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人阵仗不小,领头的市政代表顶着地中海发型,油光锃亮,笑起来像一尊移动的弥勒佛。
他身后跟着长枪短炮的记者,闪光灯咔嚓咔嚓,恨不得把“深夜食堂”这四个朴素的字给拍出包浆来。
一块盖着红绸的牌匾被两个工作人员抬着,上面“陆远纪念灶”五个描金大字呼之欲出,简直要把人眼睛闪瞎。
“同志们,朋友们!”弥勒佛清了清嗓子,对着镜头开始了他的标准开场白,“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此为我们东海市的英雄,美食界的泰斗,‘火种’的传承者——陆远大师,举行挂牌仪式!这不仅是对陆远大师个人贡献的肯定,更是我们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座丰碑!从此,这里将成为所有市民的精神食堂,情感归宿……”
他讲得慷慨激昂,唾沫星子在阳光下闪着七彩的光。
周围被组织来的群众演员卖力地鼓着掌,场面一度十分感人,如果忽略掉主角还没登场这个小细节的话。
就在弥勒佛准备亲手揭开红绸,完成这历史性的一刻时,店门“吱呀”一声开了。
陆远没穿他那身玄色厨师服,就一身简单的白t恤,手里却拎着他那口用了不知多少年的黑铁锅铲,铲头还沾着点翠绿的葱花。
他倚着门框,睡眼惺忪地打了个哈欠,然后用锅铲遥遥一指那块闪闪发光的牌匾,语气像是问邻居“你家wiFi密码多少”一样随意:“哥们儿,商量个事,把我那名儿拿下来呗?怪不好意思的。”
全场瞬间安静,连摄像大哥都忘了按快门。
弥勒佛的笑容僵在脸上,显然没预料到剧本还能这么演。
“陆…陆远大师,您这是……开玩笑吧?这是市里对您的最高褒奖啊!”
“褒奖?”陆远笑了,他拎着锅铲走下台阶,金属铲头在水泥地上拖出一道刺耳的划拉声,“我一厨子,不开饭馆不研究菜,跑去当活菩萨受人香火?你们是打算把我原地火化了给我封神啊?别闹。”
他走到牌匾前,根本不理会工作人员的阻拦,锅铲一挥,“咣当”一声脆响,直接把牌匾的挂钩给敲歪了。
他转头对目瞪口呆的弥勒佛说:“谁准你们挂匾的?我这儿是‘深夜食堂’,是人吃饭的地方,不是庙!”
这操作直接把在场所有人都给干沉默了。
这是什么路数?
这泼天的富贵,别人求都求不来,他怎么还带往外推的?
没等众人反应过来,陆远反手用锅铲“当当当”敲了敲门框,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借各位媒体朋友的镜头,我宣布两件事。”
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
“第一,这块‘纪念灶’,谁爱要谁拿走,反正我不要。我这小破店,昨天叫‘深夜食堂’,今天叫‘深夜食堂’,以后也还叫‘深夜食堂’。”
“第二,”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了人群后面,正一脸“我就知道会这样”的韩川脸上,“从今天起,‘深夜食堂’所有利润,将全部注入一个新成立的基金,用于资助全国范围内,那些濒临失传的家常菜系、地方小吃的复原项目。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找回妈妈的味道’。”
话音落下,全场哗然。
记者们的闪光灯疯了一样闪烁,快门声响成一片,他们知道,明天的头条有了,而且是核弹级别的。
人群中的韩川,这个平日里运筹帷幄、冷静得像个AI的男人,却在这一刻,在一片喧嚣中,看着那个手持锅铲、神情淡然的陆远,毫无征兆地笑了起来,笑着笑着,眼泪就下来了。
他知道,陆远还是那个陆远,那个宁可用一把锅铲对抗世界,也不愿让“火”蒙尘的厨子。
这才是他愿意追随的,真正的“灶王爷”。
挂牌风波刚过,小桃的办公室里,数据洪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刷新着屏幕。
作为“灶火地图”的首席数据官,她看着眼前的曲线图,嘴巴张得能塞下一个鸡蛋。
“老板……韩川哥……你们快来看!”
