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非常普通的工作日的下午,一个陌生来电,邀请林青到工作室楼下的咖啡厅一叙。
手机在桌面上震动,屏幕亮起,显示的是一串毫无规律的本地号码。林青刚整理完一篇关于基层环保执法的采访稿,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杂乱的办公桌上投下慵懒的光斑,空气里弥漫着旧书刊和咖啡混合的气息。他瞥了一眼陌生的号码,作为一名以挖掘真相为己任的调查记者,他早已习惯了各种未知的来电。他略一沉吟,划开了接听键。
“喂,是林青先生吗?”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沉稳的男中音,不高不低,听不出太多情绪。
“是我,您哪位?”
“冒昧打扰。我们拜读过您关于‘省级示范校产业链’和替考生事件的系列深度报道,受益匪浅。有些相关联的情况,想与您进一步探讨。不知是否方便,现在到您工作室楼下的‘静岸’咖啡厅一叙?我在二楼的‘听雨’包间。”
对方的用词礼貌而克制,“拜读”、“探讨”,这些词语精准地触动了一个记者的神经。他那几篇报道,确实曾掀起不小的波澜,甚至间接推动了某些领域的整改,但也触及了不少人的利益,后续更是引来了诸多无形的压力与警告。对方是谁?是新的线索提供者,还是……?
“好,我十分钟后到。” 林青压下心头的疑虑,声音平静地答应下来。他没有多问,在这种时候,面对面的观察往往比电话里的试探更有效。
挂了电话,他起身走到窗边,楼下街道车水马龙,行人如织,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寻常。那个“静岸”咖啡厅,是他平时赶稿或约见线人常去的地方,环境清幽。选择在那里见面,对方似乎既不想过分隐蔽,也不想在大庭广众之下,分寸拿捏得极好。
十分钟后,林青推开“静岸”咖啡厅古色古香的大门,木质风铃发出清脆的响声。侍者似乎早已得到吩咐,直接引领他上了二楼,停在“听雨”包间门口。
轻轻推开门,包间不大,布置典雅,一张小方桌,两张舒适的沙发椅。一个男人背对着门口,正望着窗外。听到动静,他转过身来。
第一眼看去,其貌不扬。约莫四十岁左右的年纪,穿着极其普通的深色夹克,身形中等,发型是那种丢进人海就找不出来的标准短发。然而,当他的目光与林青接触时,林青心中微微一动。那是一双格外有神的眼睛,深邃、明亮,仿佛能穿透一切表象,直抵核心。那眼神里没有学者的儒雅,没有商人的精明,也没有寻常公务人员的刻板,而是一种沉淀下来的、洞悉世事的沉稳与锐利,这两种特质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林记者,请坐。” 男人微微一笑,伸出手与林青握了握,手掌干燥而有力,“冒昧相邀,感谢赏光。我姓陈,陈国华。”
两人落座,侍者送上两杯清咖后悄然退下,并轻轻带上了门。包间里顿时安静下来,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城市背景音。
“陈先生找我,是因为我之前的报道?” 林青开门见山,他不喜欢绕圈子。
陈国华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端起咖啡轻轻抿了一口,动作不疾不徐。他放下杯子,目光再次落在林青脸上,那目光仿佛带着重量。
“指教不敢当。林记者那几篇报道,鞭辟入里,证据链扎实,尤其是能挖出水面下的利益勾连和跨境操作的蛛丝马迹,展现了非凡的调查能力和职业勇气。” 陈国华语气平淡,像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我们注意到,您似乎有一种独特的直觉,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到那条被刻意隐藏起来的线。”
林青心头一凛。对方果然是有备而来。他表面上不动声色:“过奖了,只是记者的本职工作,多花些时间精力罢了。”
“时间精力?” 陈国华微微挑眉,那双有神的眼睛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能在诸多干扰和压力下,依然坚持挖掘到底,并精准命中要害,这不仅仅是时间和精力的问题。我们更倾向于认为,您拥有一种极其珍贵的素质——对真相的敏锐嗅觉,以及将碎片拼凑成完整图景的洞察力。”
林青沉默着,没有接话。他在快速评估对方的身份和意图。官方的人?但感觉不像普通的宣传部门或者涉事单位的说客。
陈国华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低了一些,却更加清晰:“正式自我介绍一下。我来自林江省反贪污贿赂局,特别调查处。”
林江省!那是经济大省,也是许多大案要案的高发区。反贪局?特别调查处?林青的呼吸微微一滞。这个名头,比他预想的任何采访对象或潜在线人都要厚重得多。这是国家机器,是代表着秩序与铁律的力量。他一个民间记者,怎么会和这个部门产生交集?
