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8年的小满,来得充盈而温润。连日来,山间的草木愈发繁茂,麦穗初齐,桑叶正肥,天地间的万物都处于“小得盈满”的状态——阳气已至鼎盛,却未到极致;降水渐增,湿气初萌,却未致泛滥。此时的气息,如同即将满溢的春水,充盈却易散,旺盛却难聚。五行之中,火气(心)炽盛,土气(脾)渐旺(湿属土),水之气(肾)则相对不足,三者交织,若不加以调和,极易导致气机浮散、湿邪内停、心火过旺,影响修炼进阶。
我坐在古洞的石窗前,感受着洞外暖湿的气息,指尖轻轻翻阅着《五行养生法》日记。今日的日记,开篇便用凝练的墨迹写道:“小满气盈,易散难聚,湿火交织,土为枢纽。人若随其势,气耗于外,湿滞于内,火扰于心,虽有气盈之象,亦难成修炼之功;当习闭息法,聚气于丹田(土),以土为基,调和水火,通胎息之门,固气于内,为高阶修炼筑牢根基。”
这段文字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小满时节的修炼方向。自立夏开始修炼龟息法,至今已有月余,我已能熟练掌握“深、缓、绵、藏”的龟息要诀,气息的深藏能力显着提升,体内的水火二气也得到了初步调和。但随着小满的到来,我发现自己在修炼时,体内的气息虽充盈,却难以长时间凝聚于一处,常常在呼吸之间悄然散逸;同时,因湿气滋生,腹部偶尔会有胀满之感,心火也时常因阳气过盛而微微躁动——这正是“气盈易散、湿火交织”的典型表现。
而日记中今日所讲的“闭息法”,显然是应对小满时节修炼困境的关键之术。它并非龟息法的简单延续,而是连接普通呼吸与胎息的“过渡桥梁”,核心在于通过短暂而精准的闭息,增强对体内气息的掌控力,将分散的气息强行汇聚于丹田(土),以土气为枢纽,调和火(心)、土(脾)、水(肾)三气,同时为后续胎息修炼(以脐为呼吸之门,模拟胎儿在母体中“以气为养”的终极状态)打下坚实基础。
日记中对闭息法的定位极为清晰:“顺腹养气,逆腹聚气,龟息藏气,闭息凝气。养气为始,聚气为继,藏气为承,凝气为转。四者层层递进,缺一不可。若无凝气之功,气虽藏于内,却难聚于一点,如同散沙难成高塔;唯有通过闭息法凝气于丹田,方能打通胎息之路,让气从‘藏’到‘化’,实现质的飞跃。”可见,闭息法是从“藏气”到“化气”的转折点,是从普通吐纳术迈向高阶胎息术的必经之阶。
一、闭息法的起源:从“聚气”到“通胎息”的道家智慧
日记中记载,闭息法的起源,可追溯至道家早期的“服气术”,其核心思想源于古人对“气之运行”的深刻洞察。早在先秦时期,道家先贤便发现,人体的气虽能通过呼吸、导引等方式得到滋养与收藏,但往往处于“分散游离”的状态,如同天地间的流云,虽有形却无质,难以被真正掌控。而修炼的终极目标,是让气“凝聚成丹”,实现“气随心转”,这就需要一种能将分散之气“强行汇聚”的方法——闭息法便由此应运而生。
最初的闭息法,只是简单地在呼吸之间加入短暂的停顿,通过屏住呼吸,让气息在体内停留更长时间,从而自然汇聚。但随着修炼实践的深入,道家先贤发现,单纯的闭息不足以实现“精准聚气”,必须结合“意念引导”与“五行调和”,将气息定向汇聚于丹田(土)——因为土为五行之枢纽,主承载,主运化,唯有土气充盈,才能承载并炼化其他四行之气,为胎息修炼铺路。
胎息,作为道家吐纳术的最高境界,模拟的是胎儿在母体中的呼吸状态——胎儿无需口鼻呼吸,而是通过脐带从母体中汲取“先天之气”,气藏于丹田,循环于体内,实现“以气为养”。要达到这一境界,首先需要让体内的气“完全汇聚于丹田”,并能通过丹田与天地之气直接相通,而闭息法的核心作用,正是通过反复的“吸气-闭息-呼气”循环,强化丹田对气息的“吸附力”与“凝聚力”,让气息逐渐“归心于丹田”,为后续“以脐呼吸”做好准备。
日记中引用了《云笈七签·服气精义论》中的记载:“闭息者,所以聚气也。气聚则丹田实,丹田实则脐下温,脐下温则百脉通,百脉通则胎息生。胎息生,则气自化,气自化,则形自固,形自固,则寿自延。”可见,闭息法与胎息法一脉相承,闭息聚气是胎息生成的前提,胎息则是闭息聚气的终极升华。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闭息法被进一步系统化,道家先贤将其与阴阳五行、经络脏腑理论深度融合,形成了“吸气闭息”与“呼气闭息”两种核心方法,并明确了“以丹田为核心,调和水火土三气”的修炼原则,使其成为连接普通吐纳与胎息的标准化过渡之术,流传至今。
二、闭息法的修炼方法:姿势、呼吸、意念的精准协同
日记中对闭息法的修炼方法记载得极为详尽,从姿势的选择到呼吸的三个阶段,再到意念的精准引导,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要求,力求让修炼者能通过“姿势稳身、呼吸凝气、意念导气”的协同,实现“聚气于丹田、调和五行”的目的。
