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水潭的水刚挑满第三缸,王二就把铁矛往地上一戳,擦着汗说:“这水是甜,可来回挑一趟得一个时辰,赶上刮风下雨,路滑得很,要是能把水引到据点里,省多少劲!”
这话一出,大伙都动了心。李猛蹲在地上画了条线:“水潭比咱据点高两尺,正好能顺坡引水,就是中间有段土坡和几块大石头,得把路修顺了。”
张强凑过来,指着东边的方向:“俺昨天挑水时瞅了,从水潭到据点,能走芦苇荡边的浅沟,沟底硬,不用多挖,就把石头清了、补点土就行!”
老药头也点头:“俺知道有种‘水藤’,藤管粗,还耐泡,挖空了能当水管;再和点黏土,把接口糊住,漏不了水!”
说干就干,当天就分了工:王二带张强、李猛去清沟 —— 王二力气大,用铁矛凿石头;张强懂路,指挥往哪挖;李猛则找平沟底,保证水往低处流;云瑶带小宝、小豆子去采水藤,顺便用灵气把藤条泡软,方便挖空;老药头和张强媳妇在家和黏土,还烧了些细草木灰,掺在黏土里更防水。
晌午的太阳正毒,王二抡着铁矛对着沟里的大石头 “叮叮当当” 凿 —— 石头硬得很,凿了半天才敲下一小块。“俺来帮你!” 张强找了块尖石头当楔子,往石缝里塞,王二再用铁矛砸,没一会儿,大石头就裂成了几块,俩人合力搬出去,沟底立马顺了。李猛则用锄头把沟底刮平,每隔几步就用木尺量量,保证坡度正好:“这样水才能流得快,不堵在沟里。”
另一边,云瑶带着俩孩子采水藤 —— 水藤长在芦苇荡边,粗得像手腕,云瑶用灵气绕着藤管转了圈,藤皮就软了,小宝和小豆子帮忙把藤芯挖出来,一根空心的水管就成了。“俺们采了十根!够接沟里的缝了!” 小宝举着水管,笑得满脸是汗。
傍晚时,沟清好了,水管也备齐了。大伙一起动手,把水藤接在水潭出口,顺着清好的沟铺过去,接口处用掺了草木灰的黏土糊住;云瑶还在黏土上裹了层灵气,像给接口加了层保护膜:“这样水就漏不出去了,能顺顺当当地流到据点。”
“开闸!” 李猛喊了声,王二把水潭边的石头挪开,清水 “哗啦啦” 流进水藤,顺着沟往据点跑 —— 没一会儿,水流就到了据点门口的蓄水池里,清凌凌的水冒着凉气,一点都没漏!
“成了!水引过来了!” 王二兴奋地跳起来,掬起一捧水喝,比挑回来的还凉甜。张强媳妇赶紧拿了个木盆接水,笑着说:“以后洗衣做饭再也不用等挑水了,灶房边就能接,多方便!”
小宝和小豆子围着蓄水池转,还往里面扔了片芦苇叶,看着叶子顺着水流飘,高兴得直拍手:“水会自己跑过来!太神奇啦!”
老铁头也凑过来,看着流进蓄水池的水,捋着胡子笑:“有了这活水,俺打铁淬火更方便了!以后炼铁矿、打长刀,再也不用省着用水了!”
接下来几天,大伙又在蓄水池边搭了个小棚子,遮雨又挡灰;老药头还在水池边种了几棵薄荷草,水过草边,还带着点薄荷香。每天早上,蓄水池里的水都是满的,灶房、打铁炉、洗衣台,到处都能用上清水,再也不用扛着扁担跑远路。
夕阳下,清水顺着渠道 “哗啦啦” 流进据点,映着大伙忙碌的身影 —— 王二在打铁,李猛在整理灵田,云瑶在水池边洗衣,小宝和小豆子在旁边玩水。这引过来的不只是山泉,更是根据地安稳日子的盼头,是一家人齐心过日子的热气,在这废土上,日子终于有了 “自流” 的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