部同等师资水平的印象,这在《广告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里,很可能构成虚假宣传,甚至消费欺诈。消费者的信赖利益是基于整体宣传营造出的预期,而不仅仅是合同里的那几个干巴巴的字眼。我们可以广泛收集这些宣传证据,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林青眼睛一亮,这确实是一个他们之前过于聚焦合同而忽略的方向!
“其次,是对‘学区房’概念的滥用和误导。”赵雨婷继续道,声音沉稳,“‘学区’本身是一个政策性的、相对稳定的概念,与特定学校挂钩。他们利用这个概念的模糊地带,用一个质量根本无法保证的‘挂牌分校’来偷换概念,本质上是对公共教育资源信誉的透支和滥用,也误导了消费者的重大决策。这不仅仅是商业诚信问题,也触及了教育公平的敏感神经,更容易引发公众和监管部门的共鸣。”
“最后,也是更深层的,”赵雨婷的语气带上了些许社会学者特有的批判色彩,“他们精准地捕捉并利用了当代家长对于女教育的高度焦虑心理。这种营销策略,本质上是在贩卖焦虑,通过制造‘不买就落后’的紧迫感,促使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出非理性决策。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也反衬出他们商业行为的不道德性。”
一番分析,如拨云见日。赵雨婷没有纠结于合同条款的字眼争斗,而是从宣传行为、概念滥用和社会心理三个层面,直接绕开了对方坚固的合同防线,指向了其商业模式的软肋和命门。这不仅是法律层面的突破,更是认知层面的降维打击。
办公室里的沉闷气氛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豁然开朗的兴奋。陆辰立刻开始记录要点,李锐也在那头嚷嚷着要从线上宣传资料入手做数据抓取和分析。
林青看着沉静自信的赵雨婷,心中那份一筹莫展的焦躁瞬间被由衷的钦佩和欣喜所取代。她的专业学识和独特视角,像一把精准的钥匙,一下子就找到了迷宫锁孔的位置。这种基于智慧和学识的魅力,与苏芮那种充满冲击力和执行力的风格截然不同,却同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赵老师,太感谢了!”林青真诚地说道,“你这一下子给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赵雨婷谦和地笑了笑:“我只是提供了一个思路,具体的调查取证工作,还得靠你们这些专业人士。”
新的调查方向已经明确,一条是收集对方铺天盖地的虚假宣传证据,另一条是深挖其利用政策概念和家长焦虑的心理机制。
这条绕过合同陷阱的新路径,究竟能收集到多少确凿的证据?又能否真的撼动“鼎晖置业”这棵根深蒂固的大树,为那些受骗的家长讨回公道?
真相的面纱,似乎被揭开了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