(一)姿势选择:以“正直稳定”为核心,助气聚于丹田
闭息法的姿势以“正直、稳定、放松”为核心原则,目的是让身体的经络保持通畅,为气息的汇聚与流转创造条件。与龟息法的“蛰伏放松”不同,闭息法需要身体保持一定的“挺拔度”,以增强气息的“向上牵引力”与“向下汇聚力”,避免因身体弯曲导致气机阻滞。日记中推荐了两种姿势:坐姿与站姿,其中坐姿为首选,适合初学者,站姿为进阶姿势,适合气息掌控能力较强者。
坐姿(首选姿势):选择一个高度适中的蒲团(以稻草或艾草编织为佳,属土,能增强丹田土气的调和效果),盘腿坐于其上,可采用“散盘”或“单盘”,以身体舒适为准。腰背自然挺直,如同“松柏立山,不歪不斜”,不可弯腰驼背,也不可过度僵硬——弯腰会导致丹田受压,气机不畅;僵硬则会让经络紧绷,气息难以流转。双肩放松,自然下沉,避免耸肩紧绷,让颈部与肩部形成一条顺畅的直线;双手自然放在丹田处(肚脐下方约三指宽的位置),掌心向下,轻轻按压,指尖相对,形成一个“汇聚之势”,以手掌的压力辅助气息向丹田汇聚;头部正直,下颌微收,双目微闭,舌抵上腭(舌尖轻触上牙龈与上腭交界处),连接任督二脉,让气息能在任督二脉与丹田之间循环流转,增强聚气效果。
站姿(进阶姿势):若坐姿修炼熟练后,可尝试站姿。双脚与肩同宽,脚尖微微内扣,身体重心下沉至脚掌涌泉穴(肾经起始点),如同“扎根于大地”一般,保持稳定;腰背挺直,双肩放松,双手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或双手叠放于丹田处(掌心向下,轻轻按压);头部正直,下颌微收,双目微闭,舌抵上腭,身体保持“松而不懈、挺而不僵”的状态。站姿的优势在于能更好地借助“大地之气”(土气),通过双脚涌泉穴吸纳大地清灵之气,辅助丹田聚气,但对身体的稳定性与气息掌控力要求更高,初学者建议从坐姿开始。
日记中特别强调:“无论何种姿势,核心在于‘正直’与‘放松’。正直则经络通,放松则气不滞。修炼时,应选择安静、空气清新、湿度适中的环境,避免在烈日下、潮湿阴暗处或嘈杂之地修炼——烈日易助心火,潮湿易增湿气,嘈杂易乱心神,皆不利于气息的汇聚与五行的调和。小满时节湿气初萌,可在修炼环境中放置一些干燥的艾草或陈皮,以助祛湿,强化土气。”
(二)呼吸方法:以“凝气”为核心,分两种闭息法调和五行
闭息法的呼吸是其核心所在,与之前所学的顺腹式呼吸、龟息法不同,它将呼吸明确分为“吸气闭息法”与“呼气闭息法”两种,其中“吸气闭息法”侧重于“聚气于丹田,调和水火土三气”,更适合小满时节“气盈易散、湿火交织”的特点,是日记中重点介绍的方法;“呼气闭息法”侧重于“排浊纳清,增强丹田的‘内吸力’”,为进阶修炼所用。
1. 吸气闭息法:聚气于丹田,调和火、土、水三气(小满首选)
吸气闭息法的核心是“在吸气饱满后进行闭息,通过意念引导与肌肉控制,将气息强行汇聚于丹田,以土气为枢纽,调和火(心)、土(脾)、水(肾)三气”。这种方法能直接针对小满时节的修炼痛点——气盈易散、湿火交织,通过聚气增强土气,以土克水(祛湿)、以土制火(降火),实现三气调和。
吸气闭息法的步骤(分四阶段):
第一阶段:预备调息(3-5次腹式呼吸)
- 目的:放松身心,让呼吸变得平稳,为后续的闭息聚气做好准备。
- 操作:采用顺腹式呼吸,用鼻子自然吸气,气息下沉至丹田,腹部微微隆起;用鼻子自然呼气,腹部微微凹陷,呼吸节奏保持“细、匀、长”,每次呼吸时间约为6-8秒(吸气3秒,呼气5秒)。
- 意念引导:每次呼吸时,意念集中于丹田(土位),想象丹田如同一个“温暖的小熔炉”,土气在其中缓缓流转,逐渐变得平和;同时,感受体内的气息随着呼吸慢慢放松,分散的气息开始向丹田缓慢汇聚。
- 要点:预备阶段的呼吸要完全自然,不可刻意控制,重点在于“放松”与“意念聚焦丹田”,让身体与心神都进入“聚气准备状态”。
第二阶段:深吸聚气(吸气阶段)
- 目的:深吸天地清灵之气,将气息最大限度地引入体内,为闭息聚气储备充足的“气源”。
- 操作:在预备呼吸的最后一次呼气结束后,稍作停顿(约1秒),然后用鼻子深吸一口气。吸气时,要做到“深、匀、长”,气息从鼻腔进入,经过咽喉、气管,一直下沉至丹田,使腹部明显隆起(幅度大于顺腹式呼吸),而胸部的起伏应尽量减小,将更多的气息引入腹腔。吸气时间约为4-5秒,以“气满而不胀”为原则,不可过度用力吸气,以免导致腹部肌肉紧张,影响后续的闭息。
- 意念引导:吸气时,意念集中于鼻腔与丹田,想象天地间的清灵之气(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如同“五色祥云”,从鼻腔进入体内,经过咽喉、气管,被源源不断地引入丹田;其中,金气(肺)助于气息的收敛,木气(肝)助于气息的疏泄,水之气(肾)助于气息的收藏,火之气(心)助于气息的运化,土气(脾)则将这四行之气牢牢“吸附”在丹田,形成“五行汇聚”之势。
