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后台的提示音突然像被点燃的烽火台,接连不断地响了起来。林青点开一看,满屏都是关于学区房的求助信息,字里行间透着的焦虑几乎要溢出屏幕。他快速浏览着,眉头越皱越紧——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了同一个名字:“鼎晖置业”的“学府苑”项目。
这可不是一般的投诉。林青坐直身子,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条留言。家长们字字泣血的控诉,让他立刻意识到,这次面对的不是简单的消费纠纷,而是一个用精美广告、模糊承诺和法律陷阱精心编织的骗局。
有意思的是,这些线索并非独家。几乎在同一时间,业内好几个媒体群都在私下流传着同样的爆料。但奇怪的是,各大媒体平台对此都保持着诡异的沉默。原因不言自明——“鼎晖置业”是业内出了名的金主爸爸,每年投在媒体上的广告费都是天文数字。
林青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桌上的U盘。电脑屏幕上,左边是“鼎晖置业”精心制作的宣传页面,“名校环伺”“书香门第”的字眼格外刺眼;右边是“灯塔”后台那些带着血泪的控诉:
“林记者,我们全家凑了六个钱包,就是冲着他们承诺的市实验一小分校才买的房!结果现在挂羊头卖狗肉,老师都是新招的,这算什么名校?”
“合同上只写保证入学,根本不提师资。我们去理论,他们法务就拿合同条款堵我们,这不是明摆着坑人吗?”
“三十年的房贷压得喘不过气,现在孩子上学成了这样,真是叫天天不应……”
陆辰站在一旁,不安地搓着手指:“青哥,‘鼎晖’确实是咱们社里多年的大客户。上周开会时,总经理还特意强调今年形势不好,要维护好重点客户的关系……”
林青当然懂。他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曙光”工作室的运转、大家的工资,都指着这些广告收入。真要动这块蛋糕,后果不堪设想。他闭上眼睛,宣传册上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脸,和求助信里家长们绝望的眼神,在他脑海里反复交错。那种被精心设计的承诺欺骗,赔上全家积蓄的愤怒和无助,像针一样扎在他的良心上。
“查!”林青缓缓睁开眼,目光却异常坚定,“先不谈报道,把事实搞清楚。如果情况属实,这就是在吸老百姓的血,不能不管。就算不能报道,咱们能帮忙推动解决也可以呀。”
调查的轮子刚启动,连第一手资料都还没拿到,各方的压力就接踵而至。
第一个电话是分管副总编打来的,语气亲切得让人不适:“小林啊,听说你在关注‘鼎晖’的项目?我知道你一向有正义感,不过这个事牵涉太广,对方又是我们的重要合作伙伴。你看是不是先放一放?或者换个温和点的方式处理?”
林青含糊地应了几句,刚挂断电话,手机又响了。这次是个业内前辈,声音圆滑得像抹了油:“林记者,久仰大名。‘鼎晖’的王总跟我很熟,他们最重视品牌形象了。这里面肯定有误会,大家都是朋友,有事好商量,何必闹到台面上呢?”
连在宣传系统工作的老同学都辗转递来话,暗示他“注意影响”,毕竟是纳税大户,解决了几千人的就业问题。
这些或明或暗的“关心”,像一张无形的网,从四面八方缠绕过来。林青烦躁地揉了揉太阳穴,心里却更加确定——这个“学府苑”的水,比想象中还要深。“鼎晖”这么快就能调动这么多关系来说情,恰恰说明他们心里有鬼。
市场的寒意每个人都感同身受,但他更不能对那些已经被骗得血本无归的家庭视而不见。他把那些说情的电话统统抛在脑后,对陆辰交代:“联系几个核心的维权业主,找个安全的地方见面。另外,想办法接触‘学府苑’项目的离职员工,看看能不能从内部找到突破口。”
决心是下定了,但前路的荆棘才刚刚露出锋芒。这次的对手不再是躲在网络后的水军,而是一个根深叶茂、财大气粗的房地产巨头。他们既擅长用华丽的辞藻编织美梦,更精通如何用法律的武器给自己的文字游戏保驾护航。
这才刚起步就寸步难行,林青和他的“灯塔”,真能撕开“学区房”这层华丽的外衣吗?这块硬骨头,他啃得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