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关系的坚冰初融,让林青肩头的重担仿佛轻了一分。他信守承诺,周末准时接回了苏芮和安安,虽然彼此间还需要时间重新磨合,但至少家里重新有了烟火气和孩子的笑语。他将这份失而复得的温暖小心珍藏,工作时也更加注重效率,力求准点下班。
然而,讯舟科技内部的竞争从未停歇。这天清晨,一则紧急会议通知打破了暂时的平静——“国潮”风口骤起,各大平台相关话题热度指数级攀升,公司必须立即抓住这波流量红利。
会议室里,气氛在项目启动之初就透着一丝紧绷。李一舟坐在主位,言简意赅:“国潮是下一个流量洼地,也是品牌升级的机会。今天,就想听听你们内容部接下来的具体打法。”
他的目光在林青和秦传勇之间扫过,带着显而易见的期待,也隐含着审视。
秦传勇显然有备而来,几乎是立刻接话,他站起身,动作夸张地挥舞着激光笔,指向幕布上极具视觉冲击力的ppt。页面充斥着各种高饱和度色彩、网红脸孔与国风元素的粗暴拼接。
“李总,各位,机会不等人!”秦传勇声音洪亮,带着煽动性,“国潮的本质是什么?是情绪,是颜值,是社交货币!我的方案很简单——情怀绑架 + 颜值营销!”
他快速切换着页面,展示着预设的爆款模板:“我们可以快速复制一批‘此生必入的国风好物’、‘不懂这些国潮你就out了’系列。找高颜值的网红,穿上改良汉服,在古风场景里打卡,重点突出视觉享受!音乐用爆款国风电音,节奏要快!情绪要嗨!再利用民族自豪感,适当‘绑架’一下,不买不爱国,不转不年轻!”
他嘴角带着势在必得的笑:“这套打法,标准化,可批量复制,能在最短时间内覆盖最大用户群,引流和变现效率最高!我已经让系统跑过数据模型,成功率超过八成!”他所说的系统,自然是他那套“流量引爆系统”。
幕布上随之弹出系统模拟的数据曲线,预测的播放量、互动量确实十分亮眼。
安向宇推了推金丝眼镜,看着那漂亮的数据预测,微微颔首,冷静地评价:“秦总监的方案,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商业化效率高,符合当前市场快节奏的要求。”他的表态,无疑给秦传勇的方案加上了重重的商业砝码。
会议室里不少运营和商务出身的高管也纷纷点头,显然更青睐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快速盈利模式。
这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林青身上。
林青深吸一口气,缓缓站起。他的ppt风格与秦传勇的截然不同,色调沉稳,以深蓝和暗金为主,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李总,安副总,各位同事。”林青的声音平和却有力,“我认同国潮是风口,但我认为,我们不能只做浮于表面的‘潮’,更应深挖其背后的‘国’之魂。”
激光笔的红点落在幕布上,出现的是一组组关于非遗技艺、濒危匠人、传统美学在现代生活中应用困境的深度调研数据。
“我的提案是——‘寻根国潮’计划。”林青目光扫过全场,“我们不追逐短暂的视觉狂欢,而是要去挖掘那些真正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非遗技艺,记录那些默默坚守一生的匠人故事,探寻传统文化如何与当代审美、现代生活真正地融合与创新。”
他展示了几个具体的选题方向:比如,探访一位年近古稀的云锦织造大师,记录一寸锦缎背后的万千经纬与岁月沉淀;比如,跟踪一个年轻设计师团队,如何将敦煌壁画的色彩与纹样,巧妙地融入日常家居用品设计,让古老艺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地贴标签、卖情怀,而是通过扎实的内容,呈现文化的深度、技艺的精湛,以及传承与创新的真实碰撞。”林青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这样的内容,或许前期投入更大,节奏更慢,但它能建立真正的情感连接和文化认同,塑造我们平台不可替代的深度和价值。这才是能够穿越周期、具备长期生命力的‘国潮’!”
他清晰地阐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一条是秦传勇的“快餐式国潮”,追求即时流量和快速变现;另一条是他的“深度文化国潮”,着眼于品牌积淀和长期价值。
内心深处,林青无比清楚,在商言商,秦传勇的方案短期内更能吸引眼球,更快见到收益。安向宇的态度已经说明了一切。但他更坚信,只有扎根于文化土壤的内容,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才能在喧嚣过后,真正留下有价值的东西。这份信念,支撑着他在众人倾向于速胜的氛围中,依然坚持自己的方向。
会场内出现了短暂的沉默和窃窃私语。显然,林青提出的理念格局更高,更具社会价值,但也无疑更“重”,更“慢”。
安向宇再次开口,语气依旧理性而客观:“林总监的理念很有高度。但是,商业决策需要考虑投入产出和风险。‘寻根国潮’计划听起来很美,但匠人故事、非遗技艺,这些内容的受众面是否过于垂直?拍摄周期、制作成本如何控制?短期内如何证明其商业价值?这些都是需要回答的现实问题。”
支持秦传勇的一方似乎找到了更多理由。
眼看讨论似乎又要陷入理念之争的僵局,一直沉吟未决的李一舟终于抬手,制止了进一步的争论。
他目光锐利地看了看针锋相对的两人,又扫过全场,最终做出了决断。
“两个方案,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路,也各有优势。”李一舟的声音沉稳有力,一锤定音,“秦总监的方案,快,准,狠,适合快速抢占市场声量;林总监的方案,深,厚,重,利于构建长期品牌壁垒。”
他微微停顿,抛出了最终的安排:“既然各有道理,那就不要争了。公司资源支持,两个方案同时启动,独立团队运作,作为内部的‘赛马机制’!”
“就以一个月为限,用最终的市场数据说话!看看到底是‘快餐式国潮’所向披靡,还是‘深度文化国潮’后劲更足!”
李一舟的拍板,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湖中,激起了更大的波澜。一场围绕“国潮”定义与商业路径的正面pK,就此拉开序幕。林青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场流量之争,更是一场关乎内容本质与平台未来的理念之战。他必须赢,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更是为了证明他坚信的那条路,值得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