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芮离开后的日子,林青像是被抽走了一部分魂。
办公室里少了那个雷厉风行、时常与他针锋相对却又默契十足的身影,陡然间空旷冷清了许多。他试图用工作填满所有时间,但效率低得可怜。常常是对着屏幕半天,文档上却只多了几行删删改改、毫无生气的字句。
回到家,冰箱里空荡荡的,他也懒得补充,经常是凑合着泡碗面,或者干脆不吃。夜晚变得格外漫长,房间里只有他一个人的呼吸声,和苏芮争吵时那些尖锐的话语,总在不经意间回响,带来一阵阵钝痛。他觉得自己像一艘突然失去部分动力的船,在情绪的暗礁区艰难徘徊,明知必须前行,却一时找不到正确的航向。
林青像是被困在了一片灰蒙蒙的雾霭里。
这天深夜,他再一次毫无睡意,索性又回到了办公室。偌大的空间里,只有他桌前亮着一盏孤灯,电脑屏幕的光映着他略显憔悴的脸,像一个固执的守望者。他漫无目的地刷新着“灯塔”网络的后台,目光扫过那些司空见惯的消费纠纷、邻里投诉,心底的无力感在不断蔓延。随后又打开社交媒体平台,试图从海量信息中捕捉下一丝线索的微光,但注意力始终无法集中。挫败感和一种难以言说的孤独,如同窗外沉沉的夜色,紧紧包裹着他。
就在他准备放弃,继续回去面对漫长的黑夜时,一条夹杂在众多信息中的求助信,猛地抓住了他的视线。发送者是一位松鼠快车平台的网约车司机,他的留言没有过多的情绪宣泄,而是用一种近乎绝望的平静,叙述了一个家庭的崩塌。
信中写道,为了多赚点钱给孩子攒学费,他连续跑了近十四小时的车,极度疲劳下,不慎与路边护栏发生了轻微剐蹭。人没事,车损也不大。但“松鼠快车”平台的处理方式却如冰冷的铁拳——系统自动判定他全责,不仅不予报销修车费用,还直接扣除了高额的安全保证金,并封禁其账号一周。一周不能接单,意味着这个月的收入锐减,房贷、孩子的补习费、一家老小的生活费瞬间没了着落。他在信末写道:“林记者,我不怕辛苦,但我怕这‘松鼠快车’的规则。它好像只看得到那点剐蹭,看不到我为什么会在那里,看不到我身后的一大家子。”
这封信,像一道锐利的闪电,劈开了林青周身的迷雾。
网约车司机的困境,他并非不知。高昂的抽成、苛刻的奖励规则、算法派单的不公……这些话题早已在网络上讨论过无数次,几乎成了都市人熟悉的背景噪音。但眼前这封指向“松鼠快车”的求助信,将抽象的“困境”浓缩成了一个具体家庭的血泪。它赤裸裸地揭示出,当“松鼠快车”这类平台的算法缺乏必要的温度和人性的考量,当规则的设计只追求冰冷的效率与风险规避时,会对依赖这个系统生存的个体,造成何等毁灭性的打击。
这不正是他一直以来最深切的担忧吗?在与苏芮的争吵中,他坚持认为算法逻辑会侵蚀内核,会忽略具体的人的处境。而眼前这个“松鼠快车”的案例,无疑为他的观点提供了最残酷、也最有力的注脚。这不是简单的劳资纠纷,这是“系统之困”对“人之困境”的无情碾压。
一股混杂着愤怒、使命感以及某种被验证的复杂情绪,瞬间冲垮了连日来的颓唐。他的眼神重新聚焦,手指因用力而微微发白。他几乎能感觉到,一篇能够真正触及问题核心、引发社会深度反思的报道,正在脑海中逐渐成型。
“陆辰!”他立刻抓起手机,声音因激动而略显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马上到办公室!我们可能找到了一个能真正推动改变的案件!”
不到半小时,陆辰便匆匆赶来,脸上还带着睡意,但眼神已被林青的状态点燃。
林青指着屏幕上那封指向“松鼠快车”的求助信,语气沉痛而坚定:“你看,这不是个案。这是‘松鼠快车’这类平台系统性问题的一个极端缩影。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帮助这一个司机,而是要通过这个案例,撕开一个口子,让所有人都看到,在‘松鼠快车’这类算法和资本编织的规则下,普通人正在承受什么。我们要探讨,科技在追求效率的同时,该如何保有最起码的善良和温度。”
他立刻行动起来,不再是之前那种无头苍蝇般的状态。他让陆辰优先联系这位司机,获取更详细的资料和授权,同时开始在后台海量信息中,定向搜索与“松鼠快车”平台判责机制、司机生存状态相关的其他线索。他要将这个孤立的悲剧,放置于更广阔的群体图景之中。
个人的失落与伤感,在这一刻被一种更宏大、更紧迫的责任感所取代。他渴望用手中的笔,为这些在“松鼠快车”等平台算法夹缝中艰难求生的司机发声,渴望证明,深度调查和人文关怀,在这个技术狂飙的时代,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那就是守护具体的人,对抗冰冷的系统惯性。
目标已然明确,道路依旧艰难。
他要挑战的,是“松鼠快车”这样一个由资本和复杂算法构筑的庞然大物。
凭借一个记者的力量,和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他真的能撼动这棵根系深远的大树,为无数沉默的“他”和“他们”,争取到一丝系统性的改善与应有的尊严吗?
挑战,前所未有地清晰,也前所未有地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