“您……您好。” 林青感觉自己的喉咙有些发干。他过往的调查,虽然也是为了公义,但更多是出于职业本能和书生意气,突然被这样一位代表着绝对权威的人员找上门,那种冲击力是巨大的。
“放松点,林记者。” 陈国华语气缓和了一些,“我们找您,并非因为您的报道本身有什么问题。恰恰相反,我们对您的能力和坚持表示高度赞赏。也正是因为这份赞赏,我今天才会坐在这里,代表林江省反贪局,向您发出一项特殊的、非正式的协助邀请。”
“协助……邀请?” 林青重复着这个词,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一个记者,被反贪局邀请协助?
“是的。” 陈国华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我们目前正在跟进一个高度机密的经济安全案件。一个跨国犯罪集团,利用复杂的股权结构和虚假的境外投资作为掩护,在境内大规模进行洗钱活动,数额极其巨大。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地看着林青:“他们真正的目的,是借此渠道,窃取我国在高端制造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技术。他们的行动极其隐蔽,善于利用合法商业外衣和媒体烟雾弹,常规的调查手段进展缓慢,而且对方似乎在我们内部也有一定的‘预警’机制。我们需要一个‘局外人’,一个他们意想不到的视角,来打破僵局。”
林青听得心潮起伏。洗钱!窃取核心技术!这已经不是普通的经济犯罪,这是关乎国家金融安全和技术壁垒的宏大叙事!与他之前那些揭露地方黑幕、行业潜规则的报道相比,格局瞬间被拉升到了一个他从未想象过的高度。一股混合着震撼、责任感,甚至还有一丝少年热血般的冲动,猛地涌上心头。他仿佛能看到,在那平静的商业新闻背后,正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却至关重要的战争。
“所以……你们需要我做什么?我只是一个记者。” 林青的声音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沙哑和激动。
“我们需要您那双善于发现真相的眼睛和梳理复杂信息的能力。” 陈国华郑重地说,“以您记者的身份作为掩护,利用您的人脉和信息渠道,协助我们厘清那些看似正常的商业活动背后,是否存在我们尚未发现的关联和破绽。这是一项秘密任务,您的身份不会公开,行动也完全自愿。但如果您同意,您将成为一道关键的‘奇兵’,为国家挽回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失,斩断伸向我国核心技术的黑手。”
陈国华从随身的公文包里取出一个薄薄的、没有任何标识的文件夹,推到林青面前:“这里面是部分经过脱敏处理、可以公开查询到的企业基础信息,你可以从新闻调查的角度先了解一下。不用立刻答复我,考虑清楚。明天这个时间,我还会在这里等你。”
林青看着那个朴素的文件夹,感觉它重若千钧。里面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些名字和公司架构,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个通往前所未有战场的入口。
**官方严选!** 这四个字在他脑海中轰然作响。一种被国家力量认可的荣誉感,混合着面对未知领域的紧张与兴奋,几乎让他热血上头。从民间仗着笔杆子和良心“单打独斗”,到被国家层面需要,参与阻击危害国家安全的跨国犯罪,这身份的转变太过突然,也太过震撼。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激荡的心情,伸手接过了文件夹。指尖触碰到冰凉的封面时,一个巨大的问号也在他心底升起:
面对这涉及跨境资本、国家核心利益,对手很可能是穷凶极恶、势力盘根错节的跨国集团的重大案件,自己这点调查经验和新闻直觉,真的能够胜任吗?这一步迈出去,是通往更广阔的真相舞台,还是无法预料的危险深渊?
他看着陈国华那双充满信任与期待的眼睛,感觉手中的文件夹,滚烫得几乎要灼伤他的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