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局长的办公室不大,窗户紧闭,空气里弥漫着浓重的烟草味,烟雾贴着天花板缓缓流动。他面前的旧办公桌上,摊开的是那份厚厚一沓的《关于筹建分局干警福利房的实名意见摸底统计表》和分析报告——这是他叫李成钢带着人整整忙活了小半个月才弄出来的“硬货”。红色的油墨表格格外醒目,清清楚楚地列着分局上下几百号人的名字,后面是醒目的“赞成”、“反对”、“弃权”三个栏目,以及李成钢归纳汇总的实名意见建议摘要。
赖局长此刻他的手指正重重敲在“反对”栏里那几个刺眼的名字上:张卫东、王建军、孙长海……指关节敲得桌面笃笃作响。
“哼……”赖局长从鼻腔里发出一声短促的冷笑,嘴角向下撇了撇,带出一丝冰冷的讥诮。果然不出所料,跳出来唱反调的,就是这三个平日里就对他推行的各项工作明里暗里使绊子、时不时想搞点动静出来的刺头。“经费紧张”、“待遇不公”、“影响主业”……报告里白纸黑字写着他们冠冕堂皇的理由。赖局长心里门儿清:张卫东老子是市里的干部,早就弄了套好房子,这事儿跟他八竿子打不着,他是怕别人都住上房了,他那点“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没了;王建军纯粹是老油条,仗着在局里年头长,就喜欢跟领导对着干显摆他那点“资历”;孙长海?那就是个墙头草,大概是被前两位撺掇着壮声势的。
“想给我上眼药?这回可是你们自己个儿跳出来,把自个儿钉在全分局干警的对立面了!”赖局长端起搪瓷茶杯,狠狠灌了一口浓茶,滚烫的茶水也压不住他心头的火气和随之而来的决断。他不能急,这事儿得讲究个策略。他拿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后,喊道小王去把李成钢叫来。
不一会儿,李成钢和王秘书就推门进来了。“赖局,您找我?”李成钢问。
“嗯,”赖局长指了指桌上的报告,“这份东西,你们俩办得很好,很扎实。”
“都是按您的指示办的。”李成钢谦虚地说。
“现在,咱们不急在班子会上讨论。”赖局长压低了声音,身体微微前倾,“这份摸底的结果,特别是……嗯,就是那个压倒性的民意基础,还有那少数几个明确反对的同志……名单,想办法,让它‘不经意’地在分局里传开。记住,只传名字,理由一个字别提!要让大家伙儿知道,是谁在挡咱们分局干警渴盼了这么多年的福利房的路子!懂我的意思吗?”
李成钢和王秘书对视一眼,立刻明白了领导的意图。李成钢点头:“明白,局长。这事儿交给我和小王,我们想办法,在食堂、在收发室、在工会聊天的时候……让它‘顺其自然’地漏出去,保证让该知道的人都知道了,又查不到源头。”
“嗯,去吧,手脚麻利点,注意分寸。”赖局长挥挥手。
分局不大,消息像长了翅膀。不到两天,“福利房摸底结果出来了!绝大多数同志都盼着建!”“哎呀,有人反对?谁啊这么不讲道理?”“听说名单上有张卫东、王建军、孙长海他们几个!”……之类的议论,就像滚开的油锅里滴进了水,瞬间炸开了花。
午饭时间,分局食堂是最热闹的地方。几个年轻干警端着铝饭盒围坐在油腻腻的长条桌边,声音不大,但充满了愤懑。
“他娘的!老子一家五口还和父母挤在两间倒座房里头,晚上翻个身都怕把孩子踹下去!他们倒好,站着说话不腰疼!”一个叫刘大柱的年轻干警气得把筷子拍在桌上,饭盒里的白菜炖粉条汤都溅出来几滴。
“就是!张卫东他家那筒子楼,听说还带暖气的吧?他当然不愁!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旁边的年轻民警的陈刚一脸忿忿不平。
“王建军那老小子,整天倚老卖老,屁本事没有,就爱唱反调!这回好了,惹众怒了!”另一个干警接口道。
“孙长海就是个软蛋,被人当枪使!这几个搅屎棍,以后得离他们远点,忒不是东西了!”一个女干警也忍不住小声啐了一口。
走廊里、水房边,类似的议论几乎无处不在。以往见了面还会客气地叫一声“张局”、“王科”、“孙干事”,现在那三个人走过来,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原本聚在一块说话的同事立刻散开,或者干脆扭过头去装作没看见。那些投射过来的目光,不再是客套,而是毫不掩饰的疏离、鄙夷,甚至带着点愤怒。
张卫东脸色铁青,夹着公文包匆匆走过走廊,以往那些恭维的招呼声全没了,只剩下死寂和若有若无的指指点点,让他后背发凉。王建军在办公室里坐立不安,想去厕所都犹豫半天,生怕遇上人。孙长海更是慌了神,私下里想找王建军他们合计合计,结果两人都躲着他。
本想给赖局长添点堵,结果搬起石头狠狠砸了自己的脚。他们仨这才明白,自己一步踏错,竟成了全局干警的“公敌”,彻底被孤立了。别说串联搞小动作,连个愿意跟他们说话的人都难找。
办公室里,赖局长听着王秘书不动声色的汇报,知道火候到了。民意这把火烧得足够旺,足以扫清任何障碍。他沉稳有力地敲定了召开分局党委会的日期。
党委会的气氛严肃中带着一丝隐而未发的紧张。赖局长坐在主位,面色平静。把李成钢和王秘书弄好的那份厚实的报告材料,一份份地放到每位党委委员面前。
会议室里只剩下翻阅纸张的沙沙声。当委员们看到那高达百分之九十四点七的赞成率时,不少人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再往后翻,看到那些密密麻麻、按着手印的名字,以及附页上摘录的匿名意见:
“三代同堂,19平米,孩子写作业只能在床上……”
“爱人单位解决不了,只能租住倒座房……”
“冬天屋里能结冰,老人关节炎犯了……”
“做梦都想有个自己的窝……”
这些朴实甚至有些辛酸的文字,像重锤一样敲在人心上。好几个委员,尤其是家里住房同样紧张的,眼角都有些湿润了。
“同志们,”赖局长清了清嗓子,声音不高,却异常沉稳有力,目光缓缓扫过全场,在张卫东那张灰败、低垂的脸上刻意停留了一瞬,“情况,已经很清楚了。这份材料,不是凭空捏造,是全局干警一家一户、亲笔签名按下的心声!”
