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林青不断传来的情报,行动组的反应却有些迟疑。这么多没有出处、无法解释来源的情报,对方能全盘信任吗?情报从何而来,林青,你到底是什么人?他一个记者,为什么比警方还厉害?
这一连串问题,在行动组成员心头盘旋。
刚一踏进行动组的办公室,林青就感受到了压力: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混合着焦虑、疲惫和猜疑的复杂气息。
巨大的电子屏幕依旧闪烁着数据和图像,但围绕着屏幕展开的讨论,却常常陷入僵局。会议室的烟灰缸总是堆得很快,浓茶和速溶咖啡成了维系精力的唯一依靠。每天都是无休止的熬夜加班,每天都是密集的战术会议,而每天,也几乎都伴随着激烈的争论。
“林青同志,你再次坚持赵宏宇的海外账户密钥藏在他女儿音乐盒的夹层里,这个判断的依据到底是什么?我们技术团队分析了所有常规监控和通讯记录,没有任何线索指向这一点!” 一位戴着黑框眼镜,隶属于反贪局数据攻坚小组的专家,忍不住拍了一下桌子,语气中带着挫败感和不解。他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显然已经连续工作了很久。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林青身上。老雷沉默地抽着烟,眼神深邃;高指挥官抱着臂膀,眉头紧锁。陈国华则试图打圆场,但语气也难免带上了一丝疲惫:“小林提供的信息,之前几次都证明了准确性,我们要相信……”
“相信?陈处,我们是执法部门,讲的是证据链!不是靠‘感觉’和‘判断’来推进案件的!” 另一位来自警方经侦部门的老资格警官沉声道,“每次行动,我们都调动大量人力物力,如果一次失误,不仅仅是打草惊蛇,更是对国家资源的极大浪费!我们必须知道情报的确切来源,评估其可靠性!”
林青坐在角落,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如同实质般挤压着他。他脸色有些苍白,连续多日高强度地、小心翼翼地使用“真相之眼”,试图将看到的碎片转化为“合理”的推理线索,已经让他的精神处于透支的边缘。太阳穴针扎似的疼,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他无法解释,难道要告诉这些代表着国家纪律和法律的精英,自己能看到物品上残留的过去影像?
他只能艰难地重复着苍白无力的说辞:“这是我综合分析了赵宏宇的家庭关系、行为习惯,以及一些……一些非常细微的、容易被忽略的痕迹得出的推论。我认为值得一试。”
这样的解释,在严谨到近乎苛刻的联合调查组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工作进度异常艰难,每一次关键节点的推进,都伴随着对林青情报来源的反复质疑和激烈争吵。信任,在这种高压和不确定性下,变得脆弱不堪。
最后,还是陈国华拍板,时间紧迫,但要保证准确,既然拿不准,那就逐条核实。确认一条,就快速执行一条!
更让林青心底发寒的是,在这种内部磨合的煎熬之外,他敏锐地察觉到,似乎另有一股暗处的力量,如同隐藏在阴影中的毒蛇,已经悄然盯上了他。
那是一种被窥视的感觉。有时是在他深夜离开指挥中心,乘坐安排好的车辆返回安全屋时,会觉得后视镜里某辆车的灯光似乎跟得久了些;有时是在临时安置点,窗外偶尔会闪过不寻常的鸟鸣或细微的、不属于环境音的动静;甚至有一次,他习惯性触摸了一下安全屋里新换的烧水壶,指尖传来的微弱“回响”中,除了工作人员例行检查的影像外,似乎还有一个模糊的、戴着鸭舌帽的低着头的身影,在工作人员离开后,极其短暂地靠近过门口。
这些细节细微得几乎可以忽略,若是以前,他可能根本不会在意。但如今,在精神高度紧张和“真相之眼”带来的超常感知下,这些异常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他心中漾起一圈圈不安的涟漪。
是奥丁资本那边的人?他们已经察觉到了调查的存在,并且锁定了作为信息源头的自己?还是……内部有人对他的存在和特殊能力产生了别的想法?这种被窥视的恐慌感,与他面对联合调查组质疑时的压力内外交加,让他几乎喘不过气。
他感觉自己像走在一条狭窄的钢丝上,一边是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一边是来自内部的不信任,而脚下,则是深不见底的、充满未知危险的黑暗。
在一次小范围的情况通报会后,林青凭借几天前从一个被丢弃的快递包装盒上捕捉到的碎片信息,引导技术团队成功拦截了一份即将被物理带出境的关键技术图纸微缩胶片。人赃并获,铁证如山。
行动组内对他的质疑声浪暂时平息了一些,老雷看他的眼神也多了一分难以言喻的深沉。毫无疑问,林青提供的信息帮了大忙,一次次地将调查从僵局中引领向突破口,他已然成为此次行动不可或缺的核心关键。
但是,当林青独自一人回到那间加强了安保措施,却依然让他感到不安的安全屋时,他靠在冰冷的墙壁上,疲惫感如潮水般涌来。
他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心中那个钩子愈发尖锐:
他提供的信息确实一次次帮助专案组取得突破,但他自己呢?在这旋涡中心,他还能安全吗?那双在暗处窥视的眼睛,究竟属于谁?它会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发出致命的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