陆远和韩川凑过去,屏幕上,代表“火种”能量反馈的曲线图,呈现出一种近乎垂直的爆炸式增长。
“这不正常,”小桃指着密密麻麻的光点,“过去一周,全国范围内自发搭建‘共感灶点’的用户数量,激增了十倍!而且……你看他们的地理分布。”
地图上,光点没有集中在繁华的大都市,反而像蒲公英的种子,洒满了广袤的乡村和那些被遗忘的老旧小区。
更关键的是,小桃调出了能量流向图,那些从灶点反馈回来的温暖能量,不再像过去一样,万流归海般指向陆远这个唯一的中心。
它们形成了无数个区域性的、小而美的“情感中心”。
“看这里,”小桃点开一个位于湘西山村的光点,“这个灶点的火种节点,是社区里一位张婶做的腊八粥。整个寨子的人,无论在哪儿,只要想起那碗粥的味道,火种就会被点亮。”
她又点开另一个位于西北某山村小学的光点:“还有这个,他们的共鸣源,是孩子们用石头搭起来的,用来烤土豆的野灶。每一次炊烟升起,都能唤醒无数从那儿走出去的学生的童年记忆。”
火种,去中心化了。
它不再是陆远的专利,而是真正回归到了千家万户,回归到了每一份具体的、带着温度的记忆里。
与此同时,凌霜那边也整了个大活儿。
她推出了一道新菜品,名字朴实无华——“回音蛋炒饭”。
这道蛋炒饭,用料只有隔夜饭、鸡蛋和葱花,做法也平平无奇。
但诡异的是,每一个吃完的食客,都会在放下筷子的那一刻,听见一段极其模糊的人声。
那声音不像是从外界传来,更像是直接在脑海里响起,飘渺而温暖,像极了记忆深处,某个你早已忘记了的人,在轻声呼唤:“饭做好了,快回家吃饭。”
一位在店里帮忙洗碗的聋哑老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吃了一份。
饭刚下肚,这位一辈子都没听过声音的老人,突然浑身一颤,浑浊的眼睛里瞬间涌满了泪水。
她颤抖着手,在纸巾上写下一行字:“我听见俺妈叫我小名了……她说,‘狗蛋,别玩泥巴了,回家吃饭’……”
事后,韩川动用技术手段进行检测,惊骇地发现,那段声音的声波频谱,竟然与老人童年时期,一段被无意中录下的家庭录音残片高度吻合。
火种,通过这碗饭,竟从庞大的人类集体记忆数据库中,精准地检索、唤醒并重构了那段属于她个人的,独一无二的声音记忆。
这简直不是做饭,这是在考古,是在招魂!
韩川当机立断,趁着这股东风,立刻在“灶火地图”App上发起了“归灶计划”——号召所有在外打拼的城市子女,利用周末,回一趟老家,亲手为父母做一顿饭,并将这顿饭的准备过程和聚餐场景,以短视频或直播的形式上传。
这个活动,精准地戳中了当代社畜心中最柔软的那一块。
一夜之间,“归灶计划”的话题冲上所有社交平台的热搜榜首。
全国范围内,涌现出超过三千场风格各异的家庭聚餐直播。
有笨手笨脚的金融精英把厨房搞得像世界末日,最后还是妈妈笑着接过了锅铲;有常年996的程序员,第一次耐心地听父亲讲了半小时当年下乡种地的故事;也有网红主播关掉了美颜和滤镜,素面朝天地陪奶奶包了一下午饺子。
深夜,食堂打烊。
陆远没看那些数据报告,就搬了张椅子坐在门口,刷了半天这些粗糙却真实的直播视频。
他看着视频里,一双双布满皱纹的手,熟练地给笨拙的儿女剥着虾,挑着鱼刺,突然低声感慨了一句:“搞了半天,原来最厉害的厨具,从来都不是什么玄铁锅、陨石刀,是那双已经年迈,却还愿意给你剥虾的手啊。”
小桃给他端来一杯热茶,在他身边坐下,轻声问:“老板,现在大家都在寻找自己家的味道,很多人不再需要您亲手做的饭了。您会不会……觉得有点失落?”
陆远笑了笑,喝了口茶,指了指店内墙上。
那里,被人用粉笔悄悄刻上了一行新的小字,字迹娟秀,像是某个女顾客留下的:“谢谢你让我想起,我也曾被人等着吃饭。”
他低声说:“你看,火种没丢,饭也没冷。我嘛……”他站起身,伸了个懒腰,骨节发出一阵噼啪的脆响,“是时候该考虑收个徒弟,把这身油烟传承下去了。”
话音未落,店内那盏作为火种源头的,名为“焚灶婆婆”的古朴油灯,那团燃烧了许久、仿佛永不熄灭的金色火焰,在陆远转身的刹那,没有任何征兆地,轻轻摇曳了一下,悄然熄灭。
世界仿佛静止了一秒。
然而,就在金焰消失的一息之后,距离油灯三步之遥的地面,一块旧地砖的裂缝之中,一团崭新的、更为明亮纯粹的火焰,“噗”的一声,无声无息地,悄然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