他拿起报告,扬了扬:“筹建干警福利房——这是全局绝大多数同志梦寐以求、盼了多少年的大事!关系队伍的稳定,关系人心的凝聚!更是我们局党委,响应中央精神,关心干警疾苦,解决大伙后顾之忧的具体行动!”他顿了顿,语调陡然加重,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气势,“在这样一件关乎分局干警切身利益、关乎队伍长远发展的大事上,我们党委一班人,别无选择,必须旗帜鲜明地站在绝大多数同志一边!”
他环视众人,目光如炬:“这,就是民意!这,就是我们向上级争取、推进这项工作的最大底气和最硬道理!个别同志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他再次瞥了一眼那三个方向,“按照组织原则,可以保留。但是,觉不能成为阻碍大局、损害集体利益的绊脚石!”
话说到这个份上,加上那份沉甸甸的民意报告和会场内外如山般的压力,一切可能的阻力都被碾得粉碎。接下来的表决异常顺利,关于积极向上级申请筹建干警福利房的决议,以及成立以赖局长为组长的筹建领导小组方案,均获得一致通过。张卫东几乎是咬着牙举的手。
会后,赖局长立刻行动起来。他带着那份凝聚着全局干警血泪期盼的实名摸底报告、李成钢熬夜赶制的详尽可行性报告以及分局党委的决议红头文件,开始了艰难的“跑部”生涯。
市局主管后勤的副局长办公室里,赖局长言辞恳切:“老领导,您是知道的,咱们公安队伍苦啊!风里来雨里去,没日没夜。可现在,后院起火,干警连个安稳窝都没有,怎么能安心工作、保一方平安?这不是我个人要搞什么政绩,您看看这份材料,全局几百号干警,九成多的人都在签名册上按了红手印!这是人心所向啊!”
区领导的办公室里,他着重强调政策和大局:“中央现在强调改善民生,关心干部职工生活。公安队伍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拳头,拳头不稳,地基就不牢!解决住房问题,就是稳定警心,提高战斗力最实在的举措!您看看这些具体困难,都是实实在在的……”
计划、财政部门的门槛更是跑熟了。他摆事实,讲困难,甚至动了一点私人情面上的交情:“……领导,批一点启动资金吧,哪怕先解决一小部分最困难的同志也行!材料都在这里,白纸黑字,红手印按着,您翻翻,听听基层干警的心声!我们分局党委的决心很大,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请上级体恤下情,支持我们把这项凝聚警心、惠及长远的实事办好!我老赖代表分局几百多名干警和家属,给您鞠躬了!”说着,他真的站起身来,深深地弯下了腰。
一次次的汇报,一遍遍的恳谈,那份承载着厚厚红手印的实名报告成了最有力的武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赖局长的执着和那份沉甸甸的民意,最终打动了关键领导。上级在反复研究后,终于批下了一部分宝贵的政策支持和一个虽然不多、但对于起步至关重要的启动资金额度!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飞回分局大院。
“批了!批下来了!赖局长给咱们把福利房的钱跑下来了!”刘大柱几乎是冲进办公室吼出来的。
“真的?太好了!”“赖局长真有本事!”“咱们总算有盼头了!”
干警们群情激动,奔走相告。压抑了多年的住房焦虑仿佛一下子找到了宣泄口。食堂里的饭菜似乎都比往日香了,走路干活也有了劲头,队伍的精气神为之一振。“赖局有担当!”“跟着这样的领导有盼头!”这样的议论成了主流。
而在角落,张卫东、王建军低着头匆匆走过,仿佛要钻进地缝里。孙长海更是请了病假,一连几天没露面。他们彻底品尝到了什么叫“逆势而为”的苦果,在单位里几乎抬不起头。赖局长在办公室窗前,望着楼下院子里干警们难得的轻松笑容,自己也点上了一支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窗外是寒冬,但窗内仿佛涌动着早春的气息。他知道,万里长征才迈出第一步,征地、规划、建设……后面每一项都是硬骨头。但这一步最关键,他靠着那份“实名摸底”的阳谋,赢得漂亮,不仅扫清了最大的内部障碍,更重要的是,用实实在在的民意凝聚了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