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风刚吹进工厂大院,技术科门口的公告栏就贴出了一张醒目的通知——工厂将在月底组织年度技术考核,考核通过者不仅能获得“技术骨干”称号,临时工还可优先获得转正名额。消息一传开,技术科瞬间热闹起来,老员工们摩拳擦掌,想借此证明自己的能力,临时工们更是把这当成了转正的关键机会。
林晓棠路过公告栏时,通知前已经围了不少人。她挤进去仔细看,考核内容包括图纸设计、机床操作、故障诊断三项,每项满分100分,总分270分以上才算通过。看到“临时工优先转正”这行字时,她的心跳忍不住加快——这正是她等待已久的机会,不用靠任何人,仅凭自己的技术实力争取转正,再合适不过。
“晓棠,你要不要报名?你现在的技术,说不定能通过考核!”小李拍了拍她的肩膀,语气里满是鼓励。
林晓棠攥了攥手里的绘图笔,眼神坚定:“报!当然要报!”
周围的同事有些惊讶,有人小声议论:“她一个临时绘图员,还敢报名?考核里的故障诊断可难了,连有些老员工都没把握。”“就是啊,万一考不过,岂不是丢人?”
这些话林晓棠都听在耳里,却没放在心上。她想起这半年来的努力——跟着沈廷舟学图纸设计,从简单零件图到复杂装配图;下班后练机床操作,从基础开机到独立加工零件;还啃完了沈廷舟借她的《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记下了几十页的案例笔记。她有信心,只要认真准备,一定能通过考核。
当天下午,林晓棠就拿着报名表格找到了张科长。张科长看着表格上“林晓棠”三个字,有些意外:“晓棠,你确定要报名?这次考核难度不小,很多老员工都没十足把握。”
“张科长,我确定。”林晓棠语气诚恳,“这半年来,我跟着沈科长学了不少技术,也做了很多实操练习,想借这次考核证明自己的能力,也想争取转正的机会。就算没通过,也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后更有方向地学习。”
张科长看着她眼里的坚定,想起她之前解决机床故障、独立完成零件图的表现,笑着点点头:“好!我支持你报名!你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好好准备,肯定能取得好成绩。”
报完名后,林晓棠立刻制定了备考计划。每天早上提前一小时到工厂,在会议室里复习图纸设计规范,对着往年的考核真题反复练习,把容易出错的标注细节记在笔记本上;午休时去车间,趁着机床空闲,练习故障诊断——她特意让王师傅模拟常见故障,比如主轴转速不稳、进给系统卡顿,自己则根据症状一步步排查,直到准确找到问题所在;晚上回家处理完手工订单后,还会花两小时看机床操作视频,巩固加工技巧。
沈廷舟听说她报名参加考核,虽然两人平时刻意保持距离,却还是在公共文件柜里放了一份“技术考核重点总结”,上面标注了图纸设计的易错点、机床操作的安全规范,还有故障诊断的常用方法,扉页上写着“供考核人员参考”。林晓棠看到后,心里暖暖的,知道这是沈廷舟特意为她准备的,连忙把总结里的重点补充到自己的笔记中。
赵莉莉也报名参加了考核,却没像林晓棠那样认真准备,每天还是上班闲聊、下班闲逛。看到林晓棠整天抱着笔记和图纸,她忍不住嘲讽:“林晓棠,你这么拼有什么用?技术考核可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通过的,你一个临时工,就算报了名,也未必能转正。”
林晓棠抬起头,平静地说:“我拼不拼,是为了我自己,不是为了跟你比。能不能通过考核、能不能转正,靠的是实力,不是你说了算。”
赵莉莉被噎得说不出话,只能悻悻地走开。周围的同事看到这一幕,都觉得林晓棠说得对,有人还主动把自己的备考资料借给她:“晓棠,这是我整理的故障案例,你拿去看看,说不定能帮上忙。”
随着考核日期临近,林晓棠的准备越来越充分。图纸设计方面,她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复杂零件图的绘制,标注准确率达到100%;机床操作时,她能熟练完成开机、换刀、加工等流程,零件精度完全达标;故障诊断时,不管是主轴问题还是进给系统故障,她都能快速找到症结,给出解决方案。
考核前一天,林晓棠把所有备考资料整理好,放在书桌最显眼的位置。刘桂兰看着女儿认真的样子,心疼地说:“晓棠,别太累了,明天考核正常发挥就好,妈相信你。”
“妈,我知道。”林晓棠笑着说,“这半年来我学了这么多技术,就是为了等这一天。不管结果怎么样,我都会全力以赴,不辜负自己的努力。”
晚上,林晓棠躺在床上,脑海里过了一遍考核流程和重点,心里既紧张又期待。她知道,这次技术考核不仅是对自己能力的检验,更是改变命运的机会。只要通过考核,她就能凭实力转正,成为真正的技术人员,再也不用被人说“靠关系”“攀高枝”。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亮了书桌上的技术笔记。林晓棠闭上眼睛,在心里默默给自己加油——明天,一定要拿出最好的状态,靠自己的实力,赢得属于自己的荣誉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