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的波涛与岭南的硝烟,似乎暂时被隔绝在巍峨的紫禁城之外。
然而,大明的中枢从来就没有真正平静过。
一场源自科举、牵动朝野的风波,正悄然在京城酝酿,其凶险程度,丝毫不亚于边关的刀光剑影。
事情的起因,在于今科会试。
皇帝锐意革新,虽未敢彻底动摇八股取士的根本,却在策论题目中大胆加入了涉及漕运、开海、边贸等实务内容,并明确允许考生引用数据、图表(若掌握)乃至“天竺数字”进行论证。
此举意在选拔通晓时务、能为新政所用的人才,却无疑触动了恪守程朱理法的守旧派官僚那根最敏感的神经。
放榜之日,一名叫做徐鹏举的江西举子高中二甲前列,其策论文章数据详实,对漕运弊政剖析甚深,甚至引用了王良此前在《京报·实务选编》中披露的部分漕运成本分析,文笔犀利,观点新颖,深得几位较为开明的考官赏识。
然而,榜单一出,非议骤起。
都察院几位御史联名上奏,弹劾主考官“取舍不公,偏袒杂流”,指责徐鹏举“摭拾《京报》稗贩之言,语多狂悖,背离圣贤之道”,更隐晦暗示其文章中的数据来源可疑,恐有“关节”之嫌(即考前打通关系,获得内部资料)。
一时间,朝堂之上暗流涌动。
守旧派官员仿佛找到了一个绝佳的突破口,纷纷附和,要求彻查此科取士是否公允,甚至有人意图将火引向创办《京报》、鼓吹“实学”的费宏,以及背后支持新政的皇帝。
西苑精舍内,朱厚照看着这份措辞激烈的联名弹劾奏章,脸上看不出喜怒。
他早已料到改革科举会引来反弹,却没想到对方的反击如此迅速而猛烈,直接瞄准了新政的“人才源头”。
“徐鹏举…可是南直隶那位曾向王良请教过算学的士子?”
朱厚照放下奏章,看向侍立一旁的王岳。
“回皇爷,正是。据东厂暗查,此子家世清白,颇有才名,于实务一道确有所长。其文章数据,多来自公开刊行的《实务选编》及各地官府公示的漕运文书,并无私下传递证据。”
王岳低声禀报。
朱厚照微微颔首。
心知肚明,所谓“舞弊”纯属无稽之谈,守旧派不过是借题发挥,意图打压新晋的实务派官员,阻挠科举改革的深入。
“杨先生如何看待此事?”
朱厚照将问题抛给了内阁首辅杨廷和。他想看看这位老成谋国的首辅,在此事上的立场。
杨廷和沉吟片刻,谨慎回道:“陛下,科场规矩,关乎国本,既有物议,自当查清,以安士林之心。然徐鹏举之才学,臣亦有所耳闻,若因文风新颖、引用实务便遭黜落,恐寒了天下向往新政之士子心。”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既强调了程序正义,又隐隐表达了对实务人才的保护之意,但并未直接与守旧派撕破脸。
朱厚照心中了然。杨廷和是在平衡,既不想开罪守旧势力,也不愿完全违背皇帝的意志。
“既然如此,那就查。”
朱厚照语气平淡,“着礼部、都察院、翰林院,三司会审,复核徐鹏举试卷及所有中式举子墨卷。务必做到公开、公正,让天下人无话可说。”
他顿了一顿,目光扫过杨廷和,又似无意地补充了一句:“告诉主审官,朕要的不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庸才,也不是只会空谈道德、不通世务的腐儒。朕要的,是能真正为朕分忧、为天下谋利的干才!”
这话已然表明了态度。杨廷和心中一凛,躬身应下。
消息传出,朝野瞩目。
三司会审在礼部衙门公开进行,吸引了大量士子、官员围观。
审讯过程中,守旧派官员咬住“文风狂悖”、“数据来源”不放,咄咄逼人。
而支持徐鹏举的官员则据理力争,引经据典,证明其文章虽与传统八股略有差异,但言之有物,切中时弊,正合陛下求实务本之意。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之际,费宏主持的《京报》突然刊发了一篇匿名评论(实为费宏授意心腹所作),题为《科举取士,当为国抡才,还是为已锢智?》。
文章并未直接评论徐鹏举案,而是从历史沿革入手,论述历代选拔人才标准随时代变化而调整的必要性,并尖锐指出,若一味以古非今,排斥新学,无异于闭目塞听,将使国家丧失活力。
文章笔锋犀利,逻辑严密,在士林中引起了巨大反响,无形中为徐鹏举和科举改革营造了有利的舆论氛围。
与此同时,朱厚照也并未闲着。
他通过石文义的锦衣卫,不动声色地收集了几位跳得最欢的守旧派御史私下里收受地方士绅贿赂、为其子弟科举“铺路”的些许证据。
他并未立刻发作,只是让王岳“不经意”地透了些风声出去。
很快,那几位御史的气焰便收敛了不少。
三司会审的结果,最终认定徐鹏举“虽有文风锐利之处,然学识优长,切合时务,取中无误”。
一场风波,看似以新政派的胜利而告终。
然而,朱厚照心中并无多少喜悦。
从局势来看,这可能仅仅是开始。
科举改革触动的利益太大,守旧派的根基远未动摇。他们此次只是暂时退却,必将寻找新的机会反扑。
精舍内,烛火摇曳。朱厚照看着案头那份最终定案的会审结果,眼神深邃。
“传旨,擢升徐鹏举为翰林院庶吉士,随侍杨学士习学政务。”
他淡淡吩咐道。
他要将这个标志性的人物放在眼前,既是保护,也是激励,更是向天下昭示他推行新政的决心。
“另外,”他抬起头,看向窗外沉沉的夜色,“告诉费宏,京报下一期,可以刊发一篇……论‘实干兴邦’的文章了。”
科举的战场暂时平息,但帝国深处的暗涌,从未停歇。
朱厚照知道,他必须在这看似平静的湖面下,继续投下石子,激起更大的涟漪,直至将这潭死水,彻底搅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