- 要点:吸气时要“深而不憋”,气息要“沉而不浮”,重点在于“将五行之气定向引入丹田”,而非单纯追求吸气的长度。
第三阶段:闭息凝气(核心阶段)
- 目的:通过肌肉控制与意念引导,将吸入的气息强行凝聚于丹田,调和火、土、水三气,增强丹田的聚气能力。
- 操作:吸气至最饱满时,立即收紧咽喉肌肉(如同“咽口水”时的动作),同时收紧腹部肌肉(轻轻收缩,而非用力紧绷),形成一个“封闭空间”,阻止气息从口鼻或腹部外溢,保持闭息状态。闭息时间以“不勉强、不头晕、不胸闷”为原则,初期可从3-5秒开始,随着修炼的深入逐渐延长至5-8秒,不可强行延长,以免导致气机紊乱。
- 意念引导:闭息时,意念要高度集中于丹田,想象丹田如同一个“无形的气球”,吸入的气息在其中不断循环流转、凝聚提纯;同时,用意念引导气息分为三股:一股流向肾脏(水位),滋养水之气,增强肾精,以水克火,平衡心火的炽盛;一股留在丹田(土位),滋养土气,增强脾的运化功能,以土克水,化解体内的湿气;一股流向心脏(火位),温和地抑制心火的升腾,避免火气过旺耗损气息。三股气息在丹田的调和下,形成“土稳、水足、火平”的和谐状态。
- 要点:闭息时的肌肉收缩要“适度”,不可用力过猛,以免导致气机滞涩;意念要“精准”,不可分散,重点在于“调和水火土三气”,让气息在丹田内“凝聚而不滞、流转而不散”。
第四阶段:缓慢呼气(收尾阶段)
- 目的:缓慢排出体内的浊气,同时保持丹田的聚气效果,不让已汇聚的气息随呼气散逸。
- 操作:闭息时间达到后,缓慢放松咽喉肌肉与腹部肌肉(不可突然放松,以免气息瞬间外泄),然后用鼻子或嘴巴缓慢、均匀地呼气。呼气时,要做到“细、匀、长”,如同“丝线抽离”一般,时间约为6-8秒,比吸气时间更长,确保体内的浊气能被彻底排出。呼气时,腹部随之缓慢向内凹陷,但要保持丹田处的“充实感”,不让气息完全排空。
- 意念引导:呼气时,意念集中于口鼻与丹田,想象体内的浊气(主要是火之气的余烬与水湿之气的浊物)随着呼气缓缓排出体外,身体变得清爽;同时,意念丹田内已凝聚的“清灵之气”如同“坚固的宝珠”,牢牢地留在丹田,不随浊气散逸,甚至在呼气的“反作用力”下,变得更加凝聚。
- 要点:呼气时要“慢而不泄”,重点在于“保精留气”,让已汇聚的气息在丹田内“扎根”,为下一次呼吸循环做好准备。
吸气闭息法的循环节奏:
一个完整的吸气闭息法循环为“预备调息(3-5次)→ 深吸聚气(4-5秒)→ 闭息凝气(3-8秒)→ 缓慢呼气(6-8秒)”,完成一个循环后,可稍作停顿(1-2秒),然后开始下一个循环。初修者每日可练习10-15分钟,约完成20-30个循环,随着修炼的深入,可逐渐增加练习时间与循环次数。
2. 呼气闭息法:排浊纳清,增强丹田内吸力(进阶练习)
呼气闭息法的核心是“在呼气至极致后进行闭息,利用身体的‘自然内吸力’,引导天地之气通过皮肤毛孔渗入体内,汇聚于丹田”。这种方法侧重于“排浊”与“增强丹田的吸附力”,适合在吸气闭息法修炼熟练后,作为进阶练习,进一步强化丹田的聚气能力。
呼气闭息法的步骤(分四阶段):
第一阶段:预备调息(3-5次腹式呼吸)
- 目的:与吸气闭息法相同,放松身心,让呼吸变得平稳,聚焦丹田。
- 操作:采用顺腹式呼吸,吸气3秒,呼气5秒,呼吸自然,意念丹田。
第二阶段:彻底呼气(呼气阶段)
- 目的:将体内的浊气彻底排出,为闭息时的“内吸”创造空间。
- 操作:在预备呼吸的最后一次吸气结束后,稍作停顿(约1秒),然后用嘴巴缓慢、彻底地呼气。呼气时,要将体内的气息尽量排空,腹部向内凹陷至极致,胸部也随之微微内收,呼气时间约为5-6秒,以“气尽而不泄”为原则。
- 意念引导:呼气时,意念集中于体内的浊气,想象体内的火之气(心火)、水湿之气(脾湿)等浊物,随着呼气从口鼻彻底排出体外,身体变得轻盈、清爽,如同“清空的容器”,等待天地之气的充盈。
第三阶段:闭息内吸(核心阶段)
- 目的:利用身体的“自然内吸力”,引导天地之气通过皮肤毛孔渗入体内,汇聚于丹田,增强丹田的聚气能力。
- 操作:呼气至极致后,保持闭息状态,此时身体会因气息排空而自然产生一种“向内吸引”的力量(类似“真空泵”的原理)。闭息时间以“不头晕、不心慌”为原则,初期可从2-3秒开始,随着修炼的深入逐渐延长至4-5秒。
- 意念引导:闭息时,意念集中于丹田,同时想象全身的皮肤毛孔都“打开”了,如同无数个“小嘴巴”,主动吸纳天地间的清灵之气(尤其是土气与水之气)。这些清灵之气通过毛孔渗入体内,沿着经络缓缓汇聚于丹田,与丹田内残留的气息融合,不断增强丹田的“气感”与“吸附力”。同时,意念土气在丹田内调和,将吸纳的清灵之气“炼化”为自身之气,进一步巩固聚气效果。
