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一役,何雨柱用他那套“谈判桌上的疯批风格”彻底打响了“傻柱”品牌在南方市场的名头。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大江南北的餐饮圈,连广州那边刚有点意向的加盟商都听说了何老板的“光辉事迹”,打电话来咨询时语气都带着三分敬畏七分好奇。
“何董,听说您在上海……直接把当地的地头蛇给‘谈’服了?”电话那头,广州的意向加盟商林老板试探着问。
何雨柱正翘着脚在北京总部的新办公室里看报表,这间办公室占据了刚建好的“傻柱大厦”顶层,视野开阔,装修极尽奢华,但偏偏在他那张超大办公桌旁边,显眼地放着一把半旧不旧的擀面杖——据说是他从红星轧钢厂食堂带出来的“老伙计”。
“服?”何雨柱对着电话嗤笑一声,顺手拿起桌上的紫砂壶对着壶嘴嘬了口浓茶,“林老板,你这话说的不对。不是我让他服,是他自己个儿想明白了。做生意嘛,讲究个和气生财,对不对?我这个人最好说话了,前提是别挡我的路。谁不让我好好做生意,那我就得问问了,凭什么?”
他语气轻松,甚至带着点调侃,但电话那头的林老板却莫名打了个寒颤,连忙赔笑:“是是是,何董说得对!和气生财!我们广州这边条件都谈得差不多了,就等着您派人过来最后拍板,您看……”
“等着,我让马华过去一趟。”何雨柱干脆利落,“以后华南片区的业务,他负责。我跟你透个底,马华是我大徒弟,他的话就是我的话。你跟他谈,痛快点儿,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我烦那个。”
挂了电话,何雨柱把腿从桌子上放下来,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楼下是北京日渐繁华的街景,车流人流,熙熙攘攘。他的“傻柱”餐饮集团,如今已经不再是最初那个靠着小饭馆起家的草台班子。经过几年的疯狂扩张和近乎野蛮的生长,旗下已经拥有了“傻柱私房菜”(高端)、“傻柱快炒”(平民)、“柱爷火锅”(特色)三条主要产品线,门店遍布华北、东北的主要城市。现在,拿下了上海这个桥头堡,辐射了整个长三角,再加上即将敲定的广州市场,北上广三大核心城市尽入囊中,标志着“傻柱”品牌真正成为了全国性的餐饮巨头。
办公桌上的另一部电话响了起来,是秘书处转接进来的《经济日报》记者,想要做一个专访。
“专访?”何雨柱皱皱眉,他对这些虚名一向不太感冒,“没空。正忙着算计怎么把竞争对手挤兑黄了呢。”
秘书在电话那头显然噎了一下,小声提醒:“何董,这是全国性的大报,影响力很大,对咱们集团形象……”
“形象?”何雨柱乐了,“咱们集团什么形象?菜好吃,价格实在,老板是个疯批,不好惹。这不就够了吗?消费者是来吃饭的,不是来看我装孙子的。告诉他们,要采访可以,我就这德行,他们敢登我就敢说。”
最终,专访还是做了。当记者问到“傻柱集团成功的秘诀”时,何雨柱的回答果然没让任何人“失望”。
“秘诀?”他掏了掏耳朵,毫无形象可言,“哪有什么秘诀。味道弄好点,别把人当傻子糊弄,该硬气的时候别怂。就这么简单。”
“可是何董,很多企业也注重品质和管理,但似乎很难达到贵集团这样的扩张速度和市场占有率。”记者引导着。
“那就是不够硬气呗!”何雨柱说得理所当然,“遇到地方保护了,遇到刁难了,遇到使绊子的了,你吭哧瘪肚忍气吞声,那不就等着被欺负死?你得支棱起来啊!你得让他们知道,惹了你,他付出的代价比得到的多得多!我这人吧,没啥优点,就是光脚不怕穿鞋的惯了。现在穿上鞋了,可谁要敢踩我脚,我照样把他鞋扒了扔茅坑里!”
记者:“……”
这篇专访见报后,标题被编辑部煞费苦心地拟为《“傻柱”何雨柱:品质与魄力,餐饮巨头的双翼》,但内容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何雨柱那些“惊世骇俗”的言论。果然在业界和读者中引发了巨大争议。有人骂他粗鄙不堪,是流氓企业家;也有人欣赏他的真实不做作,认为他道出了市场竞争残酷的真相。
何雨柱对此毫不在意,他把报纸随手扔进垃圾桶,对一旁憋笑的马华说:“看见没?这就叫热度。骂也好,夸也好,总比没人惦记强。赶紧的,广州那边你亲自跑一趟,速战速决。年底之前,我要看到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都有咱们‘傻柱’的招牌亮起来!”
“师父,深圳那边……是不是再观望一下?那边现在虽然发展快,但感觉有点乱……”马华有些犹豫。
“乱?”何雨柱眼睛一瞪,“乱世出英雄知道不?越乱的地方机会越多!规矩少,正好适合咱们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去!必须去!而且要搞就搞大的,直接把旗舰店砸过去!”
他走到墙上的巨幅中国地图前,拿起红色的记号笔,在北京、上海、广州的位置上重重打了三个勾,然后在深圳的位置,画上了一个巨大的、充满侵略性的红色圆圈。
“告诉底下那帮人,都给我精神点!”何雨柱转过身,眼里闪烁着马华熟悉的那种混合着野心和混不吝的光芒,“巨头?这才哪儿到哪儿!老子不仅要分店开遍北上广,将来还要开出国门,开到纽约巴黎东京去!让那帮老外也尝尝咱中国厨子的手艺,顺便也让他们见识见识,什么叫社会主义企业家的‘疯批’风格!”
马华看着师父,无奈地笑了笑,但眼神里却充满了信心和干劲。跟着这么一个永远不按常理出牌,永远敢想敢干,而且总能干成的师父,虽然心累,但前途,是真的亮堂。
“明白了,师父!我这就去订票!”
随着马华南下,何雨柱坐镇北京,遥控指挥。集团的扩张机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效运转起来。资金像开了闸的洪水,涌入一个个新的市场。谈判、选址、装修、招聘、培训……所有环节都带着“傻柱”特有的烙印——效率至上,拒绝扯皮,老板何雨柱的名字就是最好的“清道夫”,扫平了许多潜在的麻烦。
到了1989年秋天,“傻柱餐饮集团”在全国的门店数量突破了一百家,其中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均设立了区域总部和多家旗舰店、分店,形成了强大的品牌辐射效应。集团的年营业额达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的数字,缴税金额更是成为了北京市的明星企业。
何雨柱,这个当初四合院里被人叫做“傻柱”的厨子,真正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崛起的民营餐饮界巨头。他的成功路径无法复制,因为他把自己那套“拒绝精神内耗,有事直接发疯”的哲学,完美地融入了商业实践中,形成了一种独特而极具侵略性的“疯批商战法”。
当然,树大招风。暗处的眼红和算计从未停止,但何雨柱毫不在乎。他正琢磨着下一个目标,或许,是时候把隔壁那条街总跟他唱对台戏的“御膳坊”给挤垮了?凭什么他家招牌比我的亮?看着就来气!