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1月5日,苏鲁豫皖根据地下辖的各军区和军分区,也都陆续宣告成立了。
苏鲁豫皖军区司令部,位于皖北地区的龙背山所在的皇藏峪,这里同时也是皖豫军区所在。
苏豫皖军区部队,从333旅和334旅抽调了总计三千人,作为骨干成员,跟随师部一起,目前覆盖的区域,主要包括皖北的宿县和灵璧县的一部分,豫东的永城县,苏北的萧县、砀山县的一部分,再加上徐州。
因为这里是少有的山地较多的地区,所以,苏豫皖军区,也是未来整个苏鲁豫皖军区最重要的工业基地所在。
苏豫皖军区司令员,由原333旅665团团长王博代理,政委由原师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兼任。
然后是苏皖军区,由原334旅部队直接转隶,司令员由334旅旅长谭耀武兼任,政委由334旅政委胡旭民兼任。
目前,苏皖军区的军区驻地,位于泗县北部约十余公里的屏山,而整个苏皖军区,目前下辖皖北的灵璧、泗县、五河,苏北的泗阳、睢宁以及宿迁西部区域。
最后的苏鲁豫军区,由原333旅部队直接转隶,司令员由333旅旅长周云先兼任,政委由333旅政委余福生兼任。
目前,苏鲁豫军区的军区驻地,位于微山湖畔的柳泉,而整个苏鲁豫军区,目前下辖苏北的丰县、沛县、铜山县、邳县,以及鲁西南的峄县等区域。
整个苏鲁豫皖军区,东西长180公里,南北长230公里,总体覆盖范围,超过四万平方公里。
而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自古以来,便是最有反抗精神的。
这里涌现了大量的历史名人,从秦汉时期的汉高祖刘邦、楚霸王项羽再到兵仙韩信,然后是东汉末年的曹操,唐末的黄巢,元末的朱元璋集团,都是从这里出来的。
而且,据张浩前世今生接触过的人来看,淮海这片地方,论酒量,绝对是全国最能喝的,而论兵员的质量,也绝对是一等一的。
最关键的是,这里人口稠密,想要招募足够的兵员,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根据前期先遣队的调查,目前的根据地范围内,总人口的数量,差不多有600-700万人之间。
(数据可能不太准确,因为我也找不到这几个地方在民国时期的人口数据,都只是基于现有人口进行的大概推测,以邳县,也就是现在的邳州市为例,邳州如今总人口142万,江苏1935年总人口为3600万人(含上海),现在的总人口8500万,除去一些因为经济发展等造成的人口虹吸因素,两者的按照1:3计算,则大致得出,邳县在抗战初期的总人口,大致为44万人,应该没有什么异议吧?如此算来,这片区域,现如今的总人口大约是2000万,三分之一就是600-700万人。)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此地的人口之密集。
要知道,他们之前所在的闽浙赣根据地,总人口才七十多万人。
也难怪原时空的淮海战役,这些地方能出动五百万支前民工呢。
不过,人多自然是好事,人多就意味着兵源多,好的兵源也多。
就说现在部队的平均身高吧,才一米六出头,怎么不得把所有人的平均身高拉高到1米65以上啊。
总不能比小鬼子的身高还低吧?
张浩倒是不矮,他的身高站在队伍里,都有些鹤立鸡群。
而这几天的时间,张浩也没有闲着,他的事情还挺多的。
一个是他要去视察各个工厂在根据地新建的新厂,另一个,他也要见根据地各方地下党的主要人员。
说起来也有意思,有一次徐州地下党的主要干部过来见张浩的时候,结果周卫国看到了一个熟人。
他大哥刘远。
当然了,如今刘远使用的是化名,叫老徐。
刘远在这里见到周卫国,也是很高兴,两人在金陵守卫战前见过,当时刘远在八路军驻金陵办事处工作,而当时的周卫国,则是负责守卫金陵外围的防线。
时隔一个多月,他们也没想到,会在这里再次遇到。
而且,刘远看着周卫国身上穿着的新四军衣服,一时间心情那是既高兴又复杂。
而这一次,刘远过来,是来告诉112师一个消息,花生米准备调集百万大军,以徐州为中心,和小鬼子打一场大仗。
虽然对外都说是花生米要调集百万大军,在徐州和鬼子决一死战。
但张浩却是知道,其实不是那么一回事。
半个月前,伴随着金陵沦陷,日军第13师团北渡长江,进军到了皖省池河东岸的藕塘、明光一线。
而北边负责侵略华北的日军第2集团军从鲁省青城、济阳之间南渡黄河,占领了济南,之后进军至济宁、蒙阴、青岛一线。
日军大本营为了打通津浦铁路,使南北战场从而连成一片,先后调集了8个师团另3个旅团、1个支队,总计约24万人,准备实行南北对进,首先需要攻占的,便是华东战略要地徐州。
也是基于此,花生米才要在徐州和日军决战的。
而据张浩所知,日军会在夺取徐州后,沿着陇海线,一路向西进军,之后打到郑县后,再沿着平汉线铁路南下,夺取武汉。
但无论怎么说,战火算是烧到刚组建的苏鲁豫皖根据地了。
所以,为了接下来的抗战大局,必须要加快根据地的建设工作了。
现如今,因为战争临近的缘故,徐州周边基本上没有什么像样的政府组织架构了。
正所谓,权力真空,咱们不去夺取,就会有那些反动士绅夺取。
而据张浩所知,战火真正要波及到根据地的范围,基本上要到三月份了。
也就是说,接下来的两个多月,便是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当即,张浩给各军区部队发报,让他们将所有部队,分散成连排为单位,撒出去,去发展根据地。
他要在大战开始前,把基本的组织搭建起来。
只有这样,才具备未来和日军长期作战的能力。
伴随着张浩的命令下达,新根据地的建设工作,开始步入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