第四阶段:轻吸养气(收尾阶段)
- 目的:轻轻吸入少量气息,滋养丹田,巩固闭息内吸的效果。
- 操作:闭息时间达到后,用鼻子轻轻吸一口气(吸气量不宜过大,约为正常吸气量的1\/3),气息缓慢下沉至丹田,腹部微微隆起。吸气时间约为2-3秒,做到“轻、缓、柔”。
- 意念引导:吸气时,意念集中于丹田,想象吸入的气息如同“甘露”,滴入丹田,滋养已汇聚的气息,让丹田变得更加充盈、温润;同时,意念丹田的“吸附力”进一步增强,能更牢固地“抓住”体内的气息,避免其散逸。
呼气闭息法的循环节奏:
一个完整的呼气闭息法循环为“预备调息(3-5次)→ 彻底呼气(5-6秒)→ 闭息内吸(2-5秒)→ 轻吸养气(2-3秒)”,完成一个循环后,可稍作停顿(1-2秒),然后开始下一个循环。初修者每日可练习5-10分钟,约完成15-20个循环,待熟练后再逐渐增加练习时间。
(三)意念引导:以“丹田为核心,五行调和为目标”
闭息法的意念引导是其灵魂所在,与其他吐纳术不同,闭息法的意念需要“精准、集中、动态”——既要将气息定向汇聚于丹田,又要在闭息过程中主动调和五行之气,让气息在凝聚的同时实现“质的优化”。
意念引导的核心原则:
1.聚焦丹田,不离不弃:无论在吸气、闭息还是呼气阶段,意念都要始终以丹田为核心,即使在呼气时排出浊气,也要保持对丹田的关注,确保已汇聚的气息不随浊气散逸。丹田是五行调和的枢纽,只有意念聚焦,气息才能真正“归心于丹田”。
2.动态调和,而非静态固守:闭息法的意念不是“死守”丹田,而是“动态调和”——在闭息阶段,要主动引导气息流向肾、心等部位,调和水火土三气;在吸气阶段,要引导五行之气汇聚于丹田;在呼气阶段,要引导浊气排出,同时巩固丹田之气。这种动态调和,能让气息在凝聚的同时,实现五行的和谐平衡。
3.循序渐进,不可强求:意念的强度要与自身的修炼进度相匹配,初修者无需追求“清晰的气感”,只需“心中有念”即可;随着修炼的深入,气感会逐渐增强,意念的引导也会更加精准。不可强行追求“看到”或“摸到”气息,以免产生“幻视”“幻听”,扰乱心神。
三、闭息法的核心要点:三调合一,凝气和五行
日记中特别列出了闭息法修炼的核心要点——“三调合一”,即调身、调息、调心三者相互配合,融为一体,同时结合五行之道,才能达到“凝气于丹田、调和五行”的最佳效果。
(一)调身:正直放松,经络通畅
“调身”是闭息法的基础,核心是“身体正直、放松稳定,让经络保持通畅,为气息的汇聚与流转创造条件”。
- 正直:无论坐姿还是站姿,脊柱都要保持自然的生理曲线,不可弯腰驼背,也不可过度僵硬。正直的脊柱能让任督二脉保持通畅,气息能在任督二脉与丹田之间循环流转,增强聚气效果。
- 放松:身体的肌肉要放松,尤其是颈部、肩部、腹部的肌肉,避免因肌肉紧张导致气机阻滞。放松的身体能让气息更顺畅地沉入丹田,减少聚气的阻力。
- 稳定:身体的重心要稳定,坐姿时重心下沉至蒲团,站姿时重心下沉至涌泉穴,如同“扎根于大地”一般。稳定的身体能让心神更加安定,避免因身体摇晃导致气息散逸。
我在练习时,始终保持腰背挺直、双肩放松的姿势,双手轻轻按压丹田,感受腹部的起伏与气息的汇聚。起初,肩部容易不自觉地紧绷,导致气息难以下沉,我便在预备阶段多做几次肩部放松运动,待肌肉放松后再开始修炼,气息的汇聚效果明显提升。
(二)调息:凝气不滞,排浊留清
“调息”是闭息法的核心,核心是“通过吸气、闭息、呼气的精准调控,将气息汇聚于丹田,同时排出体内的浊气,做到‘凝气不滞、排浊留清’”。
- 凝气不滞:吸气时要深而不憋,闭息时要聚而不滞,呼气时要缓而不泄。气息在丹田内要“流转而不散、凝聚而不堵”,避免因闭息导致气机不畅,出现胸闷、头晕等不适。
- 排浊留清:呼气时要将体内的浊气彻底排出,同时要保持丹田内的清灵之气不散。这就需要在呼气时控制好气息的排出速度,做到“慢而均匀”,让浊气缓缓排出,而清灵之气则在丹田内“扎根”。
- 循序渐进:呼吸的时间与闭息的时长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初修者应从短时间、短闭息开始,随着身体的适应,再逐步延长,让身体慢慢建立对气息的掌控力。
在练习闭息阶段时,我起初只能坚持3秒,便感到胸口发闷,我便减少闭息时间至2秒,同时加强意念对气息的引导,让气息在丹田内更顺畅地流转。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能轻松坚持5秒闭息,且不再感到胸闷,气息的凝聚度也明显增强。
(三)调心:专注宁静,意念精准
“调心”是闭息法的关键,核心是“心神专注宁静,意念精准引导,让气息能按照意念的方向汇聚于丹田,调和五行之气”。
