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哨庄位于卢沟河畔,庄前未建木栏墙垣,置于河原之上,无遮无拦,聚村落百十户,外围新建粮仓十余座,由于积粮数量杂多,有几座粮仓只盖了草顶,底部粮袋潮色发霉。
柴哨庄的前身是薪村,前金年前卢沟河时常泛滥,河流淤泥堆积,薪村也被淹了数次。后来宋朝收复失地,州府迁流民定居此地,方有今日粮庄。
正如杨琏真迦所想,河北复土时日尚短,辖下官政系统不全,柴哨庄又属对敌后方,粮庄中转站内只驻了几十位辅兵看守。
夜将近,地白茫茫,仔细观察便可见密集的黑影在向庄子外围移动。
“诸位听好了,一旦接近粮堆,来马点燃火油投掷,待火起再入庄杀敌,凡活人一个不留。”
杨琏真迦持刀下令,极目望去那一座座高耸的粮堆似乎已经起火,顷刻间火光漫天,越燃越烈。
这么多年了,杨琏真迦伏忍潜藏总算要干一件祸国殃民的大事。
不能急,不能大意,纵火只是开端,后面还有挑拨役夫发难,劝说蒙古人主力南下呢!
可以预料的是杨琏真迦一旦成事,他在金帐内的地位会直线上升,有望追赶杨惟中。
杨惟中这老儿深受蒙古人器重,从耶律楚材手中接任中书令一职,权柄之重甚至比肩兀良合台,若杨琏真迦能从他手中分得权力,那日后行事便会顺利许多,为此杨琏真迦甚至愿意叛出金莲川幕府,去投蒙哥汗。
立场?杨琏真迦没有立场!硬要说的话:只有天下大乱,高僧杨琏真迦才能指引更多人去西方极乐世界。
这可是大宏愿,大功德!
“那颜大人放心,我等明白!”
健太郎口上答应,眼睛却贪婪盯着那粮堆后面的庄户人家。
明白?明白个屁!
这些倭人海盗哪有什么军法纪律可言?他们满脑子都是烧杀抢劫,奸淫掳掠。
进了庄,就等于放了羊,健太郎连自己都克制不住,何谈管其他倭人?
更何况站在倭人海盗的视角健太郎也管不了他们,这些倭人海盗之所以会推选健太郎出面的主要原因是健太郎膝盖软,听得懂又会说汉话,除此之外健太郎一无是处。
这也是健太郎急切想要获得权柄的原由。
至于李元平一方的高丽人则更安稳一些,行动前李元平再三叮嘱同胞:只要火势一起,千万不可入庄,立即逃离柴哨庄,能跑多远跑多远,能跑几个是几个。
人影伏行雪地,林边忽见暗哨。有心之人等候多时。
“知寨!来了!”
苏荣这下是彻底服了,语气中尽显兴奋。
杨彦全则是松了一口气,这一步赌的不容易!
和尚啊和尚,你这浓眉大眼的家伙一点也不老实啊,说什么与杨某送人情,到头来却在此地行鬼祟之事,你既已出招,就休怪杨某无情。
这不是杨彦全料事如神,而是杨彦全始终坚信自己的价值没有和尚吹嘘的那么大。
左右不过一张脸而已,亲脉骨肉之论只有赵孟启这个愣头青才会信,真正放在官场上也就尔尔,也许在上层官面中杨彦全的脸还有几分薄面,但绝大多数中低层官吏哪有机会见全绩这种顶峰人物,相应的杨彦全这张脸就不值钱了。
人生沉浮几十载,又有几人能当封疆大吏,又有几人能拜相封王,往往自视甚高者都看不清脚下的路。
杨彦全则不然,他为人处处谨小慎微,做事进退留有余地,说他心态自卑也好,说他钻研经营也罢,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生长环境和过往经验造就了他如今的心态。
“不要急着动手,放他们进庄。”
“是!”
有道是:事以密成。
怪就怪杨琏真迦自作聪明,在知道己方有进无出的前提下,他想利用杨彦全对河北情况不熟与急于立功的心情来为自己兜底,增加自己逃生的几率。
奈何杨彦全认识黄知信,从黄知信手上得了一副行商标注的地图,行商做的就是贱买贵卖的倒手生意,对哪里有什么商货一清二楚,柴哨庄红彤彤圈画的粮仓很难不引起杨彦全的注意。
蒙古海军的先锋人马陆续摸到了粮仓外围,不少人已经开始点火。
苏荣见状急在心中:“知寨,他们要烧粮了!”
“再等等!”杨彦全阴沉的看了一眼苏荣,苏荣被吓的不敢再多言。
现在摆在杨彦全面前的有三等功劳:
最下等是在蒙古海军未进庄前将其伏击,由于没有证据,只能视为剿灭流寇的功劳。
中等是此刻出手,在还没有产生危局前将其捻灭,对上的说辞也就变成了贼军预谋烧粮,被押木队击退。
这功劳肯定是有的,不过一旦有人刻意淡化杨彦全的作为,比如说河北将领害怕皇帝怪罪自己布防不利,硬性将贼军定义为山匪贼徒,间接证据变成了两方说辞,有争议扯不清,届时杨彦全官小势弱,那就翻不起什么风浪了。
最上等就是等火起,烧他一两座粮仓,将事态发酵到无法压制的地步,杨彦全再出手杀敌,那样证据就摆在面前,谁来也不怕。
另外杨彦全这里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提前预知敌军行动,有通敌卖国的嫌疑,一旦赵孟启说错话或不替自己隐瞒,那么就要立一份大功劳才能将功补过,彰显出自己浪子回头的决心。
“嘭!嘭!”
竹筒撞击在木栏上,内部的火油顿时顺着引线炸开,一大片木栏起火,向上燃烧到茅草顶,火遇干草愈发无法控制,且又是天干物燥的季节,风声一起,漫天火光。
倭人海盗已然忘了自己的职责,争先恐后的向庄户人家杀去,手中火油直接扔到庄户家的房顶,惊叫之声渐起。
“诸将听令,直奔敌阵,阻断敌军纵火,建功立业就在此刻,全军出击!”
杨彦全腰间佩剑向前一挥,押木队全员从河畔边林中冲出,直取敌军中阵。
“撤!快撤!”
李元平一看事件败露,没有任何质疑让高丽同胞快速撤离战场。
高丽人想退为时已晚,张弘范率领九位禁军精锐结成刀盾阵,拦在敌军后方。
十人为阵,气势如虹,有万夫莫开之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