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出身、笃信白纸黑字深度报道的林青,第一次要借助他最不熟悉的短视频战场来迎战舆论,能行吗?这个问号,在他前往苏芮工作室的路上,一直在脑海中盘旋。
网络上的喧嚣并未完全平息,但林青的心境已然不同。那份亲手从废墟和现场刨挖出的扎实证据,给了他前所未有的底气。他知道,仅靠一份沉甸甸的报告,声音很难传远。要想扭转舆论,必须借助新的扩音器。而苏芮,这个早已在自媒体领域风生水起的老搭档,无疑是最佳人选,尽管他对她那一套“玩法”始终心存疑虑。
苏芮的工作室坐落在一个由旧厂房改造的文创园里,工业风混搭着现代设计的明快,与“曙光”工作室那堆积如山的文档气息截然不同。一进门,林青就被眼前的景象晃了一下。开放式的空间里,绿植、懒人沙发、色彩鲜艳的白板墙随处可见,几个年轻人正戴着耳机专注地盯着屏幕,空气中弥漫着咖啡香和淡淡的香薰味道,更像一个时髦的设计公司,而非他认知中的媒体机构。
苏芮正站在一块白板前,上面画着复杂的视频脚本结构图,她一手拿着马克笔,一手接着电话,语速飞快:“对,剪辑节奏再快一点,前五秒必须抓住人!bGm呢?要那种能带动情绪的……特效?暂时不用,这次内容硬核,干净利落就好……”
她挂了电话,这才看到站在门口略显局促的林青,嘴角勾起一抹带着戏谑的笑容:“哟,稀客啊林大记者。怎么,终于肯屈尊降贵,来我们这‘浅薄’之地视察工作了?”
林青有些尴尬地清了清嗓子:“少来这套。找你是有正事,‘细胞活力素’那个案子,证据都齐了,但需要让更多人看到。”
“我就知道。”苏芮放下笔,双手抱胸,“报告带了吗?我先看看。”
林青递过厚厚的文件夹。苏芮快速翻阅着,眼神逐渐变得锐利而专注,不时用笔在上面圈画。看完后,她长舒一口气:“东西很扎实,硬骨头。但这么干巴巴地扔出去,估计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
“那你的意思是?”
“拆解,重塑。”苏芮打了个响指,“把它变成一系列短视频。第一集,悬念引入——‘起底神药背后的神秘创始人’;第二集,证据展示——‘垃圾堆里翻出的惊天骗局证据’;第三集,现场直击——‘卧底记录骗子公司的洗脑话术’;第四集,专家解读与警示。每集控制在两分半以内,信息密度要高,节奏要快。”
林青的眉头立刻拧成了疙瘩:“两分半?这能讲清楚什么?还有这标题…太‘标题党’了吧?”
“我的林大哥,”苏芮无奈地扶额,“现在用户的平均注意力只有几秒钟!你不用钩子把他们钩住,谁有耐心听你讲完一个完整的故事?深度,是留给看完视频、产生兴趣的人去你的完整报告里寻找的。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他们‘看见’!”
争论了一番,林青最终还是妥协了,毕竟传播这块,苏芮是专家。接下来是拍摄。当林青被按在补光灯前,面对黑洞洞的手机镜头时,他瞬间僵住了。平时在法庭上都能侃侃而谈的他,此刻却连一句简单的开场白都说得磕磕绊绊,眼神游离,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放。
“停!林青,自然一点!你不是在做工作报告!”
“眼神看镜头!对,想象你在跟屏幕后的朋友说话。”
“语速,语速提起来!别那么一板一眼!”
苏芮在一旁又是示范又是引导,忙得团团转。她不仅要担任导演和主持,还要兼顾灯光、检查画面,甚至亲自调整林青的领口。林青看着她穿梭在设备和工作人员之间,条理清晰,指挥若定,额角却渗着细密的汗珠,那股熟悉的干练背后,也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他忽然意识到,这份他曾经有些轻视的“浅薄”工作,背后同样需要极强的专业素养和巨大的精力投入。
“好了,这条差不多了。虽然表现力还是有点…嗯,‘正直’,”苏芮看着回放,忍着笑点评,“但贵在真实,符合你的人设。剩下的旁白和现场画面剪辑交给我。”
林青松了口气,仿佛打了一场硬仗。他看着苏芮立刻又投入到紧张的后制工作中,指挥着团队加特效、配字幕、选音乐,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他内心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依然不完全认同这种碎片化、追求即时效果的表达方式,觉得它牺牲了信息的完整性和应有的严肃性;但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佩服苏芮和她团队的专业与高效,他们确实懂得如何在这个时代让信息有效触达更多人。
这种传统新闻理想与新媒体传播现实的碰撞,让他感到一种撕裂感。他忍不住想,经过这样精心“包装”和“裁剪”后的真相,虽然传播力更强,但它还是原本那个完整、复杂的真相吗?这样去生产新闻,追逐流量和关注,和他当初选择记者这个职业的初心,还一致吗?
他看着苏芮忙碌而坚定的背影,又看了看屏幕上那个被剪辑得节奏明快、甚至略带煽动性的视频粗编,心中那个巨大的问号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清晰了:
这样制作出来的内容,真的能承载起真相的重量,赢得公众的信任吗?
而用这样的方式去“报道”新闻,自己,还是一个纯粹的记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