- 专注:修炼时要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与意念上,摒弃一切杂念,让心神完全沉浸在修炼中。专注的心神能让意念更有力量,引导气息更精准地汇聚于丹田。
- 宁静:心神要保持宁静,避免因外界的干扰或内心的烦躁导致气息散逸。宁静的心神能让气息更稳定地在丹田内凝聚,调和五行的效果也更加明显。
- 精准:意念的引导要精准,尤其是在闭息阶段,要准确地引导气息流向肾、心等部位,调和水火土三气。精准的意念能让气息的利用效率更高,聚气与调和五行的效果也更好。
在练习时,我常常会被洞外的鸟鸣或风声干扰,导致意念分散,气息也随之散逸。我便在修炼前先做几分钟数息法,让心神安定下来,再开始闭息法的练习,意念的专注度明显提升,气息的汇聚效果也更好。
四、闭息法与五行五脏的关联:聚气于土,调和四行
闭息法之所以能成为连接普通吐纳与胎息的过渡之术,核心在于它能通过“聚气于丹田(土)”,以土气为枢纽,调和其他四行之气,实现五行五脏的和谐平衡,为胎息修炼打下坚实基础。
(一)聚气于土(脾):增强枢纽功能
在五行中,土为五行之枢纽,主运化,主承载,脾属土,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能将摄入的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滋养全身,同时调和四行之气。
- 生理层面:闭息法通过将气息汇聚于丹田(脾之对应部位),能增强脾的运化功能,让气血津液的生成更加充足,滋养全身脏腑;同时,脾的运化功能增强,能更好地化解体内的湿气(小满时节湿气初萌),避免湿邪内停导致的腹部胀满、身体困重等不适。
- 五行层面:土气的充盈能通过“土生金”滋养肺金,增强肺的呼吸功能,让吸气更加深沉;通过“土养木”滋养肝木,增强肝的疏泄功能,调畅全身气机;同时,土气能“克水”,避免水湿过盛;“制火”,避免心火过旺,实现五行的平衡。
在练习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随着气息在丹田内的汇聚,腹部(脾位)传来一股温润的暖意,原本偶尔出现的腹部胀满感渐渐消失,消化功能也明显提升——这正是土气充盈、脾健运的表现。
(二)调和水之气(肾):增强藏精功能
在五行中,水主藏,主精,肾属水,是人体的“先天之本”,藏有生命本源的精气。小满时节,火气炽盛,容易耗损肾精,导致身体疲惫、精神不振。
- 生理层面:闭息法在闭息阶段,通过意念引导气息流向肾脏,能增强肾的藏精功能,让肾精更加充盈,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同时,肾的藏精功能增强,能更好地“涵木生火”,滋养肝木与心火,维持五脏功能的正常运转。
- 五行层面:水之气的充盈能通过“水生木”滋养肝木,让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调畅全身气机;同时,水之气能“克火”,平衡心火的炽盛,避免火气过旺耗损气息与肾精,实现“水火既济”的状态。
在练习时,我能感受到,闭息阶段腰部(肾位)传来一股温润的暖意,这股暖意缓缓扩散至全身,让身体变得充满力量,原本因肾精不足而感到的疲惫感也渐渐消失——这正是水之气滋养肾脏、增强藏精功能的表现。
(三)调和火之气(心):平复心火炽盛
在五行中,火主温热,主向上,心属火,主神明。小满时节,阳气旺盛,火气炽盛,容易导致心火过旺,出现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精神浮躁等症状。
- 生理层面:闭息法在闭息阶段,通过意念引导气息流向心脏,能温和地抑制心火的升腾,平复心火,让心神变得宁静,改善心烦失眠、精神浮躁等症状;同时,心火的平复能避免火气过旺耗损气息与肾精,保护身体的能量储备。
- 五行层面:心火的平复能通过“火生土”滋养土气,增强脾的运化功能;同时,心火不旺,能避免“火克金”,保护肺的呼吸功能,让气息的吸入与排出更加顺畅,进而促进五行的平衡。
在练习时,我能感受到,闭息阶段胸口(心位)的燥热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温润的舒适感,原本浮躁的心情也变得宁静平和——这正是心火平复、心神安定的表现。
(四)带动金(肺)、木(肝)二气平衡
闭息法通过聚气于土(脾),调和水(肾)、火(心)二气,能间接带动金(肺)、木(肝)二气的平衡,实现五行五脏的全面调和。
- 土生金(肺):土气充盈,能通过“土生金”滋养肺金,增强肺的呼吸功能,让吸气更加深沉,呼气更加顺畅,气息的质量也得到提升;同时,肺金的增强能进一步促进气息的收敛与汇聚,形成“土生金→金助聚气→气养土”的良性循环。
- 水生木(肝):水之气充盈,能通过“水生木”滋养肝木,增强肝的疏泄功能,调畅全身气机,让气息在体内的流转更加顺畅,避免因气机阻滞导致的气息散逸;同时,肝木的疏泄功能增强能避免肝气郁结,进一步促进心神的安定。
在练习一段时间后,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呼吸变得更加深沉顺畅(肺功能增强),情绪也变得更加稳定(肝功能增强),这正是金、木二气得到平衡的表现。
(五)五行循环:五脏调和,为胎息铺路
综合来看,闭息法通过“聚气于土(脾)→ 调和水(肾)、火(心)→ 带动金(肺)、木(肝)”的逻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五行调和体系:
- 土气充盈(脾)→ 运化水谷 → 生成气血 → 滋养四行;
- 水之气足(肾)→ 藏精固本 → 涵木生火 → 调和水火;
- 火气平和(心)→ 心神安定 → 生土制金 → 稳定五行;
- 金气清润(肺)→ 纳清排浊 → 助气汇聚 → 增强聚气;
- 木气舒展(肝)→ 疏泄气机 → 调畅气血 → 促进流转。
这种循环往复的调和,让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在体内相互滋养、相互制约,达到“五行平衡”的状态;五行平衡,则五脏调和,气血充足,气息凝聚,为后续胎息修炼(以脐呼吸,直接与天地之气相通)做好了准备——只有当气息能完全汇聚于丹田,且五行之气和谐平衡时,才能打通“脐呼吸”的通道,实现从“口鼻呼吸”到“胎息”的跨越。
日记中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这个过程:“闭息法如同一座‘五行聚气塔’,丹田为塔基(土),水、火为塔身(调和核心),金、木为塔尖(辅助平衡)。通过闭息聚气,不断加固塔基,稳定塔身,完善塔尖,最终建成一座‘气聚不散、五行和谐’的高塔,而胎息,便是从塔基深处打通的‘通天之门’,让气能直接与天地相通,实现质的飞跃。”
五、闭息法的修炼实践与感悟
理论学习之后,我在小满的清晨,选择了古洞内最安静的角落,开始了闭息法的实践。洞内空气清新,湿度适中,阳光透过石窗洒下温暖的光斑,为修炼提供了绝佳的环境。
我先将蒲团摆放整齐,盘腿坐了上去,调整好坐姿——腰背挺直,双肩放松,双手轻轻按压在丹田处,掌心向下,指尖相对,头部正直,下颌微收,双目微闭,舌抵上腭。
(一)初练:气息滞涩,闭息艰难
我先按照“吸气闭息法”的步骤,开始预备调息,进行3-5次顺腹式呼吸。起初,呼吸还算平稳,但当进入深吸聚气阶段时,我发现自己很难将气息完全沉入丹田,大部分气息都停留在胸部,导致胸部起伏明显,腹部隆起的幅度很小。
好不容易将气息吸入腹部,进入闭息阶段,我收紧咽喉与腹部肌肉,却感到气息有些滞涩,胸口发闷,只坚持了2秒,便不得不提前呼气。呼气时,气息排出得过快,丹田内的气息也随之散逸,没有达到“排浊留清”的效果。
一次、两次、三次……我反复练习,却始终难以掌握气息的掌控力,要么气息沉不下去,要么闭息时胸闷,要么呼气时气息散逸。心中难免有些急躁,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适合练习闭息法。
但我想起日记中“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的提醒,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现象,闭息法作为过渡到胎息的关键之术,修炼难度本就较大,需要耐心与坚持。我决定放慢节奏,先不追求闭息的时长,而是专注于“将气息沉入丹田”与“控制呼气速度”。
我在预备阶段多做了几次腹式呼吸,感受腹部的起伏,同时加强意念对丹田的关注,想象气息被“吸入”丹田。在深吸阶段,我放慢吸气速度,用4秒的时间将气息缓缓沉入丹田,感受腹部的隆起;在闭息阶段,我减少闭息时间至2秒,同时用意念引导气息在丹田内轻轻流转,避免气息滞涩;在呼气阶段,我用7秒的时间将气息缓缓排出,同时意念丹田内的清灵之气不散。
(二)渐入佳境:气息汇聚,五行调和
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半个时辰,也许是一个时辰,我发现自己的气息渐渐能沉入丹田了。深吸时,气息从鼻腔进入,经过咽喉、气管,顺利地沉入丹田,腹部明显隆起,胸部的起伏也越来越小;闭息时,我能坚持3-4秒,胸口不再感到发闷,反而能感受到气息在丹田内循环流转,如同“温暖的溪流”;呼气时,我能控制好气息的排出速度,浊气被缓缓排出,丹田内的清灵之气则牢牢地留在体内,没有散逸。
此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随着气息在丹田内的汇聚,丹田处传来一股温润的暖意,这股暖意缓缓扩散至腹部 ,让脾胃感到舒适,原本偶尔出现的腹部胀满感渐渐消失——这是土气充盈、脾健运的表现。闭息阶段,我能感受到气息分为三股:一股流向腰部(肾位),带来温润的暖意,滋养水之气,让身体充满力量;一股留在丹田(土位),不断凝聚提纯,让土气更加平和;一股流向胸口(心位),平复心火的燥热,让心神变得宁静。
我不再刻意关注呼吸的时间与节奏,而是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气息的汇聚与调和上。吸气时,意念天地清灵之气汇聚于丹田;闭息时,意念气息在丹田内调和水火土三气;呼气时,意念浊气排出,丹田之气固守。整个过程流畅而自然,气息在体内“聚而不滞、散而不乱”,五行之气相互调和,形成一种和谐的平衡状态。
(三)沉浸其中:气感充盈,胎息初现
又练习了一段时间,我能将闭息时间延长至5秒,呼吸节奏稳定在“吸气4秒、闭息5秒、呼气7秒”。此时,我已经完全沉浸在修炼的状态中,心神高度专注,意念精准引导,气息的汇聚度与掌控力显着提升。
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丹田内的气息越来越充盈,如同“饱满的气球”,充满了力量。闭息时,气息在丹田内循环流转,不仅能调和水火土三气,还能沿着任督二脉缓慢流动,让任督二脉的经络变得通畅。我甚至能感受到,全身的皮肤毛孔都微微张开,如同无数个“小嘴巴”,在闭息阶段主动吸纳天地间的清灵之气,汇入丹田,增强聚气效果。
最让我惊喜的是,在一次闭息过程中,我突然感受到丹田处传来一股“轻微的吸力”,仿佛有一个“无形的漩涡”,将体内分散的气息与体外的清灵之气源源不断地吸入丹田。这种吸力很微弱,却真实存在,让我意识到,这可能就是胎息的“初步征兆”——丹田开始具备了独立的“聚气与纳气”能力,不再完全依赖口鼻呼吸。
当我缓缓睁开双眼时,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阳光透过石窗洒在身上,温暖而舒适。我深吸一口气,满是清灵之气的空气涌入体内,丹田处的气息随之响应,变得更加充盈。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体内的气息比以往更加凝聚,五行之气更加和谐,心神更加宁静,身体也充满了活力。
这只是闭息法修炼的一个开始,但我已经深刻体会到了它的玄妙之处——通过精准的闭息与意念引导,聚气于丹田,调和五行,不仅解决了小满时节“气盈易散、湿火交织”的修炼困境,还为后续的胎息修炼打开了一扇门。
六、闭息法的注意事项与进阶方向
日记中对闭息法的注意事项与进阶方向进行了详细的记载,这是确保修炼安全、避免走弯路的重要保障,也是从“入门”迈向“精通”的关键指引。
(一)注意事项
1. 循序渐进,不可躐等:闭息法的修炼难度较大,必须循序渐进,从短时间、短闭息开始,随着身体的适应,再逐步延长练习时间与闭息时长。初修者切勿急于求成,强行延长闭息时间,以免导致胸闷、头晕、心慌等不适,甚至损伤气血,扰乱五行。
2. 身体不适,立即停止:修炼过程中,若出现胸闷、头晕、心慌、恶心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修炼,恢复自然呼吸,待身体恢复后再继续练习。若不适症状频繁出现,应暂停修炼,反思姿势、呼吸或意念是否正确,必要时可咨询专业人士。
3. 择时选地,注重环境:修炼闭息法应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时间上,建议选择清晨(阳气初升,气清灵)或傍晚(阳气渐降,气平和),避免在正午(阳气最盛,火气炽烈)或深夜(阴气过盛,气寒凉)修炼;地点上,应选择安静、空气清新、湿度适中的环境,如山洞、树林、庭院等,避免在潮湿阴暗、空气污浊或嘈杂之地修炼,以免湿气侵入或浊气干扰,影响修炼效果。
4. 饭后不宜修炼:刚吃完饭,身体的血液主要集中在胃肠道进行消化工作,此时修炼闭息法,会影响消化功能,也难以让气息下沉至丹田。建议饭后1-2小时再进行修炼。
5. 心态平和,摒弃杂念:修炼闭息法时,应保持平和的心态,摒弃一切杂念,让心神专注于呼吸与意念。心态浮躁、杂念丛生,会导致气息散逸,无法汇聚于丹田,影响聚气与调和五行的效果。
6. 特殊人群慎用:闭息法对呼吸与意念的要求较高,以下人群应慎用或在专业指导下修炼: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哮喘、肺气肿等呼吸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人群;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的人群;孕妇、老年人及儿童。
(二)进阶方向
1. 延长闭息时长,增强聚气能力:熟练掌握基础的吸气闭息法后,可逐步延长闭息时长,从初期的3-5秒延长至5-8秒,再到8-10秒,同时保持呼吸的“深、匀、长”,让气息在丹田内停留的时间更长,聚气效果更好。延长闭息时长的关键是“身体适应”,不可强行突破,应在身体舒适的前提下逐步提升。
2. 结合呼气闭息法,强化排浊纳清:当吸气闭息法修炼熟练后(能轻松坚持5秒闭息,且气息凝聚度较好),可开始练习呼气闭息法,每日练习5-10分钟,与吸气闭息法交替进行。呼气闭息法能增强丹田的“内吸力”,帮助排出体内的浊气,进一步强化聚气效果,为胎息修炼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3. 增加意念深度,精准调和五行:熟练掌握闭息法的基础操作后,可在闭息阶段增加意念的深度,不仅要引导气息调和水火土三气,还要进一步引导气息滋养金(肺)、木(肝)二气,实现五行的全面调和。例如,闭息时,意念气息流向肺部,增强肺的呼吸功能;流向肝脏,增强肝的疏泄功能,让五行之气在丹田的调和下,形成更和谐的循环。
4. 尝试“脐呼吸”,迈向胎息门槛:当闭息法修炼至一定境界(能轻松坚持8秒闭息,丹田气感充盈,且能感受到丹田的“内吸力”),可开始尝试“脐呼吸”——在闭息阶段,意念将呼吸的通道从口鼻转移至肚脐(丹田),想象气息从肚脐进入,在丹田内循环流转,不再依赖口鼻呼吸。初期可在闭息时短暂尝试,感受肚脐的“呼吸感”,待身体适应后,再逐步延长脐呼吸的时间,向胎息境界迈进。
5. 结合导引动作,疏通经络助聚气:熟练掌握闭息法后,可在修炼前后配合一些简单的导引动作,如“丹田按摩”“任督二脉导引”等,进一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增强聚气效果。例如,修炼前可做5-10次“丹田按摩”:双手搓热,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轻按摩腹部,促进腹部气血循环,调和土气;修炼后可做5-10次“任督二脉导引”:双手从胸前向上抬起,沿督脉(脊柱)向后下方按压,再沿任脉(腹部)向前上方提拉,疏通任督二脉,促进气息在二脉与丹田之间的循环流转。
七、结语:聚气于丹,迈向胎息进阶之路
小满的阳光渐渐升高,透过古洞的石窗,洒在地上,形成温暖的光斑。洞外的草木在阳光与雨露的滋养下,愈发繁茂,天地间的气息充盈而平和,虽有火气与湿气交织,却在土气的调和下,呈现出“小得盈满”的和谐之态。
我从蒲团上缓缓坐起,伸展了一下身体,感受着体内充盈的气息、调和的五行与宁静的心神,心中充满了感慨。闭息法,这种连接普通吐纳与胎息的过渡之术,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家智慧与五行调和之道。它以“聚气于丹田”为核心,以“调和五行”为目标,通过精准的呼吸调控与意念引导,将分散的气息汇聚于土(脾),以土为枢纽,调和火(心)、水(肾)二气,带动金(肺)、木(肝)平衡,不仅解决了小满时节“气盈易散、湿火交织”的修炼困境,还为后续的胎息修炼打开了一扇门。
它让我明白,修炼的进阶之路,是一个“由散到聚、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的过程——从顺腹式呼吸的“养气”,到逆腹式呼吸的“聚气”,再到龟息法的“藏气”,最后到闭息法的“凝气”,每一步都离不开对气息的掌控与对五行的调和。而闭息法,正是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转折点”,它让气息从“藏于内”走向“凝于点”,为胎息的“化于无”打下坚实基础。
日记的末尾,有一行小字批注:“闭息者,凝气之要,胎息之阶也。小满气盈,易散难聚,正是修炼闭息之佳时。每日坚持,循序渐进,日久功深,必能聚气于丹田,调和五行,打通胎息之门,为高阶修炼筑牢根基,向长生之道稳步前行。”
我将这句话牢记于心,整理好衣物,准备离开古洞。从今日起,我将以闭息法为核心进阶之术,每日坚持练习,聚气于丹田,调和五行之气,不断增强气息的掌控力与聚气能力。我知道,这只是迈向胎息之路的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还有更高的境界要追求,但我已经做好了准备——以聚气为要,以调和为纲,以坚持为翼,在五行养生的道路上,一步步迈向胎息